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迪斯科”相关文章

FUTURE NOSTALGIA 复古性感回潮

“以后人们会笑话John Travolta,Olivia Newton-John,白色尼龙套装,松糕鞋,我们虽然无能为力,但是我们依然热爱迪斯科,它有一天会回来的!”电影《最后的迪斯科》里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迪斯科热潮的悄然落幕。虽然如今在每一个夜店狂热的周末夜晚不会再看见Travolta精湛的蹦迪舞步,打开电视机收看MTV不会再有Olivia Newton-John扮演的热辣健身教练唱着“I want to get physical”, 但在当下,不管是时装秀场上的biker shorts、权力套装、金属色眼影,还是流行音乐中的迪斯科与蒸汽波元素,都宣告着八十年代其实并未走远,它正以全新的方式性感回潮。

舞池映像记

1977年,约翰·屈伏塔在电影《 周末夜狂热》里一身白西装站在旋转灯球下单手指天的造型,让全世界对迪斯科有了实体化感知。此后,飞机头、喇叭裤、亮片、霓虹,还有霹雳舞,都成为迪斯科最明显的标签。

高嘉丰:蹦迪治大病

“蹦迪治大病,梦里吃大饼。”听到这样的歌词,伴着迪斯科复古又放浪的音乐,总让人不觉莞尔。而当你点开这首名为《蹦迪治大病》歌曲的MV,纷乱的景象好像炸裂又古怪的浮世绘,高嘉丰身着奇趣的衣服出现在画面中,就此打开一个接一个脑洞清奇的世界。在这个浮躁又颇为丧郁的时代,很多人就这么摇摆着身体,在恍惚中被“ 高医生”疗愈了。

越简单,越快乐

Disco,在法语中原本指“供人跳舞的舞厅”, 后指某类旋律简单、节奏强烈、适合扭动躯体的歌曲逐渐发展成为的一种新兴的音乐风格。相比摇滚乐强调信仰和自由,民谣讲究追寻理想和自我探寻,Disco的精神可谓直接、简单到近乎空洞——追求短暂、“廉价”的快乐,只活在当下舞动的瞬间。

最初与最后的迪斯科

不久前,就在“迪斯科毁灭者”史蒂夫·道尔受邀为芝加哥白袜队开球,以此“纪念”四十年前由他一手主导的那场闹剧时,这位极端的摇滚主义者对旧事重提似乎有些回避。

迪斯科节奏与艺术风潮

1958年,纽约一个古老的剧院再次向公众敞开大门。原来经典的“ 外壳”还在,在建筑师矶崎新的改建下,建筑内部重新搭建了一个挑衅的,发光的独立结构。这个曾位于纽约的Palladuim 夜店或是史上最厉害的迪斯科舞厅,除了有著名建筑师操刀,在其空间中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巴斯奎特( Basquiat)等艺术家的作品。它是享乐主义的游乐场,更是前卫艺术的聚集地。在俱乐部文化中,艺术家从不缺席。

在每个狂热的不眠之夜

两位摄影师的茫茫黑夜漫游,在迪斯科时间,与人和空间相遇。

A Glamorous Uproar沸腾的七零年代

时光倒流四十年,这是一个妖孽横行的年代:Vivienne Westwood正以癫狂的速度奔跑;David Bowie则用华丽的装扮颠覆世界。如今杂糅着摇滚的叛逆、嬉皮的不羁和迪斯科的狂热,以超越沸点的温度再度复活。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