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厉槟源的最新作品体现了当下社会剧变对个人人格的塑造关系,正如在其行为与雕塑作品《自然史》中,形态是由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他的装置作品《谣言》描绘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所呈现的是关于当下络环境中社会群像的思考。《房间》则是对于一种日常空间中隐秘力量的发掘和提示,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
关于技术与艺术,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的转身是个最佳例子:以数字技术推动摄影进入当代艺术。
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25岁的时候,用立体主义的手法完成了作品《走下楼梯的裸女》。结果他被超现实主义的同行在展览上拒绝了。他意识到,所谓新锐艺术家依然被保守思想束缚。至此,杜尚断然放弃了传统艺术形式。5年后,他提着小便器送到军械库展览,名字叫做《泉》,亦重新定义了艺术这个词。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意大利艺术家塞尔斯(SERSE)摒弃色彩,始终钻研石墨绘画。现在,意大利艺术家塞尔斯(SERSE) 上海的首次个展「氤氲 Water Veils」正在Modern Studio 展出。
蔡东东在摄影实践中尽量隐去机器本身,他对于摄影这一媒介的思考建立在对图像的解构与再造之上。目前,他关于摄影艺术的个展“ 造像术”正在狮语画廊展出。
旅居美国纽约的德国摄影艺术家马丁·舍勒(Martin Schoeller)将携逾60幅个人代表作登陆上海,开启他在中国的首秀——“知人识面”展览。舍勒尤其擅长拍摄人像题材,以极度迫近的特写肖像而闻名,使拍摄对象几乎不加修饰地直接曝光在观者面前,作品透露出一股简洁而有力的震慑感,抓住了观者的眼球,令人念念不忘。
不久前于银川美术馆开幕的展览“摄影180年在中国”, 试图梳理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摄影发展体系,解读摄影作为艺术形态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这些转瞬即逝的场景,通过影像艺术的语言,从19世纪为起继而串联出一段可被观看与叙述的回忆。
当地时间9月18日,第15届里昂双年展在法国里昂开幕。作为欧洲领先的当代艺术活动之一,今年的里昂双年展共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大多数都是世界首演。
(2019年9月11日,中国 上海) 太古酒店旗下居舍系列首个艺术项目“异国的相遇”在北京瑜舍及香港奕居相继成功举办后,这一场巡回艺术装置展于近日来到了上海镛舍,并将于11月在成都博舍完成点睛之秀。上海站带来了与前两站风格迥异的全新体验,即日起至10月4日,以“初露蜂芒”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必将成为沪上时尚潮人的打卡新点之一。
位于上海的香蕉鱼书店由主理人苏菲与关暐夫妇创立至今,十年来经历了几次实体书店业的起起落落,在不可预知的变化与更新中,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从独立书店、独立出版到如今已主导策划了两届UNFOLD上海艺术书展,始终明确坚持不变的,就是“独立”这件最重要的事。
尽管这看起来和天马行空的艺术,背道而驰。规则意味着稳固秩序的建立,冯德伦乐在其中。
2019年8月31日,家具品牌APATHE与法国艺术家Jean-Pierre Busson 合力打造的模拟艺术家空间活动 ——“ONE DAY ARTIST”于上海白玉兰广场瓴里体验店正式开幕。为期一个月模拟艺术家空间活动(8月31日-10月7日),将为我们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活艺术”之旅。
作为2019年伦敦设计节的组成部分之一,Gemfields将携手设计大师丹•托宾•史密斯(Dan Tobin Smith)与体验机器创意工坊(The Experience Machine)于伦敦伊斯灵顿区的柯林斯音乐厅呈献一场名为VOID的多感官体验式艺术空间展。
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在昊美术馆“现在在现”的展览中,还原了一个千年之后的考古发掘现场。这样的虚构考古创作是他长期研究并创作的主题之一。阿尔轩用火山灰、水晶、硫酸盐矿物等容易显现时间痕迹的材料来制作大量日常用品的复制品并通过材料自然形成的破损或氧化效果来呈现仿佛在千年之后被挖掘出土后的状态。他说,那是“当下在未来的遗迹”。
音乐是最容易共感的艺术形式。我无法描述清楚音乐究竟有怎样巨大的魔力—它在发生时完全无形,却能如红丝绒般将你包裹,如倾盆雨般将你洗涤,如飓风暴般将你击碎;它像一双掏空你的手,像一把刺穿你的刀,像一罐沐浴你的蜜。一首曲调,一段旋律,一句歌词,能凿穿磐石、掀起巨浪,也能轻抚绿叶、扫过脸庞。这股难以量化的存在仿佛亘古的巫术,美人鱼的吟唱般轻而易举就能迷倒所有人。电影是最与之接近的普世情怀介质。当二者碰撞,火花根本难以想象:艺术家们以“声”和“画”来叙述故事,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暴露给世人,用最真诚无邪的姿态捧出滚烫的心,演绎灼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