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是当代水墨艺术的一枚奇葩,他颠覆了人们对水墨题材的一贯印象,你无需任何美术功底一眼便能看懂—画的无非人生两大事:吃和睡。
2012年6月至8月,袁远远赴苏格兰德夫镇参加格兰菲迪艺术家驻村计划。12月起,名为“宾至如归——A Home from Home”的展览是袁远在香格纳画廊的首个个展。在此之前,他的作品曾于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国内艺术平台上亮相。
纸板画、现成物系列、照片、仿KTV装置及其新作《每一口气》勾勒出这次拍摄的主场地,也呈现了香港年轻艺术家李杰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内地的首个个展。
千万不要被书里这些宗教、哲学甚至考古等内容给吓得打退堂鼓,这其实是一本关于西方思想史的“侦探故事”。
“躬耕”之于这次展览的四位艺术家来说正如其字表的含义:屈下身体进行劳 作。平躺的画布就是一亩田,于其上一遍一遍繁复地劳作恰好成为陈文骥、江大海、苏笑柏、王光乐创作过程中一项鲜明的统一特征,而不同的是,他们的作品有的需要近赏细节,有的则需远观全貌。
关于最近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妙漂流》,网络上有绝妙的一句话点评:现实有多残酷,想象就有多美丽。文学是想象的艺术,而电影却是呈现具象的艺术,而当电影与文学相遇,那便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于是你才能在今年的冬天看到绚丽梦幻的“少年派”,看到舞台剧幕拉动的“安娜•卡列尼娜”,又或是在如泣如诉中吟唱悲伤的“悲惨世界”。
“艺术走进生活,设计创造价值”——2012首届杭州国际设计周在杭州南宋御街成功举办。南宋700多年古老的文化沉淀与国际创新的设计理念相交融,一股艺术与艺术的融合气息在杭城悄然弥漫。
在未来,新东城K11将成为集合艺术、设计、时尚、文化的中心,此次我们邀请了城中的意见领袖们分享属于他们的新东城故事。
国外在地性创作不算新鲜,作为设计界盛事的伦敦设计节,就恨不得动员全城力量,将设计品安放在人流涌动的广场或街道。在中国,这个概念起步不久,今年春天开始每年举办两届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可以算得上在实践中进步,第一届仅仅是把一些艺术品搬到束河做展览,而刚结束的第二届,在地性的创作实践,让人看到了把“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从理念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已经有60年历史的全球调酒界权威组织国际调酒师协会的2012峰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调酒师和优秀鸡尾酒款都纷纷呈现。人头马君度集团推出了他们的一款新的鸡尾酒——君度菲丝(Cointreau Fizz)
在西五艺术中心(C5Art)展出的《飞来石》是韩磊和王亚彬的双人展,这一对同乡艺术家好友有着不同的艺术触角,一个直接,一个浪漫,两人真实与虚构的差异性特征恰形成了一种气质上的互补,同时也契合了“飞来石”这个具有神话传说意味的现实场景。
在过去几年里,3D打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珠宝制造到建筑设计,再到汽车、飞机等庞然大物的生产。令人意外的是,它现在居然也是博物馆的好帮手,担负起了修复文物和推广收藏品的重任。
一个浮华而热闹的派对上,香槟、侍者、衣香鬓影,王广义在人群中拿着雪茄穿梭,不停打着招呼—这是芬兰独立导演Mika Mattila跟随他拍摄的纪录片开头,与此同时,王广义的画外音遥远地传来,“是上初中的时候,梦想的感觉出现了:我要做个艺术家。其实艺术家意味着什么当时我也不知道,只知道是有名、有钱。”从中学白日梦到他的三十年艺术回顾展,仿佛只是一瞬间的事。王广义作为中国最早功成名就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关于他艺术的解读已太多太多,我们只是试图还原这段历史中一些真实的瞬间。
很多人在旅行时有逛博物馆的习惯,流连博物馆中,浩渺过往在艺术品中凝固成永恒的印记,这种沉入其中的忘我感,以及和大师们那么贴近的好感受,都让人很想收藏。所以有人就会用和逛博物馆一样长的时间,浸在博物馆纪念品商店里,反复揣度着到底带点什么回家。那些没能狠心带回的艺术纪念品,每每想起都会后悔很久。艺术纪念品汇集店的出现,刚好可以弥补这样的遗憾,同样若向往某个知名博物馆,或者某位艺术大师,也可以从拥有一件有其特色的小单品开始。
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电子阅读器上,纸质书籍本身便逐渐超越了被阅读这个最原始的功能,向着艺术品的范畴演进。9月中至10月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一场“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览将书籍的艺术化做到极致,用每一本都独一无二的实物,证明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结合在一起的美妙体验,并不会被高科技所轻易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