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又引出了食品安全这个在国内永恒的话题,有网友调侃说我们长年累月吃下各种足以危害身体的食品,核辐射对我们来说也就是那浮着的云。吃,除了是普通人的基本需要,政要大牌们同样也有这个需要。而且经常暴露在镁光灯之下的他们,能否在镜头前做到人和食物和谐共存也是一门大学问。现在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地放开吃,优雅吃,对着镜头吃!
希拉里被问及是否打算连任国务卿时,她态度明确地否认了这个可能性。希拉里表示不论2012年奥巴马是否成功连任,届时她都将退休。她还称自己对美国政府其他职位并无兴趣,无论是副总统还是国防部长。
凡是拉上“大跃进”这3个字的,并不会让人有愉快的联想,包括建筑。建筑界比高度、大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到了2011年,这股风却似乎愈吹愈烈。这种新建筑主义的探索最终会把人们引领到什么地方,谁都无法预料。
“让失散多年的亲朋好友重新建立联系”,这个“好处”简直就是社交网络给网民们下的一道难以解除的魔咒。这种交友方式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传播最广泛的一种,每天都吸走人们数十亿小时的时光。社交网络究竟为什么会有成瘾性?它们对现代人的生活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日本显然不再是那个经济第三、一直在帮助邻国的大国,它更需要亚洲各国平等的互动,拓宽自己的安全感想象。
在“3•11”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日本自卫队作出了迅速的救援。但在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灾难中,自卫队的表现却倍受争议批评。如此的自卫队救灾表现,对世界又有什么启示?
日本遭受地震和海啸双重灾难之后,更可怕的第三重灾难—核灾难接踵而至。这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爆炸惨剧25年后最惨烈的一课,既是日本的沉痛一课,更是全球核能领域的沉重一课。在核能这把双刃剑上,人类将重新权衡效益与安全,我们将何去何从?
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后,阿诺德•甘德森(Arnold Gundersen)接受了《周末画报》记者的专访。这位亲历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故的美国核专家告诉记者,日本此次核泄漏事故的影响,绝对是一个长期问题。
25年前,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相当于广岛核爆400倍的辐射剂量。 时至今日,前苏联在切尔诺贝利的教训,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核能开发的上空,以警世人。
21岁开始写作,28岁获得“斯特雷加文学奖”,意大利青年作家保罗•乔尔达诺本人还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粒子物理学博士。还有什么比了解一颗本该做复杂物理实验,转而写小男小女爱情故事的脑袋更有趣的呢?
美国《普林斯顿评论》在2009年曾访问了1.5万名家长和学生,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梦想学校”。结果学生的五大选择依次是斯坦福、哈佛、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和纽约大学。至于家长的选择则为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圣母院和耶鲁大学。在这些优质大学名单上,最不为国人认识的,就是圣母院大学。
无论是伦敦、墨尔本、台北,还是北京,老鹰乐队受到了“朝圣者”们的礼遇。1971年开始成立,到2011年中国巡演,40年的乐坛生涯,让这支美国乐队成就一段传奇。人们依然无法忘记1976年的那首《Hotel California》,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制的牢笼,让他们无法走出心中的“加州旅馆”。
我们表面上是絮叨和琐碎的,每天都要在微博上说10句话,看别人说1000句话,它们互相无关,完全碎片化。就是在这个用碎片化信息遮掩语焉不详的时代,我们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印度海军发言人在3月14日宣称,印度海军在阿拉伯海,距离印度西部海岸1100公里处,与海盗主舰交火后,擒获了61名索马里海盗嫌疑犯,成功营救了13名渔民。
就算奥斯卡青睐《国王的演讲》,而抛弃了描述网络时代的《社交网络》,却无法阻止全球无数网民选择在互联网上观看奥斯卡直播,并于微博上热议纷纷,也无法否认好莱坞已经全面迈入web2.0时代、一个全球在线的时代,以及一个网络社交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