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27条查询结果

在步履暂停中谈论旅行与艺术

因新冠疫情的暴发而受“困”诺曼底家中的大卫·霍克尼通过伦敦国家肖像博物馆和丹麦路易斯安纳美术馆的社交媒体,跟世人分享他用绘画记录的窗外春色《记住,它们不能取消春天》—虽然不能出门,风景依然透过窗户,和他观看风景的双眼,最终抵达画面之中。霍克尼在采访中缓缓地,用他独有的节奏说道,“如果你用心去看去感受,世界真的很美,只是人们往往不记得如何去观看了。”

家是一座冒险乐园

对于首饰艺术家张小川而言,家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创作的场所和发生地,琐碎生活可能并不完美,但正是因为不完美,未来才更有希望。

欧娅诗与时尚艺术之约,OJESH Soirée in Shanghai

八月初的仲夏之夜,在上海的“香榭里大道”衡山路上,林木葱郁,花艺繁盛,一场艺术与时尚热力交织的至臻晚宴正在进行。乌鲁木齐路55号的White Hall宴会厅,纯至白色的古典设计呈递艺术雅韵,水晶灯饰散逸奢贵的璀至辉光。现场的爵士乐队轻快演奏着时尚曲目,飨宴与臻酿相伴,隽永和流光交融;衣香鬓影间,整栋欧式洋楼浸染在德系轻奢优雅的氛围里。

SKP文化艺术季“鲍勃•迪伦 音•阅联展”正式启幕

7月31日起,北京SKP RENDEZ-VOUS携手莱派,特别推出的“鲍勃•迪伦 音•阅联展”正式在SKP文化艺术季与公众见面,并将于8月15日举办对话沙龙“为什么鲍勃•迪伦的影响力无处不在”,邀请业内人士探讨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作品如何跨越时间的长河,影响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

时间艺术旖旎多彩,每一款都有独特个性

从没想过夏季的天气如此变幻莫测,台风过境时而狂风暴雨,时而蓝天白云,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有露出灿烂阳光的那一刻。

在南京西路的小洋楼里喂鱼,是艺术家对于“家”的收藏

艺术家谷文达的家在两地:纽约与上海。人生前半在申城度过,壮年在艺术界声名鹊起在大洋彼岸。两个城市都留下深深印记,两个城市都有最熟悉的家。是为“一个人的双城记”。

离开26年雕塑事业的她,打破你对艺术家生活的幻想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向京此前的一组作品曾拍出了当时中国雕塑拍卖史上的最高价格。然而拍摄前的她,特别强调不想被既定女艺术家柔美高雅的形象所束缚。穿着简单的宽松衬衫,运动裤,一双球鞋,几乎裸着脸就上镜了。向京讲话的语速很快,不笑的时候甚至有股不怒自威的压迫感。然而等聊得多了,你又感受到她直爽背后带着的善良和温情。聊起生活,向京直言自己“活得很糙,希望大家不要预设艺术家的生活。”

在艺术之家得到身与心的治愈

在斑驳的岁月里,艺术沉淀着深层次的价值,在人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所有人前行的勇气。2020年,一路的跌宕起伏让人心波折,而艺术的存在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带来慰藉。当我们怀着敬畏与朝圣之心拜访艺术家故居时,这个巨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休憩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艺术家不被他人触碰的真我,永恒的艺术好似让生命也得以永恒。

当时尚,艺术和运动三位一体

“将某项体育运动的动作分解开,然后把顺序打乱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美国摄影师Pelle Cass用延时摄影将流动的时间、人物、动作故事全部定格在一张照片中。专注于运动于体育赛事的摄影系列Crowded Fields系列需要在一场体育赛事中拍摄1000多张照片,在筛选之后,将几十个时刻、完全不同的运动轨迹重叠交替,浓缩成混乱中的秩序。

邵忠:艺术需要思想

当代艺术需要思想,同时赋予事物以灵魂,让物体富有生命力,神气活现地被重塑,而变得有意义和价值。

神秘大师班克西扮工人,伦敦地铁涂鸦呼吁戴口罩

英国知名涂鸦艺术家班克西(Banksy)受新冠疫情的启发,再创新作。他在伦敦的地铁涂鸦,呼吁民众戴口罩。当地时间14日,班克西在社交媒体个人账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他伪装成一名防疫的消毒清洁工,身穿白色防护服和橙色荧光背心,带着口罩和手套,手持喷枪,在伦敦地铁车厢内进行创作。他在车厢内的各个角落涂鸦了多只老鼠,各个活灵活现。其中,有一只未戴口罩的老鼠正在打喷嚏,在窗户上喷出了大量的飞沫。另两只老鼠则是将口罩当做降落伞。还有一只老鼠被口罩缠住了头,躺在椅子上挣扎。(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车上就可观展!加拿大举办沉浸式梵高艺术展

自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后,大多数博物馆和展览都被迫关闭或取消。然而,加拿大多伦多梵高光影体验展主办单位却想出一个十分新奇的方法。他们让民众直接开车进入展厅,民众可以透过车子的挡风玻璃欣赏这一场音乐和名画交织的艺术飨宴。据悉,这场梵高光影体验展原本定于5月登场,然而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展览被迫延后。但展览共同制作人罗斯(Corey Ross)并没有放弃,他表示:“在疫情下,我们当然得发挥创意思考。”经过一番思考后,罗斯发现,从车内欣赏艺术是安全且独一无二的体验,“仿佛车子穿越在艺术之中”。该展览的另一名共同制作人德沃列茨基(Svetlana Dvoretsky)也表示,在全球陷入疫情危机的艰难时刻,乘车式艺术展无疑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和安慰。(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传奇设计师米尔顿·格拉瑟,让字母变成艺术

哪怕从未听说过米尔顿· 格拉瑟的名字,对美国流行文化与艺术略有了解的人也不会对他的作品感到陌生。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格拉瑟设计了著名的“I ❤ NY”标识,还为鲍勃· 迪伦等艺术家设计过海报,参与创办了《纽约》杂志。6月底,格拉瑟在自己91岁生日当天于曼哈顿家中逝世。《纽约时报》称他的设计“改变了1960至1970年代的美国视觉文化”。纽约州州长安德鲁· 科莫则说,格拉瑟“为纽约留下了永恒的遗产”。

艺术之家,朝圣之心

热爱艺术的旅行者怀着敬畏与朝圣之心拜访艺术家故居。对于艺术家而言,家不只是提供休憩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是他们艺术情怀最纯粹而真实的表达,这个巨大的“艺术作品”蕴含了不被他人触碰的真我,它带来艺术灵感与造诣,也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带来慰藉与救赎。

向京:不要预设艺术家的生活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向京此前的一组作品曾拍出了当时中国雕塑拍卖史上的最高价格。然而拍摄前的她,特别强调不想被既定女艺术家柔美高雅的形象所束缚。穿着简单的宽松衬衫,运动裤,一双球鞋,几乎裸着脸就上镜了。向京讲话的语速很快,不笑的时候甚至有股不怒自威的压迫感。然而等聊得多了,你又感受到她直爽背后带着的善良和温情。聊起生活,向京直言自己“活得很糙,希望大家不要预设艺术家的生活。”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