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诺贝尔文学奖”相关文章

2019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当地时间10日,北京时间10日19时许,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由于瑞典文学院在2017年因卷入性丑闻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机,取消颁发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所以今年两届文学奖得主一起揭晓。

文学良知托妮·莫里森,一种独特而勇敢的声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于当地时间8月5日晚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她是美国文学界地位最尊贵的人物之一,常以灰白的长发绺示人,嗓音深沉而热情。

周轶君:飞

大概很少人注意到,曹雪芹是一位风筝大师。他曾经写过《北鸢南鹞》,讲述风筝的历史,而《红楼梦》中也多风筝描写。

美国良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逝世

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于当地时间5日晚上在纽约一所医院去世,享年88岁。莫里森的家人和她的出版方克诺夫出版社6日确认了她的死讯。在声明中,莫里森的家人表示:“尽管她的逝去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但我们很欣慰她度过了美好而长寿的一生。感谢每一位了解和敬爱她的人,无论是通过她的作品还是私人交往认识她的。感谢各位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所提供的支持。”

海明威诞辰120周年,模仿大赛引发花式比拼

每年的7月21日是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生日,他的故乡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都会举办“海明威模仿大赛”以示纪念。今年恰逢海明威诞辰120周年,这场大赛竟吸引了142名选手前来参与。(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纪实文学:姗姗来迟的繁盛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把对纪实文学作品与创作者的推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数十年来本应和小说等虚构性体裁平起平坐的文学类型,终于在读者意趣、市场反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了最为时兴的文化风潮,并将在2016年持续发酵。

A MONUMENT TO SUFFERING 黑暗中的苦痛之声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白俄罗斯女作者、纪实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她:“她复调式的写作堪称纪念我们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一座丰碑。”

除了非虚构,诺奖偏爱什么精怪文体?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近日尘埃落定,一位白俄罗斯女记者摘得桂冠。这也是诺奖史上首位以非虚构类报道文学作品获奖的作家。瑞典文学院的喜好一直难以捉摸,除了这回偏宠现实报道文学,评委还钟爱哪一款?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有什么与众不同?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白俄罗斯记者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摘得大奖。她是谁?本文为你盘点亚历塞维奇5部好作品。

藏匿与寻觅的悖谬

人们披上保护色,以便把自己隐藏起来,但同时人们又在寻觅自身归宿—爱情或是其它,否则人生空虚而不真实。藏匿和寻觅,这种古怪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内心情感的悖谬,但却无法被解释和勘定,因为人们更大的渴望最终指向了自由。生于二战后,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用“莫迪亚诺式的”写作方式,和“遗忘”进行着悲壮的斗争。

莫迪亚诺:熟悉的陌生人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9日19时,“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这个长名字被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头衔。许多人惊呼“爆冷”、“从未听过”,实际上莫迪亚诺早已蜚声法国,连王小波也曾在《小说的艺术》中将他与卡尔维诺并论。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当然有助于世人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作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奖项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诺贝尔情结”,从期待中国人“破蛋”的焦躁,回归一份理应具有的,读者对待作家、作品和奖项的平常心。

作家成名的第一步

一个作家想要有机会留名后世,这取决于他是否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这种说法听上去很滑稽,但不得不承认,有些名字不响亮的伟大作家,确实很容易就让人给遗忘了。

这位老祖母不简单

多丽丝.莱辛在许多时候是被误解的。她是英国现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年逾九十却不见得会封笔,可是,她在文坛的地位与长寿健康的体质,却依然没有令世人太好地理解她。

诗歌,孤独开放的春天

4月23日,中国“第六届诗歌与人•诗人奖”颁给了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半年后,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历史与世界相同的价值审美眼光重新回归到诗歌这项“语言的桂冠”之上的信号。然而,这些获奖喜悦,在克服诗歌日益边缘化现实尴尬的尝试中,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