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1467条查询结果

中国模式: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

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有目共睹,“中国模式”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近邻印度的崛起,更是构建了人们“龙象共舞”的想象。但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模式却大相径庭。二者的发展分别遵循了何种模式,付出了何种社会成本?对此,数十年来长期观察中国的经济学家索尔曼,从“增长的代价”角度为我们进行了另一解读。

英国“世纪罢工”为何是“哑炮”

英国公共部门号称200万人参加的“世纪罢工”,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首相卡梅伦将罢工呼为“哑炮”,声称政府已经给出合理而公正的养老金计划,改革后的养老金计划“仍比私营机构的好得多”。更耐人寻味的是,与工会渊源最深的工党,在此次罢工中基本处于噤声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未来地下城

人类世界究竟会不会遭到三体或其他外星文明的扫荡,这还不好说。但人口的日益膨胀和地面土地资源的稀缺,却是地球眼前实实在在的难题。地上已经太过拥挤,南美国家墨西哥已经率先将目光投向几乎仍为处女之地的地下世界—新的“地下金字塔”将会在这里诞生。这个前所未有的建筑项目一旦实现,说不定整个人类世界,都会逐渐往地下发展……

艺术需要论据

艺术,不仅仅是拿来“看”和“欣赏”的,它们也需要被“阅读”。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几个世纪以来被不停解读,各种谜从画作的背后被扯出。西耶拉的时间之旅,将读者带到了最真实的达•芬奇时代,让时代给艺术之谜提供论据。

如果伊朗得到“怪兽”

伊朗宣称“俘获”一架美国的“坎大哈怪兽”RQ-170无人侦察机。当这种美国最先进且一向神秘的无人机落入死敌伊朗手中,会引发什么?

谭恩美:以故事和解

她深受母亲的影响,却一直渴望摆脱母亲的制约。在谭恩美的作品中,满是年轻女孩与母亲的冲突与抗争。当她年纪渐长时,却蓦然发现,在自我探寻的写作中,她渐渐厘清了与母亲的关系,实现了与母亲的和解。

阿黛尔 让声音重新主宰乐坛

她没有花哨的装扮,不会卖弄性感,她的体形稍微有些不符合现代审美;她的现场图片甚至太寡淡了,总是一袭黑衣,就着一个麦克风,便成就一个舞台。然而,她的歌却打动了所有人,所以,即使才发行了两张专辑,却成为本世纪唱片销量最高的英国歌手,人们称她复制了披头士曾经的辉煌。她就是阿黛尔,用一把直抵人心的声音征服了世界。

“成功好像推着我走似的”

阿黛尔的成功仿佛是一夜之间的,对于一个当时才19岁的女孩来说,走红不仅意味着名利,还等于背负着不属于那个年龄的压力。3年过去,与阿黛尔交谈,你能感受到她的成熟,对音乐坚定的想法。成功推着她走,也推着她日益成长。

普京遭遇“俄罗斯之春”?

数以千计民众走上街头抗议选举舞弊,人们高呼“俄罗斯不需要普京”等口号,內政部调派数万军警待命……难道一场“俄罗斯之春”要上演?

帕拉:“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

“反诗歌”是帕拉给自己贴的标签,但是,“反诗歌”所具有的颠覆与自我颠覆的本质,注定了这位“反诗人”的期待:“反诗歌”的被反,甚至是被打倒。正如他所说:反对就是最大的支持!

伊朗为何与西方作对

伊朗并没有“与西方作对”的战略计划,只有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内部权力斗争。

怀个俗套的旧

自《广告狂人》打开了复古这条财路,美剧的怀旧风一哄而上。最近最火的一部新美剧无疑就是主打怀旧的《泛美之旅》,同样是以1960年代为背景,同样制作精良,美女帅哥众多。在这样一个衰退的年月里,缅怀一下旧日的美好似乎是一件奢侈而又唾手可及的事了。

美国宿醉

美国人失去了信心,那种在繁荣时期喊着“信任我们”的信心。

消费暴力

从古罗马角斗场上传来的呼号声,到机器人时代灰飞烟灭的铁皮,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暴力的热爱。时代浪潮滚滚向前,中国也越来越需要WWE,供人们在茶余饭后自我治愈一下。

棺材上的舞者

目前看来最靠谱的欧洲债券方案困难重重,悲观的经济学家和媒体已经不看好欧元能从欧债危机掘下的坟墓里爬出来。“欧盟中的反欧盟主义者”法拉奇虽然有点“站在棺材上跳舞”的感觉,但话糙理不糙。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