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1981条查询结果

青春属于永远的25 岁

我终于可以理解谭咏麟为什么一直那么热爱25岁这个年纪了。过滤了戾气,充满着忧愁,憧憬未来……几乎所有形容青春的溢美之词都可以安全地扣在“25岁”的头上。我早就过了25岁,这时正在迈向30大关的路上听年轻人用25岁的激情唱歌,未想,躁动的情绪又突然蹦出麻木的大脑,其中的愁绪更让人感动。

抓住潮流

选择包袋时,有人喜欢体积宽敞的手提包,因为可以放下日常外出所需的各类物品;也有人喜欢体积纤细的手包,因为可以拿在手中,也可以夹在腋下。在新一季的潮流里,体积相对较小的包袋更为亮眼,而且,抓在手中的感觉很不错。

缤纷下雨天

在我的儿时记忆里,下雨是件充满欢乐的事情。基于儿时的美好回忆,现在我总会刻意在下雨天尽量穿得缤纷点儿出门。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一双彩色的雨鞋或雨靴,便于行走之外,还有着很好的装饰、搭配功能。至于下雨天适宜的穿着,那倒是需要仔细推敲一番的。

被设计的不只是美食

知名时装设计师吉承开的餐厅,便是这一家,叫做“原庐”,名字就很有一点文艺小清新的味道。凡是设计师开的餐厅,第一特色当然是餐厅环境,必须要有腔调。第二是味道,再有调调的餐厅,食物仍然是主角。原庐究竟如何,一探便知。

《私家历史》,近距离写历史

《私家历史》的致敬方向,正是孔子、司马迁等大史家所开创的自由书写传统。

“将自己抛入未知之中”

从展出的近20幅油画作品,不难看出,作者试图越过简单的颠倒黑白的思维,以更具想象力和暗示性的视觉方式,探索自我意识与他者形象之间的界限及微妙的关系。

张培力:我更愿意对习惯性经验提出疑问

作为“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张培力参与筹建了“池社”等团体,是“理性绘画”学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88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X30》,然后全力投入录像及相关摄影、装置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创作中。2001年开始,张培力到中国美术学院筹建新媒体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负责跨媒体学院具体媒介工作室。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技术就像戴安全套 迟鹏《记忆与心情》摄影个人作品展

“你看到的是一架红飞机,那它就是一架红飞机。”迟鹏说。

罐头的奇妙之旅

打开罐头的瞬间,有点小兴奋。空气进入的时刻,食物的气味也毫无保留地逸出。不知道是不是物理原因,大多数的罐头,闻上去都很香。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铁皮罐头,尤其是写满外文的那种,有点神秘感。

北京东路2号,一座老建筑的生活史

位于外滩的北京东路2号,是一所充满传奇的建筑,凝结着很多老上海人的生活记忆。这些记忆层层叠叠,延伸到2011年,竟带上了几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今年5月,随着这座建筑的再次易主,关于这所老房子的种种回忆也再度成为话题。

从修飞机到做潮衣

29岁的阿浩如果没有开始做自己的潮牌,那他现在应该整天忙碌在停机坪,拿着一些专业的工具修着飞机。现在,他修理的对象变成了布匹,挥舞的工具变成了画笔或剪刀,舞台虽小了不少,心却飞得更高了。

在时间的河流中徘徊

穿越,也就是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旅行,一直是热门创作题材,而改变人生进程几乎是所有自发穿越的原动力。几年前,某著名论坛有个自称从1997 年穿越过来的ID 宣布要回去了,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被坛友们骂得很开心,决定帮他/ 她们带句话给十年前的他/ 她们。这本来是网上常见灌水游戏的一部分,随后变得越来越认真,数千回帖展现了参与者们心中各种最深的遗憾。

小怀旧,大诉求

微型艺术(Miniature Art)起源于18世纪初的德国,本来只属于皇室和贵族的专享游戏,后来却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规矩及传统。在国外,微型艺术被视作保留历史古物原貌的方式和工具。而在保育议题渐热的今天,它却成为还原旧日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和手段。近日,一群香港微型艺术创作者,凭着一篮记忆和一双巧手,将一个又一个渐渐消失的集体回忆之地“微微”还原,唐楼、大押、凉茶铺、天台铁皮屋……让大家用眼睛重游故地。这个在太古城中心中庭展出的展览“怀旧香港情”,看上去不过是小小的怀旧情愫,实际却在诉说着日益紧迫的保育诉求。而在此过程中,不难发现,只要你对城市充满了爱,每个人都可以用细微热情化身巧手艺术家。

好胃口旅行

我是在旅途上打开这本《东西莫辨逛欧洲》的。三页之后,我已经断定—这趟旅途带对了书。

感官与生产

6 月底,展览“感官生产—德胜当代艺术年度展(第三回)”在顺德德胜创意园开幕。此次展览邀请了广东地区20多位当代艺术家,其中不少曾对顺德德胜河区域进行过考察,并在此制作作品。展览“感官生产”与顺德德胜创意园同天开幕,在锣鼓声声中,一边探讨着当代艺术的走向,另一边阐述着创意园的生存及走向。二者将共同汇聚珠三角软实力,“汇聚创意、开拓商机”,碰撞出别样景观。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