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美术馆目前正在举行的展览“纽约1993:实验富豪,垃圾,无明星(NYC 1993: Experimental Jet Set, Trash and No Star)”,没有提到代表1990年代初期特征的俱乐部文化、街头激进主义、公寓展览和地下艺术项目,却记录了许多年轻艺术家加入画廊体系、抛弃理论和激进主义、投入艺术市场洪流的时刻。所有作品都诞生于当代艺术市场的低迷时期,让人不由质疑一个蓬勃发展的艺术市场,是不是当代艺术的最佳环境?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走进美术馆还是一个不太“大众化”的“高雅爱好”。那么到了好不容易期盼来的休闲时间,人们是去逛街购物,顺便推开门走进一家闹市区里的画廊,还是特意开车一两个小时,赶到城市边缘地带的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各项设施正在陆续建好和开放的中间艺术区坐落在北京的西山脚下,它们正在尝试用艺术吸引人群的这种可能性。
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中,一些先锋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以一个名为“自治区”的展览去证明,在一座都市化与全球化迅速蔓延的城市中,要创建一种具有文化及社会意味的“自治区”是可能和现实的。这里所说的“自治区”并非一国体制内相对自主、自治的区域的概念,而是另一种更为观念、更为临时的与社会城市相关的项目。侯瀚如、徐坦、黄小鹏这三位艺术家亦师亦友,因为对艺术的一份坚持共同走过了几十年,他们一起见证过中国现当代艺术从1980年代至今的变化,他们之间早已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们彼此独立又密不可分。他们一直坚持于保持艺术家独立性与自主性,尝试在时代中重新引入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交融。
作为70后“文艺小腕儿”的代表,仇晓飞的绘画与装置作品近来颇受藏家及学界追捧。他的成功标签,是锲而不舍地追寻自己过去的记忆,大胆地将现时创作灵感碎片与过去的人生经历扯上关系,并结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给到公众清晰的表象立场。
“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上海美术馆最后一次大型当代艺术展。 “新”字开头,并未囊括新一代的艺术家面孔。自从庞大而庞杂的“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开幕之后,诞生一系列“青年报告”专题。青年们陈列于展厅的“新”现象,却并未在唇枪舌剑后建起“新”的气象。难怪“景像”策展团队在搜罗近百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后,最终放弃并重摘一批成熟名单。只是,“新”字背后真是一次对未来文化供存性的有效预测?还是又一场笼络明星的“新曲+精选”?
前不久,在UCCA正式开幕的“印度公路”国际巡回展览,不仅是踏出欧洲的第一站,也是中国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印度当代艺术展览。展出了三十余位印度艺术家上百件作品,囊括了几乎所有当代艺术形式:雕塑、录像、摄影、装置、绘画、行为等,堪称为一场来自异国的艺术盛宴。
Crossover是创作行为,也自然能形成一种极具当代精神的风格,在定义越来越多元和模糊的72变、人人都得Multi -Task的时代,酒店既然可以像家,为什么不能化身为美术馆呢?
黎薇刚刚在今日美术馆开了第二次个展,从2009年的《空心人》系列到此次耗时两年的《英雄》,她的雕塑作品都震撼且细致到残酷的境地,那些流露着空洞与惊恐的眼睛让人不敢直面。
只要我们对美术馆进行纵向或横向的考察,就可以得出非常多的信息。
随着规模各异的各种风格美术馆、展览馆在上海出现,艺术展览的公共服务作用更加突出明显。公共,Public,原意是场所与空间。提供优质场所与空间的供应商,应该是优秀的建筑师、明智的规划者管理者、文明的使用者(观众)甚至是好心的地主。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
不久前,我前往巴黎现代美术馆(Musee d'Ar tModerne)举行的精彩的巴斯奇亚(Basquiat)作品展,巡视我借出的一幅画作。我惊讶地看到人们排起长达两个小时的队伍等待入场。法国人很喜欢我们美国的著名波普人物,如猫王(Elvis)、玛丽莲•梦露(Marilyn)、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因此,笼罩着薄命天才、瘾君子和明星光环的尚-米榭•巴斯奇亚(Jean-MichelBasquiat),正契合法国人对美国的印象。
成功地做了在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的《生活月刊》艺术季—“生命向往” 展览中的时尚部分,宋怀桂女士纪念展与皮尔•卡丹在中国。每每想起,还是为那些美丽的衣服在完美的空间展示而感动。在此与没到现场的读者分享一下。
如果要用展览勾勒过去一年上海当代艺术的现状,香格纳画廊的《有效期2010》或者外滩美术馆的《日以继夜》未尝不是一种选择。《有效期2010》是十年前同名展览的续集。十年前的《有效期》听上去还有些蛰伏者不知路在何方的自嘲,而十年后的续集显然有着汇报演出的意味。
由今日美术馆联合THE SAUCE发起的两次“晒广场”活动在今日美术馆广场上结束之后,除了旧式喇叭里播放的歌曲,“old is new”这个概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3美术馆开幕当天,专门举办了研讨会,请来了好些嘉宾,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的一段话。在他看来,美术馆应该是具备收藏、研究、教育、交流等不同功能的地方,而很显然,以厂区改建的53美术馆走的并不是这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