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美术馆”相关文章

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92岁新开始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因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与巴黎路易·威登艺术中心等建筑成名,获得过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今年92岁,依然活跃在建筑设计一线,称自己永远不会退休。5月,盖里历时15年改造的费城艺术博物馆建成开幕。他今年将推出自己的雕塑展,也投身公益建筑与艺术项目。他从不被外界评价影响,也不怕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完全消失和确实存在之间平衡

如同一个人的成就不应该被夸大地赞美一样,建筑物的核心也不应该被过分突出。

小时候做的一个梦,她把它变成两个美术馆

藏家、美术馆创始人、房产投资人凌菲菲的办公室里,随处可以见当代艺术作品。小时候她常常做一个梦:梦里有很多同龄人,她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画画、唱歌、和念诗……我们带着梦想长大,最终认识现实;而凌菲菲,则把童年的这个梦,变成了两个美术馆。

机械美学下的现代梦

变幻为粗壮圆柱的人类肢体、抽象成基础图形的城市图景、用撞色构筑的肖像画背景…… 或二维或立体的几何,是贯穿费尔南·雷杰( Fenand Léger)一生的视觉符号,然而画笔并不足以承载他的敏感、焦虑和关怀。泰特利物浦美术馆(Tate Liverpool) 的新展“ 新的时代,新的愉悦( New Times, New Pleasure)”上,这位艺术多面手40多年创作生涯中的一次次灵光乍现被再次汇集,引人梦回那个有关机械之力和“ 新愉悦”的奇时代。

周轶君:寓于目光之中

喜爱维米尔的人有福了。谷歌将推出一款手机应用程序,点开之后仿佛置身于一个立体的美术馆,对面墙上挂着维米尔所有35幅存世画作。

上海美术馆的新生态与未来

《艺术新闻/中文版》和佳士得中国举办论坛,讨论上海的博物馆兴建热。

Tate Sensorium去美术馆“品尝”名画

在数码时代,我们早已经习惯于盯着屏幕,过分依赖视觉获取信息。但是上周于伦敦泰特英国美术馆开幕的一场展览告诉我们,下一个数码前沿或许是触觉、味觉或嗅觉。“ Tate Sensorium”展览集结了一个创意公司、一位巧克力大师、一位香氛行家和一位音效专家,运用最新科技重新唤醒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感官,改变人与画作的互动方式。

电影走进展馆

7月18日,导演蔡明亮在威尼斯双年展和卢浮宫等美术馆对电影新道路的探索延续至广东时代美术馆。电影与艺术之间绝非泾渭分明。正在全球各地举行的关于电影的展览,围绕电影导演、演员、摄影和以电影手段进行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展开,呈现出别样的视觉魅力。

和蔡明亮到美术馆郊游

蔡明亮的首个内地个展“来美术馆郊游——蔡明亮大展”7月18日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开展。自从两年前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宣布“退出影坛”后,蔡明亮就专心致志于各项艺术活动。

东京美术馆寻踪

东京作为亚洲重要的艺术文化大都会,集合了众多的美术馆。从官方出资的美术馆到商业财团背景的私立美术馆,从面向大众的展示经典、当代作品的综合型美术馆到专注展出某一大师作品的美术馆……

时光旅人

近日,北京今日美术馆热闹非凡。“科勒140周年 时光旅人”艺术发现展在此揭开帷幕。通过140年横跨工业制造和艺术创作领域的时光之旅,让大家亲身感受科勒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并且在活动当天,著名艺术点评家马未都先生也亲临活动现场,为到场的各位参观者分享了其对科勒百年来的工业艺术的见解,也诠释了自己对于工业制造和艺术创造的独特看法与体会。

南京四方开幕,寻找民营美术馆新出路

南京。经过多次推迟开放,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终于在11月2日开幕。开幕展览“歧异花园”由比利时策展人菲利普• 皮洛特策展,展出30多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的数十件艺术作品。

展望亚洲艺术新锐力量

近日,上海外滩美术馆与HUGO BOSS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首届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7位入围艺术家作品展在上海拉开帷幕。

民营美术馆:如何缔造神话?

在上海的当代艺术圈,民生现代美术馆、外滩美术馆、龙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昊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震旦博物馆、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是近年相对活跃的民营美术馆。所谓活跃,是指相隔两三个月,即举办一次有规模的艺术家个展或群展。这些美术馆的策展理念不同,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的格调也参差不齐。不过,就公共教育、文化讲座及艺术品衍生售卖等几个支点,倒是有共同的发展思路。但民营+美术馆的模式在中国,仍旧是一副步履蹒跚的姿态。它要何去何从?在由99艺术网发起并主办的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上,不少业内大佬们给出了各自的意见和想象。

从手势到语言:重回艺术原点

早在年初,外滩美术馆将展出卢浮宫当代铜版画馆藏品的消息不胫而走。卢浮宫在文艺爱好者心目中占有“圣殿”位置,但其实此次名为“从手势到语言”的当代艺术展所呈现的作品并非全部来自卢浮宫,也有其他国际收藏机构的珍品杰作。经过两位策展人的相调,给观众带来的却是一个内涵深到无法浅出的综合大展,它对观众的要求是:需要怀揣着极大勇气去了解作品背后中西方哲学、文学、伦理学、社会学、化学、语言学等各专业领域知识,相比起其他一目了然的展览,人们在每件作品前驻足长久,为要看明白所滞留的时间,远远大于主动思考的耗时。也许,这种人造的“卢浮宫模式”就是要给观众带来极其丰富的层次感。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