标签“艺术家”相关文章

YBA教父的双重身份

每次出现1980年代金史密斯艺术学院YBA艺术家群体的作品,迈克尔•克雷格- 马丁总会被人提及。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当今艺术界响当当的名字,因而现年73岁的克雷格-马丁被人们誉为YBA教父。他的两种身份—艺术家和教师—总是交替出现。在停止教学长达15年后,他“讨厌”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不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在个展开幕之际,《周末画报》在香港高古轩画廊与克雷格-马丁聊起了他的教学方法及艺术创作

The Aquat ic World of La lique回到新艺术的源头

法国东北部斯特拉斯堡附近,莱茵河畔青翠田园间,坐落着著名水晶公司的博物馆—Lalique博物馆(Musée Lalique)。如今,这座博物馆内正举行夏季展览“Lalique的水生世界”,带来René Lalique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蜻蜓、天鹅、美人鱼、水泽仙女、鱼儿、青蛙和海马,让参观者目眩神迷。包括约80幅绘画和20件珠宝在内的500件展品,不只表现了Lalique毕生钟情的水中主题,还展示了他擅长的诸多技术。

CONTRIBUTOR 2014-07-19

本期封面故事的影像作品出自年轻的影像艺术家程然。1981年出生于内蒙古的程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因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家驻留项目而工作于阿姆斯特丹。作为新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程然正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角,获得来自全球艺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LARA BALADI美好值得赞颂

作为一名艺术家,劳拉•芭拉迪对于视觉形象的探索常常来自于埃及文化的根源,以及一种她对于自己选择主题的个人投入。她的作品常常是支离破碎的,好像在作品完成以后,尽管艺术家本人已经离开,它所表达的故事却仍然还在继续述说。然而,此次她受Dior之邀而为“迪奥小姐”展览创作的装置作品《西红柿和恰恰舞都别碰我》,向我们展示的则是一个梦幻、迷离的虚拟世界。

Jeff Koons’s Vanity Fair纸醉金迷的大艺术家

若论排场,可能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够与Jeff Koons相提并论。在不久前,这位世界上最知名的现代艺术家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惠特尼美术馆同时揭开了作品回顾展的帷幕。除了如糖果包装纸般绚丽的艺术品之外,纷至沓来的社交名流们,也将开幕式演绎成了卡波特的小说。

YOU CAN'T MISS 2014-06-28

这是一幅张冰运用电子配件制作的曼哈顿高空全景。即日起至9月13日,Bottega Veneta上海外滩益丰•外滩源二层的艺术空间正在举办“虚构的快乐”。本次展览邀请了中国七位摄影家与艺术家,了解他们如何以摄影方式展现自己的想象力,以虚构的方式给出他们对于现代生活与文化的个人理解与解释。

PAWEL ALTHAMER出走的艺术家

“艺术家只不过是个人”,这是帕维尔曾经说过的话。这位1967年生于华沙的波兰艺术家,创作伊始就似乎在尝试“出走”:走出教室,走出美术馆,走出画廊,走出艺术家的身份……他用走出自己艺术家身份的方式,为普罗大众置换出更多的创作席位。

Mathieu Lehanneur生活在美好的科幻现实中

出自法国设计师Mathieu Lehanneur之手的作品,每次露面总是引起阵阵惊叹。不同凡响的造型特征正是来自他对于人体、数学、心理学与生理学方面的研究。Mathieu的合作者中不乏科学家和医生,他喜欢以新发明的人类工程学方法解决面临的挑战:对他而言,使用者的身体是首要因素,作品等同于一个化学交换设备,应在尊重使用者的需要、欲望或情绪的基础上满足其生理机能。

用生命来诠释LOGO

波普大师Andy Warhol无疑是对时装设计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说到时装界的logo化话题时不禁在脑中浮现他的作品。他成功地将自己的创作与风格标志化,他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贴满logo的产品来创作新的装置,提出对物质主义的反讽思考。

ARBITER 2014-04-05

数年前,为策划Olafur Eliasson中国行纪念收藏册,我走进了一片超自然、科幻色彩的云雾之中。北京UCCA巨大的正厅为了Eliasson 的展览“感觉即真实”被转变成一处迷蒙的“太虚幻境”,红色、橙色、黄色的气流不停变换,过渡到绿色、蓝色与深沉的紫色。在这浓重的迷雾中摸索前行,你几乎看不清自己的手;然而还有另一重体验,地板先是缓缓向上倾斜,然后突然猛烈抬升,让你失去平衡。Eliasson首先模糊了我们的感官,实际上却使我们的感官变得更加敏锐。

SLOW CONSUMPTION再说张恩利

公众对于艺术和艺术市场的认知是怎样的?对艺术品优劣的判断由谁来左右?艺术或艺术家之间的距离又会怎样影响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在上海时,我走访了与世界顶级画廊Hauser&Wirth签约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张恩利的工作室,意识到艺术作品不是快速消费,要用心驻足和感受。正如艺术家要用上年月创造,用沉实的功底,画出最平常的东西,却又能深深地感动人心。

Early Summer dreaming 初夏记事

青年艺术家唐狄鑫的行为作品基于强烈的个人经验和荒诞色彩,常常随机发生于社会及环境的现场。在他为我们讲述的故事中,他与一个语言不通、几乎无法交流的陌生人,共同完成了艺术创作,探索了语言的边界和身体的开始。

LIFE ON THE STRING 琴学行者

陆海又称“孤竹君”,学习古琴20余年,曾师从古琴大师徐元白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传承人徐晓英,并先后得到龚一、章华英、朱默涵等古琴界大师指点。《周末画报》在杭州采访了陆海,与他聊起学习并收集古琴的故事。

Behind the scene 2014-03-08

从廖凡到达柏林机场起,我们和这位银熊影帝相处了差不多两个星期,其中还包含他2月14日生日的那天。如果用instagram上的tag来标签他,我会在#影帝后面加上#随和、#质感、#艺术家。

Paper worlds当代艺术家的童年绘画

儿童绘画的魅力在于其肆无忌惮的创造力:它们不受物理和经验规则的支配,将周遭的一切化作独特的形状和颜色,看似偶然却又似曾相识。在位于柏林的艺术空间“我,收藏室”(me Collectors Room)中,正举行着一场名为“纸上世界”的展览。策展人瓦雷斯加•哈根尼(Valeska Hageney)和西尔维娅•沃尔兹(Sylvia Volz)呈现了19位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在世艺术家,3岁至14岁之间的绘画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趣味十足、稀有而私密的全新视野。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