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封面故事 > 热点 > 繁荣的长寿产业:利益与恐惧

繁荣的长寿产业:利益与恐惧

摘要: “永生在售”

iWeekly

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花钱购买永生吗?一些硅谷亿万富翁不仅仅满足于制造科技产品——他们的目标直指“长生不老”。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网红们推销的各种手段:肽类制剂、“功能性”蘑菇粉,以及其他(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所谓能够最大化寿命的技巧。有些人甚至声称能逆转你的“生物学年龄”。追求更长寿、更年轻,或者只是过上所谓“最佳生活”,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但在这些营销和社交媒体帖子背后,隐藏的其实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以及大众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

长寿产业的“创新”

长寿产品在光鲜的广告中常被描绘成永葆青春的钥匙,但科学成果却远远跟不上。这个产业贩卖的往往是希望,而不是被验证的结果。这些疗法清单将奢华水疗潮流与实验性科学混搭:冰浴、冷冻疗法、红光舱以及蘑菇粉。美国风险投资家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已经成为最极端(甚至怪异)的例子。他花费数百万美元在补充剂、严格的睡眠管理、极端锻炼,甚至输注来自自己儿子的血浆上。他宣称的目标就是彻底避免死亡。

警示其实在几千年前就已存在。希腊神话早就讲述了凡人追求永生的故事,最终发现这份“礼物”伴随着无尽的衰退。如今的警告虽然不再诗意,却同样明确:这个产业兜售高昂的产品、不必要的检测,以及一种把皱纹和衰老视为可憎事物的世界观。创新是长寿产业的核心,它吸引了大批试图破解衰老密码的硅谷投资者。然而,这些创新很少得到高质量证据的支持。以全身核磁(MRI)为例,这种检测被宣传为能在癌症或其他病变变得更难治疗之前尽早发现它们。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扫描能改善健康结果。全球的医学学会都不建议健康人群进行全身核磁检查。这类扫描常常生成随机的异常结果,把病人推入更多检测、额外账单和无谓焦虑的深渊。过度诊断也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雪上加霜。

这类检测可能导致“偶然瘤”(incidentalomas),即意外发现的问题,进而引发不必要的后续检查、费用和焦虑。长寿产业将自己包装成主流医疗之外的颠覆性替代方案,但它仍然依赖于医疗体系运转。扫描、验血和实验性治疗最终必然需要回流到医院和诊所,进行复查、专家会诊和干预。这给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增加了额外压力——无论是财政还是人力——却可能对整体人群健康贡献甚微。

过度检查≠长生不老

事实上,人类的基因特征决定了长生不老只是神话。人类不能长生不老的根本原因在于进化。进化偏好那些能促进成功繁殖和适应的基因特征,而不是支持个体无限寿命的基因。古希腊人曾讲述过延寿的警示故事。那些追求永生的人,往往付出了可怕的代价。比如神话中的提托诺斯(Tithonus),被赐予永生却没有永葆青春,从此注定在无尽的衰老与衰败中煎熬。

快进到今天,长寿产业得到了风险投资基金、名人投资者以及制药公司的支持。但大量资金正流入那些几乎没有证据证明能够改善健康或延长寿命的产品与服务中。长寿产业的营销者声称,他们的服务和产品属于“预防性”医学:在疾病发生之前发现它们,让人们更长久保持健康。但长寿运动与公共卫生中的“预防”原则有着巨大差异。

在主流医学中,预防依赖于简单而有证据支持的措施,比如接种疫苗,以及在合适的年龄进行癌症筛查。然而,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长寿产业推销的大量复杂检测与治疗能改善本来健康人群的长期健康结果。它们只是一味地消耗大量金钱和资源,并可能导致更多不必要的检测。长寿产业的营销可能转移公众注意力与资源,忽视那些真正重要的公共卫生功能——这些功能能够在我们优雅老去的过程中提升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年龄歧视的风险

长寿产业最阴险的影响也许在于文化层面。通过把衰老本身定义为疾病,长寿产业把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病理化,实际上强化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年龄歧视。结果就是社会越来越难以接受衰老的外在迹象。正常的皱纹被视为缺陷,普通的疲劳被重新定义为病症,自然的衰退被解读为失败。这种叙事不仅伤害老年人,也转移了公共资源。社会可能会把资金投入到为少数能支付得起的人追求“个人永生”上,而不是推动全民公平获取的循证医疗方面。

健康老龄化的根本方法依然简单且有证据支持。研究一再表明:规律运动、均衡饮食、优质睡眠和牢固的社会关系,比任何实验性长寿手段都更能促进长寿与幸福。所谓“蓝区”(Blue Zones)——如日本冲绳、意大利撒丁岛等百岁老人比例极高的地区——就是最好例证。他们的长寿秘诀并不在前沿科技,而在于以植物为主的饮食、日常活动,以及深厚的社会纽带。公共卫生专家认为,资源应投入到让这些循证实践更易获得的项目中:负担得起的营养食品、适合步行的社区、健全的公共健康项目,以及公平的医疗服务。这些才是能切实改善全人群寿命与生活质量的投资。

长寿产业的无序扩张,为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都提出了紧迫问题。政府该如何监管直面消费者的医学检测?企业是否可以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用延寿的承诺来推销治疗?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能防止利用人们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进行剥削?监管需要在创新与消费者保护之间取得平衡,确保产品在作为医疗解决方案出售之前有证据支撑。同时,消费者也必须提高健康素养——学会质疑夸大的宣传,理解过度诊断的风险,并区分真正的预防与昂贵的噱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