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是要比人醒得早些。每座城市都有独特又相似的节奏,凌晨时分各色商贩、环卫工人便开始点燃城市窸窸窣窣的热闹。上班族们占据了城市白日的繁忙,夜晚时分就开始在一端升起万家灯火的烟火气,在另一端演绎着华灯初上的千人千面。城市是人用钢筋水泥改造成的物质生态系统,在这里头居住久了,我们在驯化环境的同时,自己也被环境所驯化,仿佛这一切就是地球本身应有的样子。
疫情席卷全球,工作停摆,但艺术不息。90后德国数字艺术家Timo Helgert用他的作品《自然与回归》系列构想了世界标志性场景下的生机,为居家隔离的人传递了希望。他的创作从城市和自然元素中获取灵感,通过3D动画与AR增强现实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对世界美好的想象。
涂鸦所创作的介质可以不只是白墙,甚至有时不需要打草稿。陈英杰中西合璧的创作模式和其作品的多元化试图告诉全世界,街头艺术创作的本质是纯粹而自然的。似要破墙而出的雄狮,几乎是陈英杰作品中最常见的元素,在疫情就像他时常创作遭遇的不可控力量,这位喜欢卡丁车的90后涂鸦艺术家依然想用画面透过层层阴霾,带给大家直抵人心的力量感。
“让人们呼吸一些色彩,看看不同的历史是很重要的。要想远离黑暗和悲伤,去看一个神奇的、充满欢乐的世界是很重要的。每个人在这个没有国界、没有旗帜的世界里都是客人。”——奥斯吉美奥斯
如果说传统艺术家所创造的是一个对于现实的静态再现的话(即便是动态影像作品),那么Tabor Robak这样的作品则呼应着这个世界的流动、变化、不安和未知。
当一个酷爱冲浪和涂鸦的人“被动宅家”是怎样的感受?视觉艺术家林子楠(Zinan Lam)用自己近大半年来的“Staycation”生活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他眼中,这特殊的2020仿佛一场别样的心灵求索,淡化了“旅途”和“居家”两者的概念冲突,也在沉淀的过程中为恢复常态后的真正自由之旅做好了准备。
贺子雨(Ziyu He),旅美青年女艺术家。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获国际大学联盟委员会设计奖提名。应美国多个艺术基金会的邀请,参加各项展览和学术交流,成为驻留艺术家,她的作品亦获得美国诸多重要杂志的争相报道。
红,是张扬又充满活力的颜色;黑,是低调又沉稳的存在。无论红黑被赋予了多少含义,光从美学角度而言,它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不容忽视,是时尚界和艺术界公认的经典配色。这组对比色常被用于一些设计之中,谱写出一出红黑的爱恨变奏。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很重要的素质体现。在生活和生命中,无论物质与精神层面,艺术修养都是影响人能否有更多和更高层次享受的重要因素。
从年初风靡一时的《集合啦!动物森友会》,到最近公开发售的《赛博朋克2077》,电子游戏在这特殊的一年里似乎扮演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们也给出了关于游戏的创作,带来一场电子艺术展。
今日,荷兰皇家飞利浦携手TX淮海|年轻力中心,首度通过健康科技创新与数字艺术的跨界融合,联袂呈现创新与年轻的力量。
浦江之畔的万国建筑群藏龙卧虎,始建于1927年的哈密大楼亦是外滩源传奇所在。今年,这座世纪建筑又写下了新的璀璨篇章,设计师们联手打造了一座全球顶级奢艺殿堂——“CINDY CHAO MAISON·心邸”。
艺术与时尚结合,是我们的生命线和核心价值。被誉为时尚界凯撒大帝、老佛爷的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说过,“时尚是一种态度,而不止是服装的细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加上艺术,一直以来都是最理想的旅程。刚刚落下帷幕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路易威登带来限时书店,上架一系列甄选书籍,展开一场艺术、摄影与旅行的对话。
谦逊的谈吐,温和的语调……施君身上温柔的气质与他宏大华丽的珐琅作品带着股“反差萌”。十年前,施君开始了自己与珐琅的情缘,成立了自己的珐琅艺术工作室。他致力于拓展珐琅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延展性,并在探索中促进新珐琅艺术形式的产生。在他看来珐琅本身就代表一种生活态度,他试图打破圈层和形式,重塑大众的艺术认知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