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文艺”相关文章

THE CITY OF INSPIRATION 杭州,灵感之城

杭州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一树柳枝、一池荷叶、一片枫叶、一场白雪, 它们提示着四季的变幻,也让这座城市有了与生俱来的文艺灵感。如今 的杭州更添了几分灵气,懂得生活美学的年轻人们把杭州作为梦想聚集 地—花费心思认真设计而成的民宿,装满自己生活态度的工作室,与 自然对话的城中花园……他们在杭州获得启发,也为杭州付出灵感。

拭目以待的互联骑行时代

引擎轰鸣。公路向前延伸,直至远方和孤独的地平线。昆虫不断撞在头盔上。每一秒都在挑战着人类身体和官能上的极限。即使在我们不断被技术充斥的文化中,渴望仅凭摩托车和个人智慧征服未知旷野的梦想始终未曾消失。但是这两个世界尚未合二为一,一个真正的互联骑行体验也尚未到来。

巷子里的微光

总有一些安安静静开咖啡店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奇妙的魅力,无论店开在多么隐蔽的地方,总有找上门来的客人。在东莞安静地经营着蔷薇之光的小染,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Shini Park文艺英伦

时装博客Park&Cube的主人Shini Park出生在首尔,在华沙长大,现定居于伦敦。这个毕业于中央圣马丁平面设计的韩裔女生热衷DIY和时装搭配,在2008年开始在博客上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没有大热的街拍单品,不盲目随从潮流,不做Fashion Victim, 自然简洁、清新写意的风格却透出一份时髦优雅的好品味。

聆听“皇家之声”

作为英国公认的最负盛名的交响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为全世界观众带来顶级的演出,“他们的演奏犹如打开了神秘美食盒,闪着耀眼的金光:弦乐的演奏将音符相串,如微风抚过琴弦;木管和铜管的演奏潺潺流动”,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评论道。

文艺女青年的“末路”

1990年代,一部美国电影《末路狂花》曾横扫中国大陆。90后的姑娘们或许不知,姐们一辈的毕业簿上关于“你最喜欢的电影”一栏里,这部《狂花》,耗尽了江山半壁,可见女汉子的雏形早已有之。

邂逅威尼斯

威尼斯,是众多大师创作灵感的泉源。莎士比亚以这里兴盛的商业为背景,创作了《威尼斯商人》, 托马斯•曼写出了凄美的《魂断威尼斯》。1920年,嘉柏丽尔•香奈儿踏上了她的威尼斯之旅,这段旅程启发了她无限灵感,至今仍熠熠生辉。

黑桥艺术青年的德州牌局

一个跨界创意人、一个艺术家再加上一个音乐人,维系他们友谊的是一个男性经常遇到的头顶问题以及每周定期举行的德州扑克牌局。虽然京城青年文化艺术圈德州扑克同好会核心成员的名号颇为响亮,但你们可千万别以为健崔、郭鸿蔚和张守望只知玩乐,这三位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持续有所作为,无论是跨界设计店、绘画展览还是新专辑的发布,都告诉大家,玩归玩,闹归闹,干好了正事才有资格在德州牌局上笑看风云淡。

音乐复兴包豪斯

12月1日,已经定居土耳其的Peter Murphy即将到访北京,在愚公移山举办自己的个人专场。如果对音乐没有兴趣,可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没关系,你也许听说过德国Bauhaus设计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有一支乐队索性就用了Bauhaus这个名字为自己命名,而Peter Murphy就是这支乐队的主唱。

两性之间的阴谋诡计

据说,这世界上最没完没了、探究不尽的,就是男女关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为这件事情哭哭笑笑。最近上海女作家何菲所著的新书《酸男辣女》,如同给这座城市里的男人女人们那“表面功夫”来一次全套的刮痧,书里大面积显现的猩红“痧阵”令人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现在的男女关系,内里瘀毒好重呀。

艺文动态

马原终究又写回了小说。30年前,他和余华、苏童、洪峰等人一起,以“先锋五虎将”的阵容,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实验性拓荒。15年前,他宣称“小说已死”,回归学院。马原的小说终结论基于他的两个判断,一是技术的升腾令以书为载体的小说从20世纪开始就在不断地失去它的受众—他们被电视,电影,广播分流,他们的儿子学会了网上冲浪,现在则是人手一台iPad mini。

马良:这个鸟人

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创作的10年历程中,他一直都是一个褒贬不一、颇具争议性的艺术家。一直没有变的,就是这句“名言”。马良称自己是个“鸟人”,在直面各种质疑之余,也以此自嘲,笑傲江湖。在马良看来,美好就如同空气一般,是一个人活着就必须拥有的信仰。

民营美术馆:如何缔造神话?

在上海的当代艺术圈,民生现代美术馆、外滩美术馆、龙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昊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震旦博物馆、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是近年相对活跃的民营美术馆。所谓活跃,是指相隔两三个月,即举办一次有规模的艺术家个展或群展。这些美术馆的策展理念不同,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的格调也参差不齐。不过,就公共教育、文化讲座及艺术品衍生售卖等几个支点,倒是有共同的发展思路。但民营+美术馆的模式在中国,仍旧是一副步履蹒跚的姿态。它要何去何从?在由99艺术网发起并主办的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上,不少业内大佬们给出了各自的意见和想象。

欧阳江河 & 黄礼孩 诗歌并非反消费

新资本主义有个特点,市场把钱大量花在艺术品上,于是艺术本身资本化,连语言也能够被拿来消费,如微博语言、鼠标语言,但这些在历史洪流中是留不住的。然而一首好诗可以超越时间,超越不同人的理解和记忆的消逝。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诗人在脑袋高速运转,不断提问、追问以及寻找、给出答案的呈现方式,且这种状态具备一种时代的高度关怀和心灵的碰撞。不同年代的诗人,所写的诗歌多少会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尤其经历过某些历史事件的诗人更是如此。同为诗人的黄礼孩和欧阳江河,一个出生在1970年代,一个出生在1950年代; 一位选择平静地生活在城中写诗,看种满芒果树的街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另一位偏偏要跑去世界上最物质最没有诗意的纽约上东区写诗,以证明自己诗歌的纯粹与复杂性。两代人,两种诗,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欢迎来到“交叉口”

从2008年的“出境”、2010年的“蝴蝶效应”、2011年的“1+1”、2012年的“四不像”,到今年,何香凝美术馆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是第5届。对一个既要连续举办又要推陈出新的展览来说,5年足以走到一个时间节点,不长不短的资历,不多不少的经验,足以从容应对,但同时,如何碰撞出新的东西,承袭中又有突破也成了摆在策展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