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化”相关文章

用文化语言交流

当商业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独特又准确的交流语言走进人们的生活,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一种准确接触到消费者的语言方式,人们在看到这些作品时的会意一笑就了解想要传递的含义,这是文化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目的所在。

了不起的档案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66年来卡地亚的CEO、设计师换了一任又一任,保存完善的档案馆充当了卡地亚风格最坚实可靠的捍卫者。

人文底蕴引起的心灵共鸣

当太多面目相似的国际品牌酒店进驻中国内地,那一些真正有识别度有文化底蕴的精品设计酒店总是能从同级别酒店中脱颖而出,跳入我们的“法眼”,与其产生文化上的心灵共鸣。

我们如何向经典致敬?

经典艺术是否可被彻底“还原”?“法老陵墓”、“北斋重现”等展览用科技让经典穿越时空,回到最原始的面貌。然而,有时候艺术品的复制或修复也是一把双刃剑,把观众带回历史现场的同时也恰恰削弱了历史在经典之中留下的印记,修复还是毁灭并不容易判断。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用今人的眼光来重塑经典,会不会又是一种有意义的致敬方式?

水城上的啤酒王国

五年前第一次在电影《杀手没有假期》中初识布鲁日(Bruges),画面中一座接一座的老桥横跨在运河两岸,一幢幢中世纪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让人跟着镜头回到布鲁日的黄金年代。几年后,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现实中的布鲁日出现在我早已被雨水打湿的眼前,色彩跳跃在静谧而灵秀的街道上,妙不可言。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至上

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人们会被商店、剧院甚至大街上的一个角落吸引,那些新奇不断刺激着人们的大脑,但最具吸引力的风景总是隐匿最深,那些躲藏于幕后的艺术节总监,往往影响着艺术节的内容、风格甚至走向,他们以独特的个性解答了一个问题:如何用自己的艺术之心去影响别人。

在广州邂逅巴黎

近日,广州国际购物节暨中法文化艺术节在正佳广场北广场隆重开幕。本次国际购物节从9月28日到11月4日,其中重头戏以“乐享正佳 爱购奇境”为主题的中法文化艺术节为期16天,从9月28日开始至10月13日止。

巴西的“文采”

热腾腾的“巴西文化月”来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个远在拉美的国度,代表了一个足球的圣地。贝利、罗纳尔多、卡卡的名字让无数中国的球迷疯狂。再扯远一点,想必就数烤肉和桑巴舞了。但掐指算来,上海直达圣保罗的最短路程也要27个小时,遥远带来的陌生,不亚于中国在欧美民众心里的奇葩地位。好在,整整一个9月,我们将正面领略来自巴西包括音乐、舞蹈、摄影、电影、设计、文学及美食多个橱窗里的特色。

这么随性,又那么严谨

获得今年布克国际文学奖,美国作家莉迪亚•戴维斯被戏称为“一句话作家”,不少人觉得她的作品其实是微博文化。但在她接受专访时却表示自己甚至不知道“微博”是什么。而她不会拘泥于小说创作的形式,只会严格保证其内容的考究性。

滑板上的酷流行

无论你是行走于伦敦的South Bank享受周末集市的美食,还是在上海的小巷中与友人在时髦Café小聚,或是在加州的Venice Beach享受阳光的沐浴,你身边总有一群滑板少年穿行而过。滑板这门X-Game领域的始祖级别运动项目曾经仅是孩童的玩耍方式之一,时至今日,滑板早已衍生成为一项丰富多彩的亚文化,并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高级时装。

离开苹果,他们在做什么?

不断追求更好的信念,激励着企业家们追逐未来的成功。而开始行动,则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飞驰新生代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冲浪运动演变而成的滑板运动,可谓是极限运动历史的鼻祖,而今已成为时下一项新兴时髦的运动,极具观赏性和刺激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游离于众人的目光之外,发现滑板的乐趣、加速、跳跃。

布考斯基:去他妈的时代文化

有这么一个没有什么突出技能的劳动者,从1941年开始做过各种最底层的工作,包括洗碗工、卡车司机及装卸工、邮递员、加油站服务员、仓库管理员、船务文员、停车场服务员、红十字会勤务员和电梯操作员;他还曾在狗饼干厂 、屠宰场、蛋糕和曲奇饼工厂工作,并在纽约地铁站里张贴过海报。跟他的人生态度相比,这些卑微的工作都显得高尚起来。他是个将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的邋遢汉,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周旋在荡妇和妓女之间。这虽然是一个典型的Loser形象,可也不能使人们有更多的兴趣来谈论他,除非,他是查尔斯•布考斯基—继惠特曼之后离现实最近的诗人和小说家。1 就Marco Ferrel改编布考斯基小说《Tales of Ordinary Madness》为电影一事,布考斯基(右一)与演员Ben Gazzara在讨论会上谈笑风生(Fabian Cevallos摄于 1981年3月1日洛杉矶) 2 终于得以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苦水音乐》 3 《勤杂多面手》被视为布考斯基的自传,改编电影的主演马特•狄龙在其中抽烟酗酒的形象与布考斯基平时的样子十分接近(上图为电影剧照,下图为小说封面) 4 《勤杂多面手》被视为布考斯基的自传,改编电影的主演马特•狄龙在其中抽烟酗酒的形象与布考斯基平时的样子十分接近(上图为电影剧照,下图为小说封面) 5 布考斯基小说改编的电影《冷月亮》(1991) 距离真实0.01厘米的记录者 初读布考斯基,恐怕迎面而来的是不适之感。我们已经习惯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落差,习惯了艺术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然而在布考斯基那里,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他打通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他所要表达的,就是粗糙的未经修饰的现实。 他用近乎凶猛和疯狂的态度,无情地揭开了底层生活的真相:癫狂的欲念、淡漠的亲子关系、不负责任的两性关系和看不到希望的未来。文本中充斥着大量F打头的四字脏话和限制级的性行为描写,使得他被扣上了“低俗小说家”的帽子,早期给色情杂志供稿的历史,更成为了清高的学院派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们鄙薄他的借口。这也是布考斯基在华语文学圈所遭遇的尴尬,当雷蒙德• 卡佛在国内大卖时,被《时代》杂志称为“美国下层人民的桂冠诗人” 的布考斯基,还仅在地下文学圈子里小范围流传,目前网上能看到的布考斯基诗歌,大多是诗人伊沙和老G 夫妇译介而来。广西师大“理想国”首度引进的两部布考斯基作品,分别是长篇小说《邮差》和短篇小说集《苦水音乐》,诗集何时出版仍是未知数。 说到《苦水音乐》还有一则轶事,2004年台湾圆神出版社出版该书时,曾将书名改为颇具性暗示意味的《进去,出来,结束》。一方面以色情小说家的名头臧否他,另一方面又用作品中色情的成分来做噱头,正映射出这个时代的扭曲和矛盾。“色情”并不是布考斯基作品中的全部,那只是构成他地下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真实生活的一个侧面。可笑的是,很多人对这人类的本能唯恐避之而不及,反而调转枪口来谴责将之表现出来的作家。因为有些真实是人们不愿意面对的,或者说不愿意在公共空间讨论的,有一些禁忌的欲念是为个人所私享的,然而布考斯基却昭然于众让我们猝不及防,在两篇主题皆为《父亲之死》的小说里,充满了俄狄浦斯式的弑父娶母情节,在父亲葬礼的前夜,“我”就和父亲最后的情人上了床,以至于误了第二天的葬礼……这就是我们应当读布考斯基的原因,倘若少了他的描述,艺术版图中的人性就不再完整。 从不取悦他人的叛逆者 我们可以将布考斯基的名人粉丝列出一张长长的名单,里面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奥斯卡影帝、好莱坞著名的坏小子西恩• 潘,U2 乐队主唱Bono,著名的音乐诗人莱昂纳德• 科恩等等。这些布考斯基的追捧者们大致都是同一类人,被称为“叛逆”和“不合群”的那种人,他们对这个时代抱持着谨慎和怀疑的态度,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异见者。所以他们喜欢布考斯基,因为他比他们走得更远,更彻底。在摇滚乐逐渐变成主流文化的今天,叛逆者的形象也开始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叛逆”就像是青春痘一样,成为了青春期必备的点缀,所以,自然会有人来塑造和引导有利于消费文化发展的叛逆者形象。叛逆者们被贴上了简单的标签,詹姆斯• 迪恩是“性感的反叛”,塞林格是“离群索居的隐士”等等。 他们叛逆的行为却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迎合了大众对叛逆行为的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因而能被广泛接受。但布考斯基显然不是个能够被美化的叛逆者,和雷蒙德• 卡佛那种“温和的抱怨”不同的是,他从未试图采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书写他所经历的一切。他不取悦任何人,他拒绝用夸张的手法让倒霉的生活变得诙谐一些,他只是生活忠实的记录者。 由他小说改编的电影《酒心情缘》(Barfly,1987)、《冷月亮》(Lune Froide, 1991)和《勤杂多面手》(Factotum, 2005)中,他基本摒弃了三段式的戏剧结构,他表现的是生活本身,事物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也鲜有所谓高潮,就像一波一波的浪拍打在海滩上,直到死亡将之终结。他在半自传电影《勤杂多面手》中借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重申了他的立场:“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会掉到各种各样的陷阱里。写作也会成为陷阱,过去一些人往往写一些能取悦读者的东西,他们听到赞赏的表彰就会轻易相信,对写作的最终评判只有一个,那就是作家本身。当他受评论家、编辑、读者的影响,他就完了。而当他为名利所动,你应该把他和粪便一起丢到河里冲走。” 对抗时代文化的异见者 6 Bono 是这样表达布考斯基对他的意义的:“我们的大众文化跟我们说,走,再吃个麦当劳汉堡,走,去购物中心—全都没问题。但全都有问题。这是摇滚乐的意义。也是布考斯基的意义。”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请原谅我用这样的陈词滥调来形容这个时代。网络等新兴科技的兴起抹平了地缘文化的最后一道壁垒,我们看到非洲的年轻人钟情于可乐,印度的年轻人成为好莱坞的拥趸,亚洲的年轻人对耐克的限量版跑鞋如数家珍。时代文化,首先举着消费文化的大旗占领了整个世界,铺天盖地的广告不知疲倦地在我们耳边轰炸,告诉我们应当拥有最新最先进的手机、数码相机和各种我们可能根本就用不上的数码产品,我们应当穿什么品牌的服饰,甚至我们应当吃什么品牌的食品,才能算得上是时下最酷的生活方式。 紧接着,在生活方式被同化之后,绝大多数人也认可了主流价值观,那些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定义。似乎所有人都要不计一切代价成功,成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昂贵的西装、有中央空调的办公室、150 平米以上的房子、30 万以上的车,完成了人们对成功人士的贫瘠想象。没有人要做这世界的底层,甘心于默默无闻的命运—就算命已如此,也不忘摆出一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姿态,借以欺骗自己和世人:我还在努力地迈向成功。 只有布考斯基看出了这一切的虚妄,在这个人人被时代文化所裹挟的时代,只有他甘愿以伟大的失败者的形象来对抗这个时代,用最放浪形骸的生活来撕碎现代人光鲜亮丽的桎梏。“我总是一手拿着酒瓶,一面注视着人生的曲折、打击与黑暗……对我而言,生存,就是一无所有地活着。”在《完成》这首诗里,他清晰地表达了他的生活哲学:“我们像玫瑰/ 懒得开花/ 待到太阳/ 等不及了/ 我们才怒放”,面对未知的命运,不可选择,但又坦然迎接。生活,从来就不只有一种姿态。

礼学随当代生活方式崭新复兴

潮流的迹象正在论证,我们生活在一个复兴的时代:后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与设计越发常见,世界四大时装周每年推出的新款不断吸收经典元素,向电影大师及其独创性语言致敬的作品风靡一时—我们庆幸生活在一个“丰裕社会”中,进行跨时空的冲浪。

COMIC-CON INTERNATIONAL 动漫狂欢节

盛夏,海边,一年一度宅男宅女们的嘉年华。作为北美最大的亚文化节,圣迭戈国际动漫节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亚文化”这个词。好莱坞将一大半的舞台都搬了过来,超人、蝙蝠侠、X战警、吸血鬼和吸血鬼猎人等各路英雄济济一堂。在这样轻松玩乐的场合下,且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女明星们是如何优雅地混迹于一群怪物和救世主之间的。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