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现代舞”相关文章

刘星:神的孩子都跳舞

现代舞在中国,无论是舞团、舞者还是观众群体,都尚属小众。

把尴尬化在身体里

从“前空帆剧场”的《折影》《饭桌》,到“三种碗合作社”的《流量》,独立舞者、编导江帆一直在试图以肢体为媒介抓住当下的余温,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跳出来。

北京舞蹈双周:城市舞蹈之光

今年的北京舞蹈双周为观众带来了来自以色列、新加坡、西班牙、德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一共64个作品,不难发现,好的作品往往来源于某些特定的地区。这难免不让人思考,究竟一个区域的文化、政治、经济是否会影响到现代舞本身?

城市当代舞蹈节:三十五岁的成年礼

现代舞用情绪表述世界,观众却在寻找意义。舞者和观者的隔阂不是懂与不懂,而是看待它的方式。这是眼下现代舞舞团、舞者、编舞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市场共同的困局。

Dancer in the Dark黑暗中的舞者

德国现代舞舞蹈家Pina Bausch逝世五周年,本期特别赴纽约完成的暗黑主题时装大片亦是向她致敬之作,模特身着黑服,用曼妙的肢体打破黑的沉默,回响着Pina Bausch的作品风格。她以悲伤融合幽默而闻名的作品,重在描述与表现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主题曾被大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借鉴,并反映在他的作品《对她说》中。电影、舞蹈、时装的灵感便是如此交错而生。

文艺青言 当“亲近”成为“秘密”

经常被人提及的事物,反而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有时候是由于“情人眼里出西施”,情感远远战胜理智;有时候是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又容易看做不以为然。我对香港,一直有种朦胧的敬畏。在过去资讯和传播并不发达的年代,它的文化渗透力竟然可以穿过闭塞的内陆,到达每一个你我成长的城市和乡村。

“女书”的眼泪

香港编舞家黎海宁编排过《女书》的现代舞剧;华裔导演王颖执导有关女书的影片《雪花秘扇》。在这些艺术家创作并展示成果的期间,音乐家谭盾也在积极进行有关女书的田野调查。历经5载,作为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合作计划作品,《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一派激荡的“池塘水鼓”中谢幕,亦激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界限• 街道图》:谁说观众只能坐着看?

观看现代舞《界限•街道图》是种奇妙的体验。没有固定的舞台,也没有固定的观众席,观众跟随舞者,在由一块块活动板壁组装的空间里穿行,一会儿走进狭促的“小巷”,一会儿来到开阔的“广场”,不知不觉成为舞蹈的一部分。

求同存异,方为知己

谁说知己一定要是同类、性格相似思维同步?一定要熟知彼此、看对方如同照镜子?曹诚渊与潘少辉绝对称得上是知己,几十年的工作伙伴,默契自不必说。但在工作外却没什么交点,既不相约打球也很少一起吃饭,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朋友,几十年的朋友甚至一辈子的朋友。你有你对艺术的观点,我有我对艺术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源于一个无可撼动的共通点—对现代舞发自心底的热爱。

现代舞之魂,为谁起舞

现代舞曾在与传统芭蕾的决裂中,凭着审美实验性和出色的舞蹈技巧略胜一筹,然而时至今日,它依然走得并非轻车熟路。尤其在西艺东渐的过程中,这种被称为“灵魂深处舞蹈”的艺术,依然缺乏成熟、系统的观众群体。

贝嘉芭蕾舞团的“希腊情结”

西方走过古典芭蕾至现代舞的演变之路,踮起足尖,试图摆脱地心引力,憧憬上天、寻求自由的民族心理依旧不变。十年前,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首次访华,带来的《生命之舞》让中国观众鉴赏到融于肢体、情感、观念和理想的现代舞,似乎才是一睹西方美学真容的捷径。十年之后的今天,贝嘉去世。新任艺术总监吉尔.罗曼带着《生命的诱惑》、《狄奥尼索斯》(续集)、《波莱罗》再访上海。三段独立舞剧的呈现,更多是情绪、意念与精神的扩张。其中,《生命的诱惑》是贝嘉舞团与中国学者的首次合作,并将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全球首演。

曹诚渊:现代舞没有规则

曾于美国修读大学工商管理课程的曹诚渊并没有走入商界,而是走上艺术道路,以舞蹈家的身份于1979年秋季成立城市当代舞蹈团(CCDC),并因为自己有着工商管理的底子,成为了舞团的管理者,为香港的文化沙漠播下现代舞的种子。这个当年并不为人看好的舞团已经在今天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舞团,并设有专责外展教育工作及支持香港舞蹈发展的CCDC舞蹈中心。1980年代末期开始,曹诚渊开始在国内开展现代舞推广工作。2004年出任广东现代舞团艺术总监,2005年建立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并出任舞团总监兼艺术总监。他对中国现代舞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这也是他在1999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铜紫荆星章”的原因,让这个传说当中洪水猛兽般的艺术形态发展壮大,形成气候。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