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生活 > 旅游 > 新乌托邦主义

新乌托邦主义

摘要: 科学家曾经通过 30 多行代码,实验神经网络以及深度学习是怎么一回事,虽然这可能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但却不可逆转地用算法挑战人类对艺术的认知与审美。

image.png

 飞苹果带领其团队 Xenario 飞来飞去作品 - 美国航天馆

(创造世界最沉浸式体验)




“乌托邦帮主”

人工智能在获取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几乎完美,超越了人类目前的能力,自上世纪 20 年代起,人工智能就成为西方电影中的经典主题,从弗里茨 · 朗所导演的《大都会》,再到好莱坞的《终结者》、《黑客帝国》。作为一个 70 后,在这种科幻文化中浸淫成长的德国艺术家飞苹果 Alexander Brandt ,人工智能也始终对其艺术创作有着深刻影响。


1971 年,飞苹果出生于德国, 15 岁就学会了软件编程, 19 岁开启了他的创意工作生涯。1993 年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成为巴黎最高等艺术大学第一个毕业于装置和多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法国已很成熟的艺术体系让飞苹果觉得整个创作氛围受限,于是他于 1994 年来到中国,开始了近 20 年的新媒体艺术创作。


艺术生涯的早期,飞苹果偏向多媒体互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对参与者进行人类行为学研究。在他的作品中,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被打破了。他认为,艺术其实是不停地将记忆以及正在创作的内容,通过试错的方法进行比对,然后慢慢从经验中发展出新的内容。艺术家只是通过绘画或者影像等,把想象力变成别人能够分享的一个载体。但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或科技,像人类这般拥有极大的表达欲,他们也不会如人类这般由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激发这种能量。


在飞苹果的创作过程中,他总是会关心不同的对象并与之互动,在他看来,互动才能真正让观众或者某个身体的存在来改变一个东西。直到 2010 年,飞苹果意识到服务于大体量的展馆能给他带来更具象的成就感,许多观众前来参与展览的那种喜悦,让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更单纯地服务大众群体,而非只是由画廊、藏家、拍卖行、院校和当代艺术家组成的艺术领域小圈子。


通过人工智能,艺术家能够呈现的不是单一的某一件架上绘画某一件艺术装置,而是具有叙事性的、沉浸式的整体的作品 — 这让他感到新鲜而兴致勃勃。

image.png

 飞苹果作品手稿

定制观展体验

“如果你的小孩要上学了,有个学校跟你说,我们这里从小学到初中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个班级里上课,你肯定觉得,神经病吗!我才不要送小孩去这个学校。”飞苹果用这样的方式打比方,“但目前所有博物馆、美术馆都对所有年龄群体开放, 3 岁的孩子和博士生看一样的展品。以前我在创作作品时必须把展览内容简化到小朋友也能听明白,但这样其他人可能就会觉得太无聊了。”这样的状况让他深切体会到美术馆的展示形式需要智能化。


现在,他的工作室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就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更好地与公众建立连结,“这有点像是将展览与密室逃脱合并在一起,”他说,不同于以往看展览或看电影,参与者是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如今人们进入一个房间,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参与者的年龄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分配不同的任务,来解决生存过程中真正会遇到的问题。所以这将会是一个立足于人工智能,又讲述人工智能故事的一个项目。


从两个大方向彻底改变人们对展览的构想,做到为每位观众量身定制观展体验。设想参与者是一群 10 岁的孩子,有的孩子总喜欢动手动脑,有的孩子则更喜欢躲在后面安静地观看,每个人的兴趣也不同,而人工智能能够通过一些选择识别大家的智商、喜好、性格,从而呈现适合个人喜好的内容;另外则是通过互动和交流,人工智能就能识别参与者的智商、喜好和性格,他是饿还是开心,或是孤独?从而呈现贴合他当时状态的内容。所以单从展览这部分,人工智能就能做到识别观众,创造符合观众需求的内容,以及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区域性的内容制作。

image.png

 飞苹果作品 - 绝对无题,整体艺术 (2011,  环境,卡纸,木头,灯光)


AI 与情感的联系

在整个展览体验中,飞苹果与他的团队“ Xenario 飞来飞去”还设计了一名虚拟偶像,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常都通过网络载体进行,其实这已经类似虚拟的感情。初代虚拟偶像比如初音未来,日本有很多男生都宣布和她结婚了,这会是未来一个趋势,真实与虚拟的边界会越来越弱。希望工作室最终做成的虚拟偶像,会让观众忘记虚拟和真实的差距,能够真正做到共情,说出让观众感动的话语和故事。


人们喜欢一个角色,通常是因为她背后的故事,就像看电影一样,不会一下子就喜欢那个角色,而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慢慢看到她的性格,她做出的决定,所以我们也会给虚拟偶像设定许多故事背景,好让她更容易和观众建立情感共鸣。同时开发各种衍生品,让观众有机会持续和她交流。


但直到目前,飞苹果仍然坚持否认人工智能具有“情感”。他的依据简单而直接 — 机器没有生存欲望,它们也从不害怕死亡。 “当你关掉你的手机,它并不会哭着闹着求你不要关掉它。”飞苹果一如既往用最浅显的方式比喻, “只要‘算法’这个根本机制没有改变, AI 就永无情感。”那么,有朝一日,如果能够将“自我意识”与“情感”赋予自己的 AI 作品呢?“那当然会尝试!”他的回答毫不犹豫, “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有意识感的完美生命,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最厉害的艺术作品。”


INTERVIEW

With Alexander Brandt

image.png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没有情感,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展现智能的一面,是因为人类赋予了它自己的思想 ?

虽然有无数影片、小说或电视剧阐述这个话题,并将这种科技拟人化,但我觉得看来,人工智能的计算方式永远不会产生感情,因为它并不怕死。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比作一部手机,关机时你不会有正在杀生的感觉,但如果每次关机时,手机都又哭又闹地请求你千万别关机,当你真的关掉它时,就会感到难过。感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功能,如果我们没有感情,就不会有失去生存的恐惧感,也不会不断调节自己,以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这些影片其实最终探讨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这一科技,而是人工意识。


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吗 ? 它怎么影响着人类的情感 ?

我们工作室有一个女生,她有一个在网上认识,但彼此从未见过面的对象,对方是男还是女、对方的年龄、性别,他俩从来不问,他们是故意不问。虽然现在好像分手了,但是有一段时间这个感情生活特别的丰富,一起吵架,一起开心,就是男女朋友,但是从来没见过。我相信她将对方设置成一个自己期待中的阿凡达,一个我们这同事比较喜欢的形象,对方也是,他已经不关心你到底长什么样子,他就喜欢自己选择的形象。现在大家交友、买菜等都可以在线上进行,未来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一定会越来越模糊。


觉得人工智能是否有自我意识?未来与人类的相处模式会是怎样的 ?

许多动物同样有生存恐惧感,有感情,但不会说话,不会做艺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越 有交流欲 望的动物就越 容 易繁衍和生存,而人类一直以来都有着莫名其妙的很强烈的交流欲望。哲学教授 NickBostrom 有个观点,他认为当下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进展,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就会超过人类的智能水平,进化成超级智能,这个过程可能会逐渐提速,在某一时刻爆发。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我觉得即使未来会很糟糕,但仍会有一种非常奇妙的,现在根本无法预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像电脑替代了很多工作,但是人工意识与人类这种关于生存的竞争,也是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相信我们人类会找到一种新的生存的模式,生存的意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