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艺术品”相关文章

名画买卖引发诉讼战,达芬奇作品也卷入争议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里,名画拍卖出一个惊天的价格不在意料之外,但艺术品经销商与其客户之间的合同纠纷常常让艺术市场饱受争议。最近频繁被提起的例子就是俄国巨头德米特里·雷博洛夫列夫(Dmitry Rybolovlev)和大资本家伊夫·布维尔(Yves Bouvier)之间的官司战。

择艺而居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说得便是无论家中布置得如何富丽堂皇,若没有书画、古玩、文墨等艺术收藏,也不过就是暴发户、守财奴而已。

用艺术唤醒生活的所有想象

艺术品,是人类有关心灵的创造,是对于美的创造,它传承着跨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也感染着观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艺术品正在进入每个人的日常。在袁宗磊看来,选对一件艺术品可以改变一个空间的氛围,“居不可无艺术”。

打开资深设计师袁宗磊的“私人艺术小馆”

艺术品,是人类有关心灵的创造,是对于美的创造,它传承着跨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也感染着观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艺术品正在进入每个人的日常。在袁宗磊看来,选对一件艺术品可以改变一个空间的氛围,“居不可无艺术”。

他把艺术品当商品生产

在这个资本泛滥的社会里,艺术品不可避免地成为商品。

刘星:传奇估价待询

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故事,但我们远比任何一个年代都更需要刺激公众神经,引发参与感的好故事。艺术收藏领域的故事向来不乏时空的张力与传奇的色彩。

MATTY BOVAN 一味欢乐的调味剂

一年前我受邀去伦敦时装周参加Matty Bovan的秀。他的创意、能量和快乐令我深深着迷,所以我约了他秀后见面。我们聊得很开心,他说祖母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他的祖母充当着他父母亲的角色,一直是他工作上的坚强后盾。

THE MARVELOUS DESKTOP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具?

没有一个人,不曾拥有过文具。哪怕面对再奢华的品牌,只要它是文具,就不会像其他设计品一样拥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门槛—接触的一瞬间,与小时候打开文具盒时没有区别,总忍不住要写写画画,好像文具有某种神奇魔力,用本子、笔、胶带就能构建起一个世外桃源。

LAURA BARTLETT好吧,我打算开个画廊

Laura Bartlett 决定辞去高古轩画廊的工作周游欧洲时,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个疯狂的主意。“感觉在伦敦,一切正在发生,好像这是你可能做到的事。”她轻描淡写的话语,让人对她今天做到的这一切感到难以置信。画廊代理的艺术家极为显著地体现出女主人的兴趣所在。围绕她和这些艺术家的关系,Bartlett 成功建立了一个紧凑又个人化的项目。

Jeff Koons’s Vanity Fair纸醉金迷的大艺术家

若论排场,可能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够与Jeff Koons相提并论。在不久前,这位世界上最知名的现代艺术家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惠特尼美术馆同时揭开了作品回顾展的帷幕。除了如糖果包装纸般绚丽的艺术品之外,纷至沓来的社交名流们,也将开幕式演绎成了卡波特的小说。

我们如何向经典致敬?

经典艺术是否可被彻底“还原”?“法老陵墓”、“北斋重现”等展览用科技让经典穿越时空,回到最原始的面貌。然而,有时候艺术品的复制或修复也是一把双刃剑,把观众带回历史现场的同时也恰恰削弱了历史在经典之中留下的印记,修复还是毁灭并不容易判断。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用今人的眼光来重塑经典,会不会又是一种有意义的致敬方式?

回收品成艺术品,Upcycling正在发生

将没用的、不需要的东西从家中移除,这个行动每天都在发生。除旧布新的上海,如此更迭更加频繁。而实际上,城中正有将回收品大大“升级”的Upcycling艺术家在行动,带有旧日印迹的老物件,通过他们的巧妙设计,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来自瑞士的Jonas Merian、宝岛台湾的邓乃瑄(Nicole Teng)与法国设计师Armelle Wu-Dandrieux、Catherine Sayous,都将上海作为其目前工作室的所在,在这里进行变废为宝的Upcycling魔术,也将环保生活方式向更有趣的方向迈进一步。

谁会花1.4亿美元买一幅画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三联画近日拍出了1.42亿美元的天价,创下了世界拍卖行的新纪录。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何电影和体育明星能挣那么多钱?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能否解释艺术品的天价呢?

公开艺术品价格是个难题

在艺术博览会语境下谈论作品时,《艺术新闻》乐于谈论钱的因素。毕竟,画廊出售作品的数量,是衡量展会是否成功的标准。

网上卖“艺”

网络巨擘亚马逊涉足网上艺术品销售,却未能交出满意的成绩单。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