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18条查询结果

邵忠:艺术需要思想

当代艺术需要思想,同时赋予事物以灵魂,让物体富有生命力,神气活现地被重塑,而变得有意义和价值。

神秘大师班克西扮工人,伦敦地铁涂鸦呼吁戴口罩

英国知名涂鸦艺术家班克西(Banksy)受新冠疫情的启发,再创新作。他在伦敦的地铁涂鸦,呼吁民众戴口罩。当地时间14日,班克西在社交媒体个人账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他伪装成一名防疫的消毒清洁工,身穿白色防护服和橙色荧光背心,带着口罩和手套,手持喷枪,在伦敦地铁车厢内进行创作。他在车厢内的各个角落涂鸦了多只老鼠,各个活灵活现。其中,有一只未戴口罩的老鼠正在打喷嚏,在窗户上喷出了大量的飞沫。另两只老鼠则是将口罩当做降落伞。还有一只老鼠被口罩缠住了头,躺在椅子上挣扎。(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车上就可观展!加拿大举办沉浸式梵高艺术展

自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后,大多数博物馆和展览都被迫关闭或取消。然而,加拿大多伦多梵高光影体验展主办单位却想出一个十分新奇的方法。他们让民众直接开车进入展厅,民众可以透过车子的挡风玻璃欣赏这一场音乐和名画交织的艺术飨宴。据悉,这场梵高光影体验展原本定于5月登场,然而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展览被迫延后。但展览共同制作人罗斯(Corey Ross)并没有放弃,他表示:“在疫情下,我们当然得发挥创意思考。”经过一番思考后,罗斯发现,从车内欣赏艺术是安全且独一无二的体验,“仿佛车子穿越在艺术之中”。该展览的另一名共同制作人德沃列茨基(Svetlana Dvoretsky)也表示,在全球陷入疫情危机的艰难时刻,乘车式艺术展无疑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和安慰。(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传奇设计师米尔顿·格拉瑟,让字母变成艺术

哪怕从未听说过米尔顿· 格拉瑟的名字,对美国流行文化与艺术略有了解的人也不会对他的作品感到陌生。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格拉瑟设计了著名的“I ❤ NY”标识,还为鲍勃· 迪伦等艺术家设计过海报,参与创办了《纽约》杂志。6月底,格拉瑟在自己91岁生日当天于曼哈顿家中逝世。《纽约时报》称他的设计“改变了1960至1970年代的美国视觉文化”。纽约州州长安德鲁· 科莫则说,格拉瑟“为纽约留下了永恒的遗产”。

艺术之家,朝圣之心

热爱艺术的旅行者怀着敬畏与朝圣之心拜访艺术家故居。对于艺术家而言,家不只是提供休憩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是他们艺术情怀最纯粹而真实的表达,这个巨大的“艺术作品”蕴含了不被他人触碰的真我,它带来艺术灵感与造诣,也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带来慰藉与救赎。

向京:不要预设艺术家的生活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向京此前的一组作品曾拍出了当时中国雕塑拍卖史上的最高价格。然而拍摄前的她,特别强调不想被既定女艺术家柔美高雅的形象所束缚。穿着简单的宽松衬衫,运动裤,一双球鞋,几乎裸着脸就上镜了。向京讲话的语速很快,不笑的时候甚至有股不怒自威的压迫感。然而等聊得多了,你又感受到她直爽背后带着的善良和温情。聊起生活,向京直言自己“活得很糙,希望大家不要预设艺术家的生活。”

谷文达:收藏“家”的艺术家

约定采访这日,恰是芒种,下午太阳火辣辣洒下来,莫干山路上M50一片静悄悄。谷文达工作室倒是相当好寻,沿街两扇落地窗,嵌在红砖墙内。“进来进来,阿要喝水?还是咖啡?” 谷文达着白衫飘逸,不见年龄,脑后银白长发,几十年如一日扎髻,有名仕姿态,带隐士风度,却是上海阿叔的亲切口吻。

邵忠:用艺术点亮生活——艺术是人的优质魅力的体现

如果没有艺术,生活将是一种失误。我将艺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价值。艺术在我生活和生命中的地位,如空气,如阳光,所以我对艺术的态度,是将艺术融入生活、用艺术重建社会。

奈良美智:艺术感知与自我对话

“No theater, no art supply, no museum, no people but nature”—最近因为疫情原因,奈良美智基本暂停了所有与人接触的工作,他呆在距离东京大概200公里的枥木县那须高原,在家里继续施展着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窗外跟随季节变换的自然之景,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大自然所创造的辽阔而治愈的孤独感,给予了他忠于内心、表达自我的勇气。

“乐”享咖啡

这是一个浮躁而矛盾的时代,生活泛起的褶皱需要被抚平,在幸福集荟主理人王杨看来,咖啡因与音乐艺术的存在让生活不再那么无趣。她和伙伴们一起以“生活中的音乐家”为设计理念,完成了黑石公寓的改造,由书籍、音乐和咖啡组成的文化生活馆,让人们寻得了游离在日常之外的“第三空间”。

破蛹封皇十五年

对作品永不满足的“ 贪婪”, 对工艺不断挑战的“ 较真”, 对珠宝狂热探索的“ 上瘾” …… 和Cindy Chao 聊天, 你能感受到被称为“ 21世纪华人艺术珠宝巨擘”的她身上严谨的艺术家习惯, 以及对珠宝强大的信念感。Cindy Chao 在西方技艺主导的珠宝界, 从无人问津到为她痴迷, 拼搏了十五年。她始终坚持做博物馆典藏级艺术珠宝, 不断挑战自己, 相信最好的作品永远是“ Next one”。

会玩名画的品牌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很多品牌纷纷跨界到艺术领域,围绕世界名画做起了文章,试图借助名画的艺术价值来提升品牌格调。

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去世,经典作品回顾

当地时间5月31日,保加利亚后现代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罗夫·贾瓦契夫(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在他位于美国纽约的家中自然去世,享年84岁。克里斯托以包裹桥梁、公共建筑物、山谷、海岸、岛屿的大地艺术闻名。他将自然风光和建筑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是大地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人。有人称克里斯托的作品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艺术的范畴,很大程度上已是环境工程。他最为人熟知作品是1995年,他和妻子珍妮·克劳德(Jeanne•Claude)共同创作的《包裹德国柏林议会大厦》。克里斯托原计划于2021年9月18日至10月3日展出的《被包裹的凯旋门》,现在已成了他的遗愿,而他的团队也将继续完成这项创作,争取按原计划展出该作品。(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未来主义时装

20世纪初,未来主义(Futurism,意大利语Futurismo)才真正地在意大利诞生,与它的名字中的“未来”一样,这种自身就带着想象与展望的艺术流派类型,成为了当时非常先锋的理论。最开始它出现在绘画与雕塑作品中,后来才演变成为一种文化运动,席卷其他艺术设计的领域,时装设计便囊括其中。对于未来主义的创作者而言,探寻一切新奇事物,让想象成为现实,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中未来主义所追求的事情。在未来主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时装开始了对未来的一步步探索。

街头艺术家用涂鸦抗疫,致敬现实世界超级英雄

今年5月,英国街头艺术鬼才班克西(Banksy)在社交媒体公布新作,这幅名为《Game Changer》的作品,描绘了一名儿童高举身披斗篷、斗志昂扬的护士形象玩偶,将大银幕上声名显赫的超级英雄丢弃一旁。疫情时代,拯救现实世界的正是医务人员。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各地涌现形形色色的抗疫主题街头艺术作品,艺术家们用创意致敬战疫英雄,呼吁人们谨慎防护。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