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想说“独占鳌头”,因为名声实在太响,来的又是首度造访的Ⅰ团,对现代舞迷来说,荷兰舞蹈剧场(Nederlands Dans Theater,简称NDT)献演的两场舞剧,真是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中最不容错过的节目。
蒸是中国人发明的最美妙的烹调艺术,它通过水蒸气的热力,完好地保存食物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成了不少口味清淡、追求健康的人士最乐于使用的烹调方式。但传统的隔水蒸法,火候不好控制;直至出现了蒸炉这一样厨房神器,有了它,你可以彻底扔掉非议不断的微波炉了。
离去年野兽派花店首次在北京露面还未到一年,最近他们又在三里屯营造了一座独立的花园。如果说上一次的露面还只算作是网络订购之外的线下小型展示,这一次野兽派可是实实在在地建造了一个花植幻境,一走进店内,就能让人觉察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即视感。
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有些人则特别容易被说服甚至上当受骗?为什么厉害的管理者一定是劝说高手,而我们为什么会乖乖就范?与其被洗脑,不如自己主动洗洗!
成长在天主教家庭的我,很小的时候就是圣心堂教会学校里的一个“疯孩子”。太阳双子,月亮双鱼,我的体内有四个人,一个疯狂、一个宅家、一个消沉、一个快乐;她们中一个会画画、一个会制衣、一个会写诗、一个会享乐。每天早上醒来,我从镜子里就能分辨出是谁来,她们的眼神各不同,而眼神最能表现个性,我读懂她!
加拿大艺术家大卫•阿尔特米德充满想象力和丰富细节的作品中涌动着能量和震颤,他在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的新个展“大卫•阿尔特米德,熔化”证明了这一点。《周末画报》在展览装置期间采访了大卫•阿尔特米德。
伴随着北京设计周与798艺术节的开幕,坐落在751艺术园区内的奥迪办公室的首层也开幕了一个名为“解构”的艺术展览,当然这个艺术展以奥迪的设计为主线,全方位地阐述了奥迪与艺术和设计的渊源。
L'église Saint-Eustache教堂,15世纪建造的教堂, 位于巴黎Les Halles区,以哥特式建筑风格著称,内部装潢为巴洛克式样。在法国革命期间,这所教堂遭到亵渎和洗劫,一段时间被用作谷仓。今天,这里拥有法国最大的管风琴,自上世纪90年代,在神父Gérard Bénéteau的支持与推动下,它与当代艺术基金会合作,将当代艺术带进古老的教堂。最近,摄影艺术家Leonora Hamill的影像艺术计划Furtherance入驻教堂,为教堂吸引人气继续加分。
10月9日,Calvin Klein Collection在纽约与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了一场私人的晚宴,庆祝文化的创新发明,博物馆的全新美术、科技和设计的艺术孕育空间—NEW INC.首次亮相。
奈良美智迄今为止在英国最大的展览“来自内心深处的问候”于伦敦戴里艺术中心(Dairy Art Centre)开幕,囊括其30年艺术生涯以来的油画、大型青铜雕塑和超过200多件素描作品。作为日本最为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奈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流行音乐的影响,描绘了一个“超级扁平”的新世界。展览名字恰当地阐释了其充满童趣的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悲痛和渴望。
时装设计师Tillmann Lauterbach在Kühlraum画廊举行他最新的雕塑作品个展。展览名“Objects of Ordinary Madness”取自他2015春夏米兰时装秀。Lauterbach用了4年时间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材料组合成此系列。原先并不贵重的材料意外地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视创作的过程为自我审美眼光与创新想法的延伸,但又不同于时装设计的不可重复性,艺术是可以接受不堪的历史和腐烂状态的。
不在重大事件现场,只能沉醉于社交网络生活,一厢情愿地以为世界很美好。一如概念及行为艺术家Rahman Hak-Hagir 上月在维也纳美泉宫新作《棕榈温室》,看似天地人明媚和谐,副题以英法意中和阿拉伯文写:“若春天能永远结束”,布卡罩袍下却暗藏激进主义和“阿拉伯之春”,当下世态其实不很绿。
MAISON&OBJET在巴黎举办历届展会均成功地吸引了世人的注意,家居用品,饰品,织物,香氛,儿童用品及餐桌用品……这个生活艺术的平台将商业与设计完美融合,处处细节都激发着专业人士的热情。
作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今年最重要的展览之一,“洛杉矶计划”全面审视着来自西方当代艺术重镇——洛杉矶的创作之声。冷战背景下的洛杉矶一直表现得文化不良,其拥有的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流行文化、1950年代后期垮掉的一代,以及1960年代出现的种族冲突,使得它一直被称作文化荒漠,直到1962年沃霍尔的第一个波普艺术展在洛杉矶Ferus Gallery举办,更多如耀眼阳光的艺术家在这里以个人经历表现都市人的感受,尝试用洛杉矶人的眼睛观看城市性格。
严格来说,鬼头健吾(Kengo Kito)应该被划入艺术家的领域,与时装的关联,不过是偶尔为之。他的创作充满欢乐,毫不死板,又与时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跨界”一词已经被玩坏了的当下,真正有趣的跨领域合作,尤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