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的魅力在于其肆无忌惮的创造力:它们不受物理和经验规则的支配,将周遭的一切化作独特的形状和颜色,看似偶然却又似曾相识。在位于柏林的艺术空间“我,收藏室”(me Collectors Room)中,正举行着一场名为“纸上世界”的展览。策展人瓦雷斯加•哈根尼(Valeska Hageney)和西尔维娅•沃尔兹(Sylvia Volz)呈现了19位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在世艺术家,3岁至14岁之间的绘画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趣味十足、稀有而私密的全新视野。
2014年3月6~10日,拥有百年历史的纽约军械库当代艺术博览会The Armory Show即将召开。其中最饱受争议的中国焦点单元(China Focus)将邀请15~20家中国本土画廊参与、由香港年轻收藏家郑志刚资助,成为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博览会最引人瞩目的一次集体亮相。在新年伊始的一次友人聚会中,有人对国际大曝光拍手叫好,也有人提出了自己对其目的和意图的质疑。
“太平天国”将四位中国艺术家汇聚一堂。艾未未、郭孟浩、谢德庆与Martin Wong都曾于1980年代在纽约生活。他们不住在一起,不在一起工作,也不能算作是一个群体或流派。事实上,非要说在纽约度过的时光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也只是增强了他们各自的个性,使他们进一步分道扬镳而已。不过他们彼此相识,也互相支持,在一段时期内营造了一个非传统的社交圈,很少与更广阔的艺术圈相交。策展人郑道炼(Doryun Chong)和科斯敏·科希马斯(Cosmin Cosimas)并没有急于说教,大谈中国艺术家背井离乡的经历,而是请我们想象这种内在联系,思索当代艺术史纳入了什么,又将什么拒之门外。
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之子周英华,有着多重身份。香港著名连锁餐厅业主、艺术藏家、建筑师、20年前曾化名“Zhou Yinghua”的艺术家……在46年的创作空白后,于香港艺术门呈献他的首个个展《画家的秘诀》,贵金属、垃圾、亚克力颜料和其他现成材料,以及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和书法传统,标志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
波普艺术被认为二战后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从对名人的崇拜、对消费主义的热衷,到无孔不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曾被视为“低廉、快餐式”的,却真正代表了年轻人的自我释放与真实意见。自去年10月起至今年2月,伦敦Barbican Art Gallery,超过200多件作品,涵盖广告海报、家具产品与影像等各个领域,一场波普艺术与设计展览正在举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波普流行了半个多世纪,这却是主流画廊首次聚焦它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借着科颜氏“爱•循环”全球慈善活动平台,我们再一次走近了中国当代艺术家马良。此次他与好友胡歌为科颜氏高保湿面霜联合设计了全新限量版包装,再一次将爱心之举,传向更多需要关爱的人群。
当谈到时装与艺术的关系,Olivier Saillard绝对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人,这位巴黎知名时尚策展人、巴黎时尚博物馆Musée Galliera的馆长曾成功策划了Yohji Yamamoto、Christian Lacroix、Jean Paul Gaultier、Azzedine Alaïa等多场大师们的时装艺术展,并且对高级定制痴迷不已。在他看来,时装是一种形式的艺术,而他就像是一座无形的桥梁,将至美的时装与至真的艺术联结打通。
时尚往往以艺术元素为灵感来源,2014春夏设计师们继续持续了这股热潮,如Chanel用素描涂鸦和各种颜色的笔触重新演绎手袋和配饰,而Prada则直接把波普人像印在了时装上,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奥斯卡•王尔德曾在百余年前断言,“任何艺术都是相当无用的。”然而,“了无一用”的艺术,正是当今时装人最可亲可靠的伙伴。纵览2014春夏时装,时装与艺术的交融——时装对艺术的索取和效仿,作为当季最重要特征之一,呈现多样化的缤纷局面。时装设计师宣泄着艺术热情。时装不止为艺术慷慨提供画布,后现代拼贴技法、雕塑及至装置都被引用为新的时装语言。时装和艺术之间,出现了交汇的巨大模糊地带。我们似乎可以想象,从现在至未来,时装将与艺术相伴相生。这,是行进中的时代思潮。
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太多的人购买一件物品不出三年就要扔掉,而英国的年轻设计师Mirjana Smith用她“M”系列茶壶对这些过度消费的现象提出了警示。旧马口铁罐、茶壶、衣帽钩和图片挂钩的混血儿们将混搭风带到有点慵懒的下午茶氛围中,唤醒那些习以为常的感觉器官。
因为对那些被废弃在意大利亚平宁山脉的老东西感到非常惋惜,Andrea Zambelli和Nat Wilms于2009年开设了他们的古董艺术设计工作室“HILLSIDEOUT”。他们在从事家具修缮这门以古董家具学为基础的古老的手工艺的同时,探寻着如何在古董中加入创新材质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的可能性。
此次巴黎男装周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跨界合作非Raf Simons在最新系列中与美国艺术家Sterling Ruby的联手莫属,这并非是两人的首次合作,却是火花四溢的一次。
刚刚去世的著名艺术评论家Arthur C. Danto认为,“艺术的终结”带来了一个完美的多元主义状态,艺术家获得了解放,可以用任何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重读他的理论令人重新思考,在这个艺术与美学分道扬镳的时代,如何去欣赏一些“概念性”、“缺乏美感”的当代艺术作品。
白石老人的写意,以丝为底,以丝为笔,墨色晕染间瓜熟虫鸣虾子跳。巨大尺幅佛画铺展开灿烂一片,人物众多装饰繁复,万千经纬穿梭出广大的娑婆世界……织造出这一切美好的是缂丝。这种通经断纬的古老丝织工艺如今依然生存于苏州城中的一些作坊,如同等待破茧的生命,孕育着非凡美丽在当下绽放的时刻。
近十三年来,在美国人心中,演员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是个标志。首先,他是好莱坞的一名演员,后来成了导演、编剧、画家、诗人、视频艺术家、Instagrammer、教师和模特。一直以来,弗兰科都在努力成为“全能艺术家”。他的作品横跨不同领域,受到各类观众的喜爱。尽管现年35岁,弗兰科感觉就像是传统好莱坞和欲推翻一切旧规则的网络一代之间的文化使者。本期《周末画报》将与弗兰科—可能是目前最具时代性的演员,面对面地探讨他的诸多项目计划及他在时尚界扮演的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