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家商业大画廊所代理的艺术家中80%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博物馆、画廊与学院的无缝结合,塑造了一个有着统一趣味的紧密圈子。
英国艺术家Tom Hunter的人生和作品就像一次次冒险。他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欢呼并充满自豪。他的作品“简单的奢侈、远离常规的生活方式”目前正在奥地利展出,这些摄影作品选自他的摄影集《撬棍》。
“明年”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不明时区三部曲”的开篇。在计划中,3 位亚洲艺术家将把他们关于东方与西方、艺术与超越庸常的思考带到这里。选择黄汉明作为开端显然合情合理:他出生在新加坡、曾在英国学习,目前居住在柏林。更超越所谓的时区、地缘概念的是黄汉明对于语言和身份敏感的认知和表达。他乐此不疲地翻拍经典电影,从《马来四传》《再造唐人街》到《华样年花》,他穿裙子、戴假发,扮演不同年龄种族的女性,也曾经让一个新西兰年轻白人女子同时扮演梁朝伟和张曼玉。
自5月纽约拍卖季开始,高端艺术品市场中就不断出现新的拍卖纪录。6月伦敦的数场拍卖会也延续了纽约春拍的佳绩,印象派、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成交状况也十分引人注目。尽管艺术市场有其复杂性,但通过分析,仍可在疯狂飙升的价格背后找到一些理性的线索。
威廉·肯特里奇介于学院式绘画与实验剧场之间创作语言,以及对政治、社会及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不少艺术家深受其启发。6月26日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展览“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展出艺术家从1988年到现在的多件重要作品及其特别创作的《论样板戏》,成为肯特里奇与中国艺术家之间包含着想象、误读与共鸣的相互观看甚至冲击。
6月25日,由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与HUGO BOSS联合举办的2015年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首度公布6位提名艺术家名单,呈现了由大中华地区延伸至东南亚的更为广阔的新生代艺术挖掘视野。
6月下旬开幕的12个新展,以不同的角度呈现了中国国内乃至全球各地的艺术状况。
6月26日,中国首个呈现素人艺术和漫画艺术的艺术节Almost Art Project在北京开幕。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并在西方艺术界屡屡掀起热潮的的素人艺术能否在中国找到自己的属性和地位?
在6月26日刚刚落幕的第26届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上,一部以素人艺术家为题材的纪录片征服了国际评委,摘得“Sunny Side Special Mention”奖项,该片曾在今年3月的第六届亚洲阳光纪录片大会上获得了唯一的“最佳中国提案”奖。这部名为《我的生命线》的纪录片讲述了来自闽北乡村、在中央美术学院食堂工作的“素人艺术家”汪化的故事。
“画影之间”的海报上,策展人叶晓薇、乐大豆的旁边,出现“美术指导”的字样。电影语言的介入,预告这一场当代艺术的搭建会有些不同。海报的主体,有张恩利的绘画、杜可风的影像,两者未有交集,却并置在同一个框架中。两位艺术家如何切磋“画影之间”,已显而易见。
6月25日,民生艺术机构(MSMS)中的新成员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馆。开馆展以“民间的力量”为主题,汇集了近200余位艺术家的186件作品,以社会征集作品、代表性艺术家特邀展以及田野考察项目多个纬度诠释了“民间”这一概念。
6月13日,“未来此时”(FuturePresent)展览在瑞士绍拉格博物馆(Schaulager)开幕。这是伊曼纽尔·霍夫曼基金会(Emanuel Hoffmann Foundation)藏品的首度全面展出。这个具有先锋眼光的收藏体系,在过去80年来,总能先于美术馆及学术界的评价体系,挖掘出在当今时代最富前瞻性且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纪录片《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4月在纽约首映之后,6月20日又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光映现场”单元放映。佩姬,这个古根海姆家族的“不孝女”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求曾使她频频出现在娱乐新闻中,而她的现当代艺术收藏更让她成为艺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从艺术家Daniel Buren在世界各地捕捉的“纪念照”掠影,到杉本博司镜头中浸透禅意的光影之像,爱马仕(Hermès)从2008年至今与数位艺术大师携手,以“爱马仕出版”(Hermès Editeur)为系列名,实现其最具工艺盛名的标志性之作—“丝巾”的艺术演绎与工艺探索。在最新合作中,爱马仕联袂欧普艺术先驱、阿根廷艺术大师Julio Le Parc,将象征艺术家巅峰时期及个人创作语言的画作《长征》重新演绎。
第46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将于6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虽然今年的展会大幅调整了画廊布局,但分布于8大展区中的近300家画廊,也能让奔赴巴塞尔的观众和买家们在视觉和身体上都感到疲劳。《艺术新闻》对本届展会的导览也许可以为大家节省一点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