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岁到26岁用8年的时间在苏黎世接受完整的摄影教育,随后以他独特的勇敢无畏,幽默和奇怪的挑衅艺术逐渐闻名于世。然而,Olaf Breuning的作品于我而言并不容易去说明,总是在会心一笑后不想思考太多。他那些对画面极尽复杂的处理方式与最终释放的奇妙效果形成冲突,仿佛复杂的手法不一定只为严肃的题材服务。
20载历史的“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已在全球范围内表彰了百余位杰出的艺术赞助人。每年6月,颁奖盛典同时在欧洲、亚洲和美国举行,通过奖励推动、支持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杰出人士,来进一步唤醒国际社会对艺术事业的支持。
去年,比利时知名内衣品牌Marie Jo L'Aventure的设计总监Fabienne Dewulf就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和来自全世界的设计师合作。
从展出的近20幅油画作品,不难看出,作者试图越过简单的颠倒黑白的思维,以更具想象力和暗示性的视觉方式,探索自我意识与他者形象之间的界限及微妙的关系。
作为“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张培力参与筹建了“池社”等团体,是“理性绘画”学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88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X30》,然后全力投入录像及相关摄影、装置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创作中。2001年开始,张培力到中国美术学院筹建新媒体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负责跨媒体学院具体媒介工作室。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微型艺术(Miniature Art)起源于18世纪初的德国,本来只属于皇室和贵族的专享游戏,后来却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规矩及传统。在国外,微型艺术被视作保留历史古物原貌的方式和工具。而在保育议题渐热的今天,它却成为还原旧日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和手段。近日,一群香港微型艺术创作者,凭着一篮记忆和一双巧手,将一个又一个渐渐消失的集体回忆之地“微微”还原,唐楼、大押、凉茶铺、天台铁皮屋……让大家用眼睛重游故地。这个在太古城中心中庭展出的展览“怀旧香港情”,看上去不过是小小的怀旧情愫,实际却在诉说着日益紧迫的保育诉求。而在此过程中,不难发现,只要你对城市充满了爱,每个人都可以用细微热情化身巧手艺术家。
6 月底,展览“感官生产—德胜当代艺术年度展(第三回)”在顺德德胜创意园开幕。此次展览邀请了广东地区20多位当代艺术家,其中不少曾对顺德德胜河区域进行过考察,并在此制作作品。展览“感官生产”与顺德德胜创意园同天开幕,在锣鼓声声中,一边探讨着当代艺术的走向,另一边阐述着创意园的生存及走向。二者将共同汇聚珠三角软实力,“汇聚创意、开拓商机”,碰撞出别样景观。
关于玻璃,它在吹制熔化的过程中变化着不同模样,本身的透质感,易碎特性都成了设计师、艺术家痴迷的出发点。今年进行到第二届的“Glasstress2011”吸引了超过50位全球当红的设计师参与设计。在集合雕塑、家具、展览、烧制重演等形态下,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玻璃的可塑性。在实用主义与抽象艺术的不同道路上,玻璃会是下一个热点吗?现在,是时候重新找寻它的未来吗?
本届双年展金狮奖花落德国馆,其代表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施林格赛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以电影、戏剧和视觉艺术见长,在去年筹备双年展期间因罹患癌症去世。因此德国馆的策展人决定启用施林格赛夫于2008年创作的舞台布景,用以播放他在住院期间记录的影像和文献录音。在我看来,这一热门场馆未免显得过于混乱和戏剧化,与其说它是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倒不如说是几个策展人拼凑而成的大杂烩,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
每年夏天的威尼斯,都在艺术的光耀下异常繁荣。本届双年展得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余烬中重生,“ILLUMInations”的主题具有多重含义。天性自由的艺术,在政治意味和商业气息的围攻下,寻找自己的空间。而成功转型的Prada基金会,与法国奢侈业巨头弗朗索瓦•皮诺特的两家私人博物馆—葛拉西宫和海关大楼办的展览一较高下,成了威尼斯艺术展事中意外的亮点。
一年一度的夏季艺术之旅终于告一段落。威尼斯双年展和交易性质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是这趟旅程的终点,两者中间还有一些其他展览。挤满了收藏者与参展商的巴塞尔艺术展非常成功,艺术品正以2007年以来最快的速度进行交易。如果说艺术品市场与过去的辉煌岁月还差一成,也已经离得不远了。
尽管有来自中东、亚洲的画廊初次参展,巴塞尔艺博会依然是少数顶级欧美参展商占主流的展事。本届艺博会已是第42届,在参与人次上再次创造了新的出席纪录;而从现场交易的艺术品品质上来看,它是当仁不让的全球最棒的艺博会。
当越来越多的钱进入艺术品收藏圈,这个圈子里最耀眼的人显然是富人。这些富人还有一个共性:越贵越买,越买越贵。随着市场价格的提高,这个圈子也在不断提高门槛,将缺乏财富支配能力的人赶到圈外。
旧时常用“水蛇腰”来比喻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段,斋是听起来就已经让人想象无穷了,水蛇般的细腰更是成为了不少美丽女子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夏日绝对是检验这一成果的终极时刻,那些为了迎接夏日而努力了一个春天的美人们又怎么能错过这个展示自己曼妙身姿的好时机。
马丽娜从小对服装的自我意识就很强,这使她很自然地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在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勤快的她常常顺带把相应的丝巾、披肩、头饰等也做好,并为这种完美搭配着迷。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举办的DESIGN 21国际设计师大赛饰品设计大奖,得以赴法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