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说”相关文章

不只是个爱情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似乎只是一段从少年时代生发的平平无奇的爱情。但如果只是爱情,《正常人》不会从2018年的欧美文学圈火到2020年的全球影视圈。他们相爱,当中阻隔着阶层、性格、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从少年走到青年,“千禧一代”90后小说家萨莉·鲁尼,用笔触讲述着人类的核心命题——成长。

纪实文学:姗姗来迟的繁盛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把对纪实文学作品与创作者的推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数十年来本应和小说等虚构性体裁平起平坐的文学类型,终于在读者意趣、市场反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了最为时兴的文化风潮,并将在2016年持续发酵。

村上春树的生日奇谭

在接连读了威廉•特雷弗和拉塞尔•班克斯以生日为主题的精彩故事后,乐于做西方文学推介的村上春树萌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从近十年发表的英语短篇小说中,搜集生日主题的故事编一本选集,翻译成日文出版。而他自己也写了一篇《生日女郎》,成为这场特别的生日聚会的加餐。

模糊的边界:小说中的当代艺术

文学与艺术的边界并不像人们通常以为的那样泾渭分明。10月中旬,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艺术亭台举办了一场以“模糊的边界:小说中的当代艺术”为主题的讲座,《艺术新闻/中文版》邀请到该场讲座的主讲人btr就“小说中的当代艺术”再作一文,并以10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展现了自1960年代观念艺术兴起后,文学(尤其是小说)与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相遇的各种可能。在这10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中的“立体主义”,策展式的小说,“现成品”式的小说,甚至行为表演艺术......

英国布克奖:改变的背后

最近两年,被视为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高荣誉的布克文学奖(The Man Booker Prize)在作品搜罗范围和评选口味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将原本仅限英国、爱尔兰及英联邦国家的参选地域扩至全世界,同时对更多别具一格的作品加以关注和奖励。本届获得大奖的牙买加籍小说家马龙•詹姆士(Marlon James)和他的《七次谋杀简史》便是新鲜出炉的一例。无奈这种顺势而为,在碎片化阅读习惯主导的时代背景下,终究略显单薄和尴尬。

无聊现实外的精神“飞地”

把人物变成精神上的一片“飞地”,决定了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在《似是都柏林》中的写作策略。主人公里瓦在现实与意象世界之间急转切换,把宅居的方寸之所变成想象的“飞地”,让现实、虚拟、过去、当下交汇。在常人看来,里瓦的这一切都是那么“不正常”,可是这些“不正常”栽植上比喻和联想,便已刻下高度神秘的字符和密码。

当“金刚狼”变身读书郎

“直觉告诉我,该打住了。”谈到将以《金刚狼3》作别个人电影生涯最成功的角色时,休•杰克曼(Hugh Jackman)如是说。生理上的局限自然被列为了考量因素,毕竟“狼叔”已年届五十,但更重要的是,和每位力求突破的演员一样,杰克曼不希望就此被定型。其实,他的多栖才华多年以来有目共睹。在近期上映的《小飞侠:幻梦启航》(Pan)中,杰克曼更首次“弃明投暗”,挑战大反派“黑胡子”海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TWENTY_ONE STORIES 虔诚的毁灭

在短篇小说集《二十一个故事》中,格雷厄姆•格林用冷静、抽离和宗教式的诚与细致描写了二十一个程度不一的罪愆故事。在格林的笔触下,原罪就像“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在某个时刻被触发,滴答作响,然后走向最后的爆发。人生而有罪,人性中的罪孽会随着恶劣的条件愈加炽烈,美德经不起考验。

战马,一首和平的赞歌

1982年,英国作家迈克尔•莫波格写下了故事的第一个词—战马。故事源头并不难追溯:少年时代阅读的《西线无战事》、多年前与一个一战骑兵队老兵在乡村酒馆的相遇和对话,以及妻子对马的爱、尊重和信任……

《脉搏》:当人生渐入老境

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老去,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年华渐老,有人爱无能,有人沉湎于生活的琐碎,有人看似恩爱、实则自欺欺人地与伴侣过完一生—同样渐入老境的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

《伦敦场地》:一大波超现实主义正在袭来

读马丁•艾米斯的小说,需要发挥“吸溜”面条的短平快精神 —不去纠结字句、意象,集中精神将一大波魔幻、戏谑、象征、意识流等字不沾眼、句不经脑地一口气读完。艾米斯认为传统小说的形式主义并不能反映人类生活杂乱无章的面目,于是他用前卫先锋的叙事节奏和打破线性时间以及正常视角限制的手法创作了《伦敦场地》。

卫国和他的四季

其实对卫国自己而言,他更想用这种对过去到现在自觉察醒的方式找回他丢失的四季,从这场惶惑之行中逃离。

后现代的巴黎,文学的盛宴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的小说有荒诞有趣的故事,但也是在延续一种文学传统。他将渊博的学识、循环的叙事、新颖的结构、无尽的迷宫、碎片化的生活熔为一炉,打乱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创作出无限迷人的文学。

“丹氏”影响力

2013年,在亚马逊的畅销书榜单上,丹•布朗的《地狱》击败了包括J•K•罗琳在内的所有热门作家的作品,一举夺冠。事实就是,不管外界争议再大,也不管你喜不喜欢丹•布朗,他的强势回归已成定势。

当我们谈论婚姻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当年的诗人水晶珠链,如今改回真名写长篇,变成了手术刀,精准、残酷、凌厉地单刀直入,将中产阶级美好家庭的画皮撕开,七零八落的白骨都挖掘出来。我们被迫面对许多曾在我们脑中一闪而过的不可告人的念头。它让我们有窒息感。 我们在黑暗中盲人摸象,管中窥豹,试图去了解婚姻这头胆小又多变的怪兽。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