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新闻 > 热点 > 封面人物 | 查尔斯三世加冕

封面人物 | 查尔斯三世加冕

摘要: 不列颠君主的传统与现代

iWeekly

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King Charles)身上的标签有许多,他的性格、他与家人的关系、他的爱情与婚姻被全世界放大审视。王冠重压之下,真正的查尔斯爱画画、懂艺术、热心慈善,他与传统王室形象不同的特质,如今被认为是为英国王室带来新鲜感的关键。

“独自行走的男孩”(The Boy Who Walked Alone)——这是查尔斯在苏格兰戈登斯顿寄宿学校的同学约翰尼·斯顿伯勒给大不列颠未来国王下的评语。如Netflix热播剧《王冠》想象的,查尔斯从未喜欢过戈登斯顿学校。这里纪律严格,他远离家庭,没有朋友,还被高年级的学生霸凌。查尔斯加冕英国国王当月,关于他的纪录片《独自行走的男孩》上映。他的朋友极力在镜头前澄清,查尔斯绝不是一些人认为的那种“老而无聊的家伙”,他机智幽默,有自己的性格与坚持,只是种种特质在王冠之下,或被放大,或被打压。就像他的家庭与婚姻,成为被外界快速解读消费的标签。


5月,这个曾独自行走在苏格兰的男孩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正式接过母亲伊丽莎白二世的王位。70年前,伊丽莎白二世在重重质疑声中加冕,她面对的是二战后急需经济复苏的英国,年轻的女王成为国家迈入现代的象征。70年后,74岁的查尔斯国王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更猛烈的质疑和王室是否还能续存的严峻考验。


不一样的查尔斯

敏感、自我怀疑、浪漫,查尔斯似乎一直是女王的孩子中最特别的那个例外。有人批评他与谨慎勤劳的女王在形象上相去甚远,但也有人提出,查尔斯给王冠带来更丰富复杂的个人特色,也许能帮助他与英国王室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泰晤士报》称女王与查尔斯的关系“直到她生命的最后十年都很不稳定”,“查尔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的儿子”。在传记《查尔斯国王:男人、君主与英国的未来》(King Charles: The Man, the Monarch and the Future of Britain)中,作者罗伯特·乔布森(Robert Jobson)说女王和菲利普亲王曾把查尔斯比作“没有固定好的大炮”(loose cannon),“他生性浪漫敏感,与他那直率含蓄的父母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查尔斯出生时女王只有22岁,当时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坚持在自己的房间里生产,“我要做孩子的母亲,而不是护士”。

△查尔斯与父母。


只是身为温莎家族成员,免不了被君主的沉重义务影响。查尔斯3岁时女王加冕,成为大不列颠的君主。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她教儿子骑马,偶尔给他洗澡,在他面前试戴王冠为加冕礼排练。温柔的母亲与沉重的王冠是结合在查尔斯心里的一个符号。他回忆,妈妈“是个遥远而迷人的人物,她来吻你,道晚安,闻起来是薰衣草的味道”。父母公务繁忙,他的第一次行走、长出第一颗牙齿时他们都不在场。祖母伊丽莎白王太后成了查尔斯的知音,她教他艺术,带他看演出,当查尔斯生病时,陪在他身边的也总是王太后。丘吉尔在查尔斯4岁时就评价:“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他有很多思考。”他的家庭教师凯瑟琳·皮布尔斯(Catherine Peebles)回忆,查尔斯“非常敏感、孤独、害羞,喜欢阅读和绘画等安静的活动”。对绘画与艺术的喜爱正是查尔斯与家人不同的地方之一。温莎城堡图书馆藏有达·芬奇画作,查尔斯发现时兴奋异常,他的家人“却对此感到困惑”。女王爱骑马,查尔斯却爱读莎士比亚。当女王逐渐适应公务时,查尔斯也逐渐长大,母亲花更多时间陪伴弟弟,查尔斯由父亲菲利普亲王管教,被送往戈登斯顿寄宿学校“培养性格”。他在阴冷的苏格兰被舍友们扔拖鞋、枕头,查尔斯将那里形容为“地狱”。

△查尔斯访问东京时在公园写生。

尽管如此种种,在看似与王室深宫格格不入的性格下,查尔斯也培养出作为未来君主的优异品质。甚至可以说,正是因敏感、热爱艺术、喜欢思考的性格,查尔斯让王室、王权看起来更真实。王室评论家说伊丽莎白二世“对柯基犬和马之外的一切话题都表示沉默”,但查尔斯“对他的观点和兴趣直言不讳”,这也许更适合今天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当他年幼的妹妹安妮公主拒绝离开母亲时,查尔斯会把她抱走,“安妮,不要打扰妈妈,她很忙,她要做女王做的事情”。他是英国王室第一个获得大学文凭的人,以优异成绩从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媒体认为这打破了“王室成员不需要懂太多王权之外的知识”传统。《纽约时报》提出, 从文化层面看,查尔斯将给英国带来比女王更多的软实力影响。查尔斯热心慈善,名下的王子建筑环境基金会专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他对自然与环境议题尤其热心。他的阿斯顿·马丁跑车由生物燃料驱动,他喜欢种植,有自己的有机农场,被英国媒体称为“王室农夫”“气候国王”。他今天还穿着1971年买的鞋子。查尔斯在伦敦创建传统艺术学院,学生可在学院里学习摩洛哥木画、阿拉伯书法等传统技艺。英国《旁观者》(Observer)杂志评价,查尔斯对文化多样性有比过去王室成员更多的宽容,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对杂志说,身为王位继承人,他有义务了解英国日益丰富的移民文化:“人们对来英国的移民群体了解越多,对他们的忧虑就会越少。要与其他种族的人和睦相处,就必须更熟悉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饮食、工作方式,了解他们的历史,了解是什么能让他们笑。”

△1981年,查尔斯与戴安娜举行婚礼。

查尔斯的确知道什么能让英国民众会心一笑。《名利场》杂志就指出,除了与女王一样热爱国家,查尔斯还有一种微妙的幽默天分,在对公众致辞时,查尔斯能靠简单变换对母亲的称呼——“陛下”或是“妈妈”——来让听众大笑,“他知道如何左右公众的情绪,就像女王一样”。他敢于自嘲,在自己撰写的童书《洛赫纳加的老人》(The Old Man of Lochnagar)里设计让一个老人遇到“戈尔姆国王”,国王的屁股上有一块奇特的橡胶垫,“防止他从王位上滑下来”。



也许会对英国王室带来更深远影响的是,查尔斯在婚姻、等待继位的多年里,像所有普通人一样,在自我怀疑中成长。这种成长让他比过去的英国君主有更多情感上的影响力。“查尔斯作为威尔士亲王的时间绝不是在等待中度过的。他在努力做些什么。”《时代》周刊写道。查尔斯曾亲口对英国作家乔纳森·丁布尔比承认:“最困难的事情在于,你觉得只配得上那些困难,而不是更好的东西。”他也曾被媒体披露对母亲有过抱怨,“她为什么还不退位?”但挺过自我怀疑与婚姻风波后,2018年,女王在查尔斯70岁生日宴上终于给了他一段意义重大的认可:“我看到查尔斯成为艺术与文化保护的拥护者,一个伟大的慈善领袖,一个专心、受人尊敬的王位继承人。他终于成为他想要成为的男人,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有些人批评查尔斯不够谨慎,但当英国最新移民政策引起社会广泛批评时,他的一句“这令人震惊”让一些民众赞叹。就连长期批评王室存在的英国《卫报》也在他登基前换上更温和的口吻:“查尔斯会在(英国君主履行的)劝告、鼓励与警告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他对国家、对文化与知识生活做了贡献,在这样一个更平和、更亲民的形象下,作为国王的查尔斯可以合理地介入更多扰乱国家的问题。他当然没有决定权,但这也许是君主制经受冲击的基石。”

△2022年,查尔斯在英国议会代表伊丽莎白二世发表例行演说。

2022年9月,查尔斯在母亲去世后首次发表讲话,被英美媒体评为“一次完美的演讲”。“在查尔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忽视他的天赋,母亲对他的爱十分遥远,这曾让查尔斯备受折磨。”《时代》周刊的记者在葬礼之后写道。“但在这个关键的过渡时刻,这一切痛苦都消失了。在他的脸上,你可以看到一个儿子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可以看到他终于摆脱童年怀疑的负担。查尔斯在一个独特的时刻加冕。过去几十年里,他因为对气候变化的言论受到嘲笑,但今天,即使是他最无情的批评者也必须承认他的先知先觉。他的人民清楚地知道他是谁、他相信什么。在一个分裂与动荡的时代,这种国王的形象令人安心。”


比起1953年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这样的查尔斯也许能更好适应这个世界。关于君主制存在必要性的讨论一波又一波,王室是否应该减少成员数量、哈里王子夫妇的种种新闻一直没有平息。《卫报》驻加拿大记者写道,查尔斯“是那种你可能会害怕在晚宴上坐在他旁边,但后来发现他出奇地讨人喜欢”的人。让许多人感到诧异的是,尽管媒体总拿“极少数公民对加冕仪式感兴趣”“许多人赞成切断与君主制的联系”做文章,安妮公主在查尔斯加冕前的公开采访中还是一语道破她与许多王室支持者的意见:“你很难找到像王权这样连接人们、提供稳定与精神支柱的机构。”

△AI 绘画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戴上圣爱德华王冠,正式加冕。 图片生成:邵忠

“查尔斯栖息在现实的分裂中。”《卫报》写道,“他对右派来说很进步,对进步人士来说很严肃,他是保守主义价值观的终极偶像,又是环保主义中最重要的面孔之一。这也许能给他带来巨大的统一性。”《纽约时报》则引述王室观察家们的意见,认为新国王“将努力使君主制更平易近人、更有前瞻性与包容性”。市场研究公司YouGov 5月的最新民调显示,58%的英国人认为国王应该继续存在。查尔斯与卡米拉熬过了1990年代的小报批评,今天的卡米拉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形象修复者”,“用忠诚、幽默与伊丽莎白二世般的隐忍”活了下来。“她了解君主制的基本原则:这是一次长跑。”国王夫妇因此被更多媒体看好,将为英国民众提供一个坚固的王权形象。也有英国媒体提出,查尔斯面临的不同挑战是,他将被公众更多地评论、审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王室前雇员对《金融时报》说:“真正的区别是,查尔斯将以女王从未感受过的方式被追究责任。她是不可触碰的、被神化的。但那已经过去了。”伦敦国王学院历史教授博格达诺爵士(Sir Vernon Bogdanor)评价,君主制的主要变化在于,它“不再是神秘、有魔力的机构”:“它是公共服务机构,所以公众将用这种眼光来评价他们。”但在这种种意见之间,5月的这一天,这个“独自行走的男孩”还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戴上了那顶沉重的王冠。


内容来源于《周末画报》

撰文—林湃 

编辑— Y 

图片 — GETTY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