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的小说有荒诞有趣的故事,但也是在延续一种文学传统。他将渊博的学识、循环的叙事、新颖的结构、无尽的迷宫、碎片化的生活熔为一炉,打乱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创作出无限迷人的文学。
不用谁来敲打着窗,也不必撩动琴弦,就这样,人们在一个信息和信息技术构筑生活本质的时代里,心如铁石,疾步前行。在数据时代,什么是新闻、怎么做新闻,都是由点击量和收视率来决定的,但谁也不知道读者的兴趣出于何种情感。
丹•布朗受到的质疑,也许并不比他受到的赞美少太多,但正是这样的争议,让一个作家显得更有价值。而他在争议声中坚持真我、突破自我,不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什么,恰恰是为了给自己的文学热情一个最好的交代。
2013年,在亚马逊的畅销书榜单上,丹•布朗的《地狱》击败了包括J•K•罗琳在内的所有热门作家的作品,一举夺冠。事实就是,不管外界争议再大,也不管你喜不喜欢丹•布朗,他的强势回归已成定势。
1940年代的好莱坞是那样的流光溢彩—财力滔天的制片厂,顾盼生姿的大明星,还有那无数让人心醉难忘的光影杰作,一切都在时光的飞逝中被慢慢定格、瞻仰和缅怀。琼•芳登属于那个黄金时代,也亲手缔造了好莱坞与自己的辉煌盛世,而她的离世仿佛一场集体梦幻被瞬间终结,留在世人记忆中的或许只有对那个传奇年代的美好怀念,和翩翩离去的蝴蝶梦。
中国嫦娥三号成功登陆月球,引起了世界性关注,甚至有美国媒体发出“中国再度挑起太空战”的惊呼。确实,嫦娥三号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尤其是相机、雷达等探测仪器的技术突破。但是,比美国晚44年才飞上月球的中国,却没有载人。为什么?是技术上存差距,还是有政治或其他方面的考量呢?
这是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离任前的最后一次返乡,一位同为台山老乡的美籍华裔摄影记者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这一幕:骆家辉村里的小学消失了,村里100多户人家现在还不到40户;摄影记者也找不到通向祖父母坟墓的路,却发现离开者和留下者之间的裂痕。某些东西渐渐失去了,即使还没有全部。
尽管职业人士可能会哀叹自己工作时间长,事业压力大,但他们面临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压力,还有另一种压力(首字母大写的Stress,作为心理学名词通常译为“应激”—译注)。
500年前,在1513年12月10日,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给他的朋友弗朗切斯科•韦托里写了一封信。信中讲述了他一天的生活:与当地的农民讨价还价,为了晚餐而安置捕鸟陷阱。
2014年是乌克兰“橙色革命”10周年,但反对派已迫不及待,他们以政府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为由,发起示威游行,要求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基辅邮报》CEO帕努辛斯基对此表示,亚努科维奇政府正陷入两难境地,由于民族身份重建艰难,亲欧将造成国家分裂,甚至失去俄方经济扶助。
北京时间12月14日晚上9点许,“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放下的着陆器和“玉兔”月球车软着陆月球表面雨海西北部虹湾地区,并且互拍了照片。
欧元区国家爱尔兰宣布结束为期3年的救助计划。这个在2010年因为金融系统崩溃带来严重经济危机的国家,曾经和葡萄牙、意大利、希腊以及西班牙并称为“欧猪五国”(PIIGS),共同接受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称“三驾马车”)的援助计划,依靠注入资金增加货币流动性以挽救经济。
12月18日,美国广播公司(ABC)公布了每年评选的“芭芭拉•沃尔特斯:最有魅力的十人榜单”。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名列榜首,成为2013年最有魅力的人。
回望自己这二十年的杂志人生,创办了三份周刊、九本杂志。单从商业上来看绝对算不上成功也没有值得自豪的地方,更没有什么值得去为这些“小生意”出一本书。
俄罗斯给钱太爽快了,即使乌克兰民众的心再归欧洲,亚努科维奇还是握上了普京的手。欧洲与俄罗斯,哪一个代表更加澄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