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斯在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画廊表演了他著名的行为艺术“如何向一只死 兔子解释绘画”。迷惑又疯狂的人们挤满了窗外,室内的博伊斯则在自己头顶涂满蜂蜜再覆盖上金箔,怀抱一只死去的兔子喃喃自语。借助这次作品,博伊斯阐述了他对艺术的定义之一:艺术必须扩张,超出艺术史,超出美与理性,超出人类(及至动物),超出生命(及至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66年来卡地亚的CEO、设计师换了一任又一任,保存完善的档案馆充当了卡地亚风格最坚实可靠的捍卫者。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发起人陆军,将这个位于南京佛手湖畔的先锋建筑实验场称作“建筑仙境”。2013年11月2日正式开幕的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早在10年前,就因即将云集24位世界级先锋建筑师的实验作品,被誉为中国实验建筑发展历程的里程碑事件。在长达十年的营造过程中,参与者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的SANNA建筑事务所及王澍分别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而直到开幕,妹岛与西泽的项目“流动空间”尚未完工。在这份精雕细琢的用心良苦下,开幕展“歧异花园”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唤起与实验建筑“乌托邦批判”的共鸣。
《喜剧的忧伤》在北京上演时,让人想起了近些年“戏剧的忧伤”:和影视作品相比,戏剧投入与收益的不成正比,让对戏剧界来说犹如天文数字的影视剧报酬,不费吹灰之力就“勾搭”走了一大批好演员。
经典艺术是否可被彻底“还原”?“法老陵墓”、“北斋重现”等展览用科技让经典穿越时空,回到最原始的面貌。然而,有时候艺术品的复制或修复也是一把双刃剑,把观众带回历史现场的同时也恰恰削弱了历史在经典之中留下的印记,修复还是毁灭并不容易判断。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用今人的眼光来重塑经典,会不会又是一种有意义的致敬方式?
炙手可热的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于香港白立方画廊呈现其最新作品展“因欲望而生”,以其一贯擅长的有血有肉的观看体验,探索欲望如何塑造并影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造之物”的界限。《周末画报》分别两次对奎恩进行了专访。
曾多次被列入美国《ART NEWS》杂志的百大收藏家名单,入选英国《ART REVIEW》全球当代艺术影响力百强榜的韩国收藏家、阿拉里奥画廊创始人、艺术家金昌一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却将艺术变为了自己生活的必需品。2000年,他以“C.I.金”(C.I. Kim)的名字创建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前来上海做短暂考察的他与《周末画报》进行了交谈,并第一次向媒体透露了自己未来五年的计划和藏品数量。
在策划这个选题前,我们没有想过香港这个如此繁华都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一直在坚持非主流的艺术呈现,不为赚钱,不为名利,只为让这个城市里多一些不同的艺术声音,多一些艺术选择。他们的坚持让香港这个商业城市多了一丝人情味和文化气息。
2013年9月23日,素有台湾多元创作、跨界才子之称的蔡康永先生现身Club Med 桂林度假村盛大揭幕活动现场,与Club Med全球首席执行官兼主席Henri Giscard d’Estaing先生、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先生、Club Med桂林度假村业主曹光灿先生,以及在场的众多嘉宾共同开启一段瑰丽自然与当代艺术完美邂逅的度假旅程。见解独到非凡的设计鬼才蔡康永先生表示,自然瑰宝和现代设计是两个很难沟通的艺术领域,未曾料到Club Med桂林度假村迎难而上,利用这两大绝妙的契合点在中国最美喀斯特地貌之上,建造了一座沁人心扉的传奇世界。
英国泰特美术馆的新展览探讨艺术家如何统一政治理想与艺术创作。
纽约行为艺术双年展追溯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行为艺术历史。
近日,以打造京城首家24小时书店为目标的“24小时博书屋”开始动工。
将没用的、不需要的东西从家中移除,这个行动每天都在发生。除旧布新的上海,如此更迭更加频繁。而实际上,城中正有将回收品大大“升级”的Upcycling艺术家在行动,带有旧日印迹的老物件,通过他们的巧妙设计,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来自瑞士的Jonas Merian、宝岛台湾的邓乃瑄(Nicole Teng)与法国设计师Armelle Wu-Dandrieux、Catherine Sayous,都将上海作为其目前工作室的所在,在这里进行变废为宝的Upcycling魔术,也将环保生活方式向更有趣的方向迈进一步。
宇舶表于近日推出“Big Bang法拉利”香港独家限量腕表以庆祝宇舶表香港专卖店与法拉利香港专卖店进驻港岛30周年。这也是宇舶表继发明了历史上第一个防划痕的18K金—魔力金之后,推出全新材质亮红色陶瓷。
丹托解析“艺术的终结”理论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