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27条查询结果

英国当代艺术珍藏展:Young British Artists,从昨天回到未来

不久前,英国时装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的死讯,让无伦相关还是无关的人都陷入片刻的沉默与感伤。在随后的日日夜夜里,缅怀之辞不绝于网络,一个大相径庭的声音是如此沉痛:英国失去了一名创作英才。

春天里 买一幅原创艺术品回家

新年伊始,丁小姐一家为了布置新居,准备购买一批墙上挂画。这一次,他们没有去一般的家居店或是印刷品画廊,而是选择了位于上海大拇指广场的证大•大成艺术超超市。这间以超市名义命名的艺术品仓库,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所陈列的艺术作品,均来自艺术家的原创真品。而这些艺术品的标价,也以极其亲民的姿态所呈现。1000元至5000元人民币的区间,涵盖了这里大多数作品的价格。但对于普通的收藏者而言,买一幅真品回家的价值,似乎远不止于此。艺术品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也许是这个春天的新气象之一。

素描志异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里面,以素描为主的作品相对来说却很少,如今中央美院展出建院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师生素描作品千余幅,浓缩了60年来这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也许对于美院本身,是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教学沿革路径、师承关系,甚至素描演变的逻辑,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这可能是让素描作品提高被关注度的一个契机。

张大力:“暴力”背后,艺术家救赎的力量依然渺小

城市文化里充斥的各种暴力、话语权、归属感、自我迷失、道德底线失衡,是艺术家张大力20多年来的创作核心。

邱节个展:在他乡“写真”

年末,上海的演出市场,看似红火但怎么都有炒冷饭之嫌。反而处于淡季的艺术圈,却意外地热腾起来。本期文化版,展开清一色艺术家访谈,还属少见。对于本文主角,常年生活于瑞士的上海艺术家邱节,想必熟悉者寥寥,就连画廊朋友也争相从这里打探其出处。自1989年,进入瑞士日内瓦美术学院深造,而后在当地成家立业的邱节,离乡二十余载,大部分的个展、群展也只在日内瓦市内铺陈,难怪重返故土,仍旧一张陌生的脸孔。不过,邱节若干大小不一的铅笔纸本画,让不少观众重拾童年记忆的光景。而艺术家的耐性、隐忍、寻根的矛盾情绪,亦在画中被戏剧化地挤压、翻腾。

禅意地居住

杜与马,一对从事陶艺创作的夫妻,数年前来到一片有果树溪水池塘的山脚下,种菜养鱼建房子,日日粗茶淡饭,形同归隐。这似乎已经成了艺术家的某种套路了,坐在车上,在被高速公路两旁的景色搅得呆滞的时间里,我甚至为他们设想好了回答。又是厌倦了城市吧,想找一方净土,让自己能清净地创作。

盖•尤伦斯:我和中国艺术有个约会

作为世界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比利时男爵尤伦斯收藏的近2000件作品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比重高达80%。几年前,尤伦斯淡出商界,将新家安在瑞士的小镇维尔比埃,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收藏这项让他兴致盎然的事情上。

周大为: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收藏”艺术

使命与理想,是艺术界运转的砝码。它有虚晃的光芒,也承载着最坚实的心愿。对周大为而言,这是他十年 前接触艺术收藏,并走到今日逐渐隆起的信念。在艺术圈、收藏界、文化产业领域,26岁怎样都是蹒跚的姿态。 可是以华氏画廊艺术总监身份跟你聊“城市艺术生态”、“终极收藏家”、“文化产业中介者”的周大为,掷地有声 的言辞里,看见的是一个年轻人在拥有强悍的财富、精准的鉴赏力背后,务实的处世观。

回首曾经的京派风尚

被人熟悉的吴印咸是红色摄影家,不被人熟悉的吴印咸是艺术家。在众人熟悉的《白求恩大 夫》背后,吴老还有很多极其珍贵的、从未发表的作品,其中拍摄于1975年的《北京饭店》照片,真 实地勾起我们对三十年前京派风尚的绵绵记忆。

NEWS OF THE WEEK 2010-02-06

有关不同种类的新闻包括插画展、DamienHirst的艺术品商店、关于室内设计的一生、粮食袋起义、催生现代Lolita、中式时尚餐吧

泰特当代艺术馆的扩建传奇

如果泰特当代艺术馆(Tate Modern)的二次扩建工程不令人满意,那么整个伦敦会因此而脸红。因为无论是在城市中,在艺术界,还是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泰特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小说的艺术,历史的追问—《1Q84》的当代隐喻

《1Q84》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足够让人像追看007 电影的撼人开场序幕一样。一切我们喜爱的村上春树元素都具备了:名牌的交代,音乐的品味,密集的镜头,古怪的司机。

纪录片《敦煌》:再现千年的多舛命运

“我的心曾乘着风,自由穿行梦想里,我沉默地祈祷啊,感受着你的光芒……”许巍一首《悠远的天空》,道出多少人对敦煌迷糊的膜拜。

New Wave妙想天开

时装与艺术的分界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无论结果怎样,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时装的大胆、丰富和创想力令人惊叹,同时愉悦着每一个人!

未完成的“新完美主义”对话

新完美主义(New Perfectionism),是壹号美术馆近期文化月的主打牌。发自内心,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是他们近期邀约艺术家举展的座右铭。于是乎,一场来自英国伦敦的保罗•利萨克(Paul Lisak)和中国的Max Ma(麻文海)的艺术对话先行展开。一个用西方古典绘画的技法,匀出当代写实的影子;一个摄影出身的油画家,用鲜亮的色彩和讨巧的镜头语感,描摹纯朴民风。这可能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但更像一次未完成的“新完美主义”对垒。因为,艺术已然排在时尚,抑或商业之后。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