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康林松:对创新的热爱永不止息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康林松:对创新的热爱永不止息

摘要: THE PASSION FOR INVENTION WILL NEVER DIE


在《周末画报》的专访中,我们看到了康林松对美学、豪华、艺术的独特见解。这或许能全面地帮助我们了解,在139年前发明汽车的梅赛德斯-奔驰,如何在充满挑战的当下审度转型与坚守。这同时也是一次创新精神与美学意识的全面交流。

 



 

发明者都是时光中的叛逆者。好像在1886年,贵族们分明可以让马车更快更好,一群热衷鼓捣内燃机的人却发明了“汽车”。当时德国国王威廉二世看了一眼这闹市中的怪物,不屑一顾:“这玩意儿,只是昙花一现。”往事,一桩一件,都出现在时间的后视镜中,大多都昙花一现,有些却改变了人类前行的轨迹。

今日的汽车工业俨然如庞然大物,构建起了宏大又复杂的产业体系,集成了人类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再生能源、新材料、智能化、数字化、AI科技……如此一来,人们似乎忘记了,车与公路承载的人生、梦想、情感,还有无尽的人文精神。

最近,我在上海八号桥誌屋迎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我和奔驰的渊源不浅。1993年,我创办了第一本杂志,《现代画报》算是国内最早的生活方式媒体之一,奔驰是我最早的广告客户。但康林松,我是第一次见。他从上海车展风尘仆仆地赶来,我看他从一辆典雅的S级轿车中走出来,1.95米的他站在誌屋门前,穿过大门后看到了我们十几米高的书架上陈列满了来自全世界的杂志收藏。他定在那里上下打量,眼睛亮了。我走上前和他握手欢迎,心里将之前准备的采访提纲撕得粉碎。“我们聊聊书、艺术和人生经历,如何?”“为什么不?”他当晚的飞机返回德国,我们进行了短暂又畅快的对话。

WechatIMG2382.jpg康林松(右)与邵忠(左)在上海八号桥誌屋前合影

似配料简单的成长与机遇

1993年,我创办第一本杂志的时候,康林松开始了在奔驰的职业生涯,成为当时奔驰的管理培训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在同一时间,分别遇见了彼时的奔驰。那时,奔驰一百多岁,而我和康林松风华正茂。

我一直好奇时光所成就的非凡人生,于是向他讨一份配方来看。他说职场发展哪有什么导航指南,你会遇见很多人,诸多事,很多的机缘巧合与冥冥之中。他的配方不复杂:要终生对新知好奇,当然作为奔驰人或者汽车人,要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要充满决心,竭尽全力成为解决问题的人;要保持灵活,用开放的心态允许机遇带着自己去冒险、去远方、去遇见世界;还有配方的关键:被命运犒赏好运气。

康林松的一位老板兼导师曾经告诉他:老板给你一个课题,你认真地解决;于是老板会给你更大的课题,你又成功地解决;然后老板给你更大更大的课题……以此,成长就会串成轨迹。所谓职场发展无外如是,没有蓝图,却常有机遇。

我俩都笑了。这样的配方,如同我国的一道经典川菜:开水白菜,相貌寡淡却深藏工序万千、食材千万。

“你的导师都是何许人士?职场遇见的,或者有没有书中寻见的?”我问。

康林松在职场上很幸运,得到多位伯乐赏识。他说更多的答案在文学中、在艺术作品里、在历史人物中,还有生活里。成长是积极寻求成长的结果,越是在科技密集、创新至上、工业为基的领域越需要充沛的感性情感与人文智慧,这是康林松的心得。

如果一辆奔驰车,其严谨又精密的机械构成是基础、是精髓,那么,它所承载的设计美学与空间格局就是灵魂、是精神。前者可以从物理计算中深挖,后者则要在茫茫的人类智慧中求索。和很多现代人一样,康林松每天在智能手机上浏览全球资讯,他给我看了手机里下载的全世界的资讯应用。

他把深入阅读给予印刷品,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书籍。“每日快速消费资讯是必须的日常,然而阅读精良的印刷作品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我敞开双臂拥抱数字化、人工智能这些人类最前沿的技术,它们让生活便捷而美好。但是那些需要时间打磨、精工细作的物件与产品,例如,媒体对好内容的执念、对印刷品质的挑剔,犹如我们对精湛工艺的汽车作品的坚持,书籍和汽车作品都是需要身体和物理感知的。于我们而言,皮革的材质与缝线、轮毂的设计与搭配,物理按键的呈现逻辑,即便在高度数字化的时代,这些对消费者来说都很重要。如果说这样是守旧,那我们一直从传承中找到嫁接新技术的源源能量,乐此不疲。”

康林松举了一个小例子,我觉得很有趣,他说奔驰车上调节座椅的物理按键是按照人体形态精心设计的,从头部、躯干、臀部到腿部,好似一位坐姿的人,这样,不了解奔驰车的人一看也一目了然。这个小小的设计,是设计师思索良久推出的。采访后,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果然,奔驰的设计师对生活的细腻观察略见一斑。

奔驰车调节座椅的物理按键好似一位坐姿的人,让人一目了然

奔驰的灵魂深藏在未曾谋面的一拍即合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某些特质“与生俱来”,想不到奔驰也是如此。我问康林松,服务了奔驰30多年,他觉得奔驰的DNA是什么?他说答案在139年前。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奔驰有两位创始人,一位是承载其姓氏的卡尔·奔驰(Carl Benz),另一位也是汽车工业响当当的人物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精准又美好的巧合发生在1886年,这两位同时发明了汽车,各自创业,在距离100多千米的两个村落。岁月最喜欢用遗憾撩拨后来者的想象力,发明了让人与人之间距离更近的两个人,却没有获益于此,他们从未谋面。

后来,奔驰先生在1886年的1月29日率先申请了专利,这一天成为奔驰和汽车工业的生日。再后来,奔驰和戴姆勒的公司合并,合二为一的奔驰公司在后来的时光里用多项开天辟地的发明雕刻了现在汽车的基本模样。这两个人如果遇见,会成为灵魂挚友还是彼此挑战的对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灵魂深处的一拍即合。他们隔空的共识,成就了绵延至今的品牌DNA。

首先,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不拘一格的创新思想,还有突破边界的胆识。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从让马车更棒上移开了,跃进一大步,发明了机械去改变世界。

康林松说,这两个人的心中有一团火,炙热滚烫,眼界高远。他说我也有这样的特质,我说我们广东人真的欣赏胸膛里的一个“勇”字,他所说的一团火,所以我们的前辈最早走出国门下南洋,闯西洋,让中国人的烟火气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而戴姆勒和奔驰两位又各自在汽车工业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烙印。

戴姆勒先生有一位忘年交下属,他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威廉·迈巴赫,他们一起为汽车注入了感性与极致美学;而奔驰先生将纯粹的机械精湛工艺发挥到了极致,他还发明了首台发动机驱动的客车等极具应用性的产品,让功能最大程度地为人服务。

“感性·纯粹”代表了奔驰品牌DNA中的情感与科技价值,如一副双螺旋相辅相成,贯彻至今。康林松邀请我去参观奔驰汽车博物馆,他说那里有凝固时光的优雅与美,也有承载重要历史时刻的汽车作品,例如,拍卖出史上最高价格1.35亿欧元的300 SLR Uhlenhaut Coupé鸥翼门跑车;记录速度与浪漫的敞篷跑车;二战后的领袖座驾,陪伴过戴安娜王妃的SL轿跑车等,一众完美的工业杰作被包裹在摄人心魄的美学设计中,它们共同组成了“奔驰”这个响亮的品牌。

拍卖出史上最高价格1.35亿欧元的300 SLR Uhlenhaut Coupé 鸥翼门跑车

我知道很多汽车迷都会去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博物馆朝圣汽车精神,我也把它记录在我的待做事项中。我很幸运,预约了康林松作为我的向导,满心期待。

奔驰汽车一代又一代,一面把“家传”锁在根基里,一面吸纳每一个时代的创新科技,这大概也是这个品牌长久不衰、魅力长存的秘诀。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奔驰亮相了最新的CLA。康林松说这款产品“很奔驰”又“很中国”,这样的配方又让我很好奇。它很奔驰在于传承了“何以为奔驰”的造车理念,安全标准、匠心工艺、严苛品质,同时又搭载了我们中国年轻消费者喜欢的智能科技。这款车可以像爱马仕的丝巾一样,让很多品牌的粉丝推开品牌的大门,然后随着时间的长廊进取到铂金包一样的S级车或者G级车,这样典藏级的品牌佳作。

无论哪个时代,哪款车型,我问康林松奔驰如何理解“豪华”二字,他说“zeitgeist”,翻译出来大致是“时代风潮”。豪华如果是一种精神,那么,它的形则呈现在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审美也好、科技也罢,时代的精气神儿包容又升华着每一代奔驰汽车作品的豪华感。汽油车因为要给V8或者V6发动机留够空间,所以需要更长的前悬;而对于电车来说,更长的轴距则给予内饰空间更多可能。无论油电,每一辆奔驰车都要在机械与美学之间建立平衡。我很欣赏乔布斯,他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进行最终的产品决策时,他说最终会落向“taste”,我理解为品位与审美。

在奔驰,康林松是那个拍板哪款产品走向生产线的人,至少是关键人之一,我问他如何决策。他也引用了乔布斯的话,一个好的产品,“要有风格,也要兼具功能”。在数据与风格,计算与判断,客观与主观中,智慧、经验、勇气都会涌向那个最终的决策。然后,答案会慢慢显现在时光里。

在全球视野下传递品牌的艺术与实践管理的艺术

我对那些具备艺术气质又潜心支持艺术的品牌一直很有好感,我也坚信这些品牌能长久地深入人心并获益于此,例如,卡地亚艺术基金会一直是被广为赞誉的实践。我问康林松,奔驰是否也有类似的艺术基金会。奔驰虽然没有一个艺术基金会,却有长久的历史进行艺术作品的收藏。

在奔驰体系里,有一个特殊的岗位——艺术策展人,负责从全世界甄别并收藏艺术作品。Andy Warhol曾经为奔驰绘制了奔驰典藏系列,康林松也注意到我的办公室同样有Andy的作品。我收藏艺术家的画作不令人意外,奔驰作为造车企业有这样的收藏,着实令人惊喜。不止如此,据说奔驰还收藏了很多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曹斐、丁乙、杨福东等。奔驰应该是为数不多在全世界拥有一代又一代拥趸的汽车品牌,从全世界、不同时期、各个领域汲取的美学能量,应该功不可没。奔驰收藏的这些作品去处也很生动,它们没有被陈列在画廊里,而是散落地展示在了不同的办公区域,陪伴奔驰员工的日常。这样的气息在奔驰中蔓延开来,无影无形地成为这个企业和品牌气质的组成。

三年前,奔驰大胆地与已故艺术家Virgil Abloh合作,用奔驰经典的作品——G级车与迈巴赫为灵感,设计了让人拍案叫绝的Geländewagen艺术概念车和Project MAYBACH概念车。两款大胆的艺术概念车都在国内进行了巡展,我都见过。怎么说呢?大胆得很不奔驰,又精妙得很奔驰。创意冲突带来的惊奇,妙不可言,这也是这个品牌边际中独特又难以企及的特质。

奔驰与已故艺术家 Virgil Abloh 合作设计的 Project MAYBACH 概念车及梅赛德斯 - 迈巴赫 S 级轿车限量版去年,Moncler在上海举办了品牌年度盛典:天使之城,奔驰也参与其中。据说前一年在伦敦的“天使之城”,奔驰也在。他们与艺术家NIGO联手,不仅打造了以Moncler为灵感的大G概念车,还推出了全球限量款Past II Future G级越野车,你猜如何?推向市场,即刻售罄。好几位朋友让我找奔驰打听是否能买到,可惜抢手的东西,奔驰也没办法。在艺术的世界里看见奔驰,如同在奔驰的叙事里看见艺术,都浑然天成。久而久之,奔驰不仅一直存在于科技突破的前沿,也屹立在了工业美学的巅峰,以此铸就了汽车行业的“豪华”典范。

康林松本身不是汽车工程学科出身,我问他如何管得住那些天马行空的设计者、那些严谨固执的德国工程师。“在人才济济的奔驰,我哪可能什么都管?”康林松的角色是和他的管理团队创造一个文化,让他们的才华、创新、能力都有机会施展,让他们从战略目标、技术判断、财务指标、市场研判、客户洞察的维度,做取舍、做决策。

如果我们媒体行业始终不变的真理是“内容为王”,那么,康林松所在的行业真理则是“产品为王”,而康林松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做的就是确保他们的产品拥有充沛的感性价值,也守住严苛的纯粹标准。除此之外,他坚持一个向前走的品牌一定要时刻把自己放在时代的坐标里,他每年都要在全球走走。“眼见为实。虽然常来中国,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有到了这里,才能真正领略。”作为管理者,康林松认为在日常里提升认知与商业智慧、领导风范一样重要。在全世界最新的思潮里、在全人类浩瀚的智慧里,总是深藏着对一个品牌、一群人的点播,发现它们,就找到了时光与时代给予的偏爱。

与康林松聊天,我们可以从文学聊到作家、从我们都欣赏的品牌聊到企业家、从工业聊到产品、从艺术聊到一位具体的艺术家和一部作品……涉猎的广泛与深入,是我在一位企业家身上很少看到的。他说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他希望可以启发公司中有才华、有能力、有视野也有雄心的人们,用一众人的志向与努力托举这个139年的品牌,穿过此刻的历史长廊,再走向无尽的远方。

奔驰是一个关于速度的动词

亦是充满罗曼蒂克的品牌

最后,我还是从康林松作为奔驰CEO的小切口,试图了解他所管理的这家汽车巨头如何在中国大地扎根,并让品牌的势能在清风中飘扬。

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到上海车展,康林松每年都来中国很多次,每次他都会用自己的Vlog《东游记》记录下来。在车展期间,他提及最多的三个词是“中国速度”“科技奔驰”和“安全标准”。

读懂中国市场,穿透趋势看清用户的真正需求,并据此实施有针对性的产品布局、品牌叙事、用户策略,只有深度根植中国市场的企业才能做到。上海车展被视为全球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汽车新品首秀场之一。此次,人们发现奔驰如此快就晋级到了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赛道的前列,这也让“奔驰在中国的研发实力究竟有多强”成为业界广泛乐道的新话题。

2025上海车展,康林松带来奔驰全新Vision V概念车

奔驰全球首发了一款漂亮的车,全新CLA,并称其为“史上最智能的奔驰”。在奔驰的叙事里,我们看到了最近津津乐道的“豆包AI大模型”“人机交互”“最新的电气架构”。奔驰在自己的赛道里奔驰,总有它自己的定力与爆发力。我不是汽车领域的行家,但我知道奔驰是一家深谙“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的企业。用艺术筑起品牌的高墙,高山仰止;用技术深挖企业的城池,景行行止。如此,奔驰之道,是也。


写在最后:

我的朋友经常问我:老邵,你是最早拥抱数字艺术与数字化媒体趋势的人,很早把公司名字改成了科技感很强的Meta传媒。可是,你却坚持印刷杂志,一刊又一刊,一本又一本。知行不合一,固执又守旧。我不以为然。对我而言,每一个文字,每一段写作,每一刊出品,都是为了遇见老朋友和新读者。每一次签刊完毕,我都在等候芸芸众生中不曾遇见的读者朋友们,撕开塑料封袋的嘶啦声,翻开杂志闻到的油墨气息,当一行行字从你双眼进入你精神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隔空相遇了,甚至还可以开展交流,就好像当年未曾相遇的戴姆勒先生与奔驰先生。

邵忠(左)将亲笔画作、奔驰创办人卡尔·奔驰(Carl Benz)先生画像交给康林松(右)

我坚持把我相信的思想写下来,把我喜欢的艺术印上来,把我灵光一闪的生活画出来,因为我相信物理的遇见才是最豪华的相遇。有一句有名的法国谚语:如果有如果,我们能把巴黎装进瓶子里去。现在,不用如果这么抽象的概念,一枚小小的芯片可以装得下比巴黎大得多的世界。但是那些感知温度的握手,感知气息的对话,充满真挚的拥抱,存在左右的陪伴才是人间最珍贵的。于是,我一面Meta,一面印刷;一面行千里路去遇见,一面读万卷书去领略;一面去见更多的人,一面去写更多的字。我把我见的,我读的,我对话的事与人,落在笔端,印在纸上。只为与你,与你们,或长或短的相遇。创新,激情,永不止息。这句话是卡尔·奔驰的名言。我想,我会和卡尔·奔驰成为朋友。于是,我画了一幅他的肖像,请康林松把它,带到斯图加特。——邵忠


梅赛德斯 -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


 

超媒体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邵忠

 

邵忠:1993年,也是我创业的那年,你加入奔驰,从一名管培生成长为如今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全球董事会主席,成功秘诀是什么?

康林松:在任何商业领域,尤其是想在梅赛德斯-奔驰或汽车行业取得成功,有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好奇心,你必须保持终身求知的好奇心,特别是在汽车行业,要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第二是决心,当接到任务时,你必须竭尽全力成为解决问题的人。第三是保持灵活,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新事物。如果有机会去国外发展,就像我职业生涯中多次遇到的那样,那就勇敢去冒险,灵活把握机会,为公司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第四点,或许是最重要的因素—运气。听上去很简单,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邵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康林松:如果一家汽车公司想取得成功,供应网络管理是必须成功的核心任务之一。

汽车行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应该用“供应网络”而非“供应链”来描述。供应网络不仅有纵向链条,还有横向联系。一辆汽车,仅半导体就可能来自世界各个大洲,一辆高科技的S级轿车,含有5000多个独立半导体,想想其中的计算能力有多强大。每年全球要运输数千万甚至数亿个汽车零部件,这是汽车行业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汽车行业在这方面可能是最复杂的,因为汽车零部件众多且技术精密。

我一直惊叹于市场的无形之手能巧妙地解决这些问题,要给我们的采购和物流团队点赞。

邵忠:导师在你的人生中是否非常重要?

康林松:这些年我很幸运,遇到过几位优秀的老板。导师有时可以是某个人。但寻求灵感也很重要,要对世界、对人、对原创思维保持开放的心态。

邵忠:你现在还会看纸质媒体吗?

康林松:在家的时候我会看纸媒,订阅了当地城市的报纸,如果早上有时间或者周末的时候,我都会读一读。此外,我喜欢看杂志,所以在你的书店里我感觉很自在。看杂志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如果看汽车杂志,还能兼顾工作与休闲;要是看旅游、文化或政治杂志,我更喜欢纸质版。而翻看日报主要为了了解时事。阅读纸质杂志能带来享受,这是一种品质感,是与物的互动。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常谈论数字化、人工智能,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改善生活。我认可这些。但就像你的杂志产品也不可或缺,它不仅有上佳的内容,其本身也是美物。汽车也是如此,触摸和感受奔驰车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MANUFAKTUR匠心高定系列皮革的缝线、内饰部件的材质、座椅调节物理按键的设计是否合理智能,在数字化时代,这些实物体验依然非常重要。作为杂志读者,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或许我比较守旧,但我喜欢这样。

邵忠:你现在平常喜欢看书吗?还看纸质书吗?

康林松:看的,我看书只看纸质书,不会在iPad或者Kindle上阅读。我现在正在读一本虚构犯罪小说,我看的书类型很丰富。

 康林松(左)在上海八号桥誌屋接受邵忠(右)采访

邵忠:我发现很多奢侈品牌都有艺术基金会,专门收藏当代艺术作品,梅赛德斯-奔驰有类似项目吗?

康林松:我们有专门的梅赛德斯-奔驰艺术收藏。几十年来,公司一直在收集艺术品,我们还重点收藏了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曹斐、丁乙、杨福东。我们也有安迪·沃霍尔专为奔驰创作的典藏系列。这些艺术品有时会向外界开放参观。我们斯图加特总部的大门随时对你敞开,我会很乐意带你参观。它们没有被陈列在画廊里,而是散落地展示在了不同的办公区域,陪伴奔驰员工的日常。这样的气息在奔驰中蔓延开来,形成了独特的化学反应。

 

 

采访、撰文—邵忠 

编辑—张古月 、范荣靖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