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气候变化”相关文章

新西兰要为金融公司制定气候变化法

新西兰要为金融公司立气候变化法,成了世界头一例。4月13日,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宣布了这一决定。在国际上常常被看作环保先锋的新西兰,仿佛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了一起。金融和气候变化,到底有什么关系?

1200年来最早樱花季到来,气候变化又背锅

研究显示,今年日本京都的樱花季在3月26日达到了顶峰,是自1200年前有记录以来最早一次到达顶峰。此外,像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樱花季也有越来越提前的趋势。专家表示,近几十年樱花花期不断提前很有可能和气候变化有关。

气候变化抗议活动重燃,英国警方逮捕至少90人

环保组织“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于当地时间9月1日起,在英国伦敦市中心展开了为期10天的示威活动,呼吁政府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据悉,活动第一天就有超过千人参加,但当天也有至少90名示威者遭到英国警方逮捕。据报道,在这10天里,“反抗灭绝”的成员们会在英国国会广场、卡地夫市政厅、圣彼得广场进行静坐抗议,部分成员甚至会在马路上席地而坐,阻断交通。他们表示,只有国会议员表态支持《气候与生态紧急状况法案》(Climate and Ecological Emergency Bill),他们才会愿意停止群聚和阻断交通的行为。据悉,这场活动的主办方还计划在英国财政部大楼举办“贪腐嘉年华”,以吸引民众对英国政府涉嫌贪腐的各项政策的关注。目前,当局已经加派了大量的警力到示威活动现场。在去年的气候变化示威活动中,有超过1700人被捕。(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科学家大喊救救地球

据多家外媒报道,美国政府已告知联合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预期一年后将成为唯一退出《巴黎协定》的国家。就在美国无视气候变化、“开倒车”的同时,全球11000名科学家联合发出了“救救地球”的号召。

重新冻结北极?对抗气候变化设计团队要造冰山

世界各地一直在提倡植树造林,让地球变得更绿。这也令专注于北极环境的科学家得到启示,即为北极造冰以弥补融化的冰山,但这要如何实现?在最近一次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一个由印度尼西亚设计师组成的团队提出了造冰山潜艇的办法,并因此获得亚军。

环保警报再拉响,动物被环境危机扼住喉咙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令地球不安,不仅人类正处于环境变化的危机中,生活在陆地和海洋的生物也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北极熊频繁涉足人类生活区寻觅食物,海洋生物被困塑料“牢笼”,格陵兰雪橇犬被迫涉水而行。镜头记录了动物们在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危机下艰难求生的瞬间,面对栖息地持续污染和消失的威胁它们束手无策,令人心痛。(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因含“气候变化”,美国拒签北极理事会共同宣言

当地时间5月7日,为期两天的第11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在芬兰北部罗瓦涅米市闭幕,由于美国拒绝在提及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中签字,本届会议未能发表共同宣言。这也是自北极理事会成立23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因含“气候变化”,美国拒签北极理事会共同宣言

当地时间5月7日,为期两天的第11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在芬兰北部罗瓦涅米市闭幕,由于美国拒绝在提及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中签字,本届会议未能发表共同宣言。这也是自北极理事会成立23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与商业逆行的环保斗士

无论是巴黎气候大会的气候公约谈判,还是2015年年末被雾霾围城的中国,不断变得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类意识到:气候变化亟需各方采取行动应对。人类因挥霍环境而给自身带来危机,这个警钟早在30多年前就被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敲响,在当时,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博弈,让卡特的清洁能源之路走得颇为艰辛。

时代脉搏回顾&展望 2015-12-19

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不经过激烈的讨论就能争取回来的。当年不只是马丁•德•金争取废除奴隶制,还有更多帮助这一目标实现的推手,以及那位愿意签署法案的总统。

图集:身处这15个雾霾都市,名人们大吐苦水

近日,中国北方雾霾警报不断。事实上,曾经面对雾霾困扰的可不只中国一个。面对日渐严重的环境污染,世界各地的大佬都站出来,为气候问题发声。马云调侃要逃离地球,卡梅隆说不能让孩子在这样的世界长大。

气候变暖,动物受到何种伤害?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也对各种野生动物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对动物的影响,社会各界动用了各种智慧来拯救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痛苦的救世者

气候变化牵扯着每一个尚对地球存有良知的人的心。气候变化不是可通过个人独立解决的问题,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尽绵薄之力,像伊恩•麦克尤恩,就选择了以文学创作来唤醒读者心智。

智能水城:气候变化的礼物

联合国计划调查有关气候变化的学术丑闻,并不意味着气候危机已经缓解,特别是对“低地之国”荷兰最低处的水城鹿特丹而言。本报记者近日就飞赴鹿特丹,亲眼见证了这个智能水城应对水患的宏伟规划,他们在长期的水患侵扰中看到了“与水共存”的未来,还有自己的领导者角色。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