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窗,渊远流长。大腕儿爱画窗:静谧如约翰内斯·维米尔、神秘如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浪漫如皮埃尔·博纳尔、热烈如亨利·马蒂斯,抽离如爱德华·霍珀,都曾为世人留下弥足珍贵的窗景画。可以说,打开了“窗”,便能望见艺术史。
自从人类离开山洞,开始自己动手建造栖息之所,就给房屋按上了窗——在距今七千多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人们发现了排列有序的木桩和大量带榫、卯的柱、梁以及窗口板材,这种今天被称之为干栏式建筑的样式,给窗留了一席之地。
去年,艺术拍卖市场的重要一笔,无疑是苏富比秋拍中常玉晚年巨作《曲腿裸女》以1.98亿港元成交,冠绝全场。画中裸女躺在纯白色的抽象背景中,双腿一横一竖屈曲交叠。异乎寻常的是,艺术家采用从底往上看的方式,特写放大了裸女的下半身,这样夸张变形的裸女身姿,让人联系到东方山水奇石的造型。在中西艺术史上,常玉,这位毕生浪迹巴黎,一生境遇令人唏嘘的艺术家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浩瀚海洋魅力无限。由《水下摄影指南》(Underwater Photography Guide)发起的第8届海洋艺术水下摄影大赛(Ocean Art Underwater Photo Contest)近期揭晓了评选结果,在来自78个国家的摄影师递交的数千份作品中,法国摄影师格雷格·勒克尔(Greg Lecoeur)凭借拍摄南极半岛的食蟹海豹斩获总冠军。
历时历代,教堂于人而言总是一个神圣的空间。“二战”之后的教堂设计,似乎不再钟情于富丽堂皇,经历了时间与文化的洗涤,现代教堂脱去了繁复的设计,更趋向于“简洁”的纯净空间。而当代年轻人往往会将这种有着神圣庄严氛围的场所与爱情相连接,回到这种建筑本身,它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比我们想象的更趋于宗教感,在爱情之外,它是我们聆听自我的空间。
日复一日,都不停期盼着美好的生活,就这样一不小心地闯入了梦中的那座小屋,一切幻象顷刻间变成了现实,在光的照耀下,温暖与美好包围了所有的感官。
人类历史上,许多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大咖的一生中可能拥有无数成功的作品,唯一失败的,是爱情。但也正是那些痛苦纠结的爱之经历,成就了他们无可取代的传世之作。
艺术家们在个人和创作生活中的伴侣关系,始终启发和影响着他们在现代艺术史上的步伐。他们往往创造并践行着前卫的生活方式,由此催生出独特的创造力。虽未“ 岁月静好,天长地久”,想象力却被进一步地打开,成为现代艺术叙述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有人问我为什么热爱曼谷,这个问题就如同“我为什么去过那么多次曼谷”一样既难以回答又显而易见。第一次到达曼谷,我觉得它是一座臃肿燥热的首都,即使在寒冬腊月也将近30摄氏度;尔后两三次到达,我觉得它是古老的景区群,也是一个散发着独特味道的美食天堂;而最近一次到达,又觉得它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中心,城市被新奇的建筑和精彩的展览所包裹。2020已至,无论是在数码魔幻地标穿越时空的东方快车主题酒店,还是创立于设计街区的曼谷创意聚集地The Jam Factory和趣味市集Chang Chui,一直在变化中的曼谷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新的“奇遇”。
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我们总渴望在日落时分走进某扇门,用新鲜有趣的邂逅来瓦解不断复制粘贴的白日碎片,在逐渐走向黑夜的时间轴上,成全属于自己的理想梦境。
Lodha UK 珞达致力于打造世间最贵的豪宅。这家才步入英国市场6年多的跨国高端地产开发商凭什么脱颖而出?它用艺术将砖石堆垒升华为“上层建筑”,满足了全球顶级奢华一族那种超逸于“金钱之上”的精神诉求。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记录道,“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无论你承认与否,那些无处不在的智慧与智能,正在悄悄影响甚至改变年轻群体的旅行方式。本期,我们将分享几件实用的旅行单品,兴许可以帮助你小小打破冬日里漫长的沉闷,为旅途带来不一样的乐趣。
当今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体验沉浸式展览的热潮。有别于传统的隔着玻璃罩,一米线的展览呈现模式,观众们更热衷于进入艺术中,身临其境全情投入,360°全方位地和艺术作品互动。只是忙于体验拍照,还有多少人来得及思考作品背后想要论述的问题?科技时代,沉浸式究竟是缩短还是拉长了人与艺术的距离?或许,这些并没那么重要。看看美术馆门口排着长队等待入场感受的人群,毕竟,艺术应该是好玩儿的事。
通过国际奖项和藏家竞拍,华人珠宝品牌CINDY CHAO艺术珠宝近年来声名鹊起,如今收藏价值也水涨船高。不过,该品牌并不希望“顺水推舟”扩产扩建,反而意图通过“减产”,为旗下的藏品级珠宝,更添稀有价值。
在“沉浸式”大举进军艺术展和戏剧之前,最接近的形式大概要算5D电影了:在给观众戴上3D眼镜,将视觉体验从二维变成三维之后,试图再加入听觉、嗅觉、触觉等更为全面的感知体会,椅子摇起来,音响绕起来,时不时还有喷雾悄悄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