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举办的世界最大艺术盛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上,现代艺术品市场重新寻回活力,那里有忙得团团转的收藏者,有失而复得的艺术能量,还有人们不断增强的好奇心。
不久前表演艺术家前辈Marina Abramovic在纽约的当代艺术馆完成了为时72天的演出,在72天内,她什么也没做,就是一直坐在那,任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她,她也看回去。
与艺术世界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的马爹利自2004年起在中国首度创立“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项,迄今已成功举办6届,欣赏与褒奖了25位在摄影、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充满灵感与才华的艺术家,今年更于6月30日至7月10日在上海美术馆向公众展示“2010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四位获奖艺术家的视觉艺术佳作。
作为城市新锐文化的领航者,《周末画报》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北京顶级艺术机构联合发起“周末i艺术”暨“艺术大动员II:艺动全城”活动。
小孩子总是活泼好动,言语尚不丰富的他们更喜欢涂涂画画,或许这正是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而那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常常是充满童真趣味。
在主办方让他上台接受领奖之前,梅葆玖先生一直很安静地坐在席间,他温文尔雅,用“中正平和”四字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今年已经76岁的梅先生,今天要在此接受一个世界级的荣誉:“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
从庞培的镶嵌细工师,到中世纪死亡之舞的雕刻师,从17世纪的名人画家到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派,从新波普艺术家直到最新艺术形式的密探。这次展览以当代艺术名人的艳丽浮夸为开端,回溯时间,把罕见作品为手段,甚至是那些被著名收藏家所隐藏的作品,从而以非比寻常的方式走进艺术历史。
每一个或许平常无奇的生活片段,都能打动他们的视线,翻腾起表达的欲望。就这样,在艺术与生活紧紧胶着的状态下,两个人以自己的步调平静而享受地爱着、画着、活着,游离于炙热躁动的艺术圈边缘。
路易丝•布尔乔亚的离世为一个时代画上了句点。她不仅是抽象艺术大师,也是艺术界可圈可点的女性主义代表。她忠于自我,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激荡世界的作品。无神论者的她说:“我有一种宗教式的性情。我的艺术是一种自我修复行为。”
过去十来年,因为自己多管闲事,常常把一些关于收藏现代艺术的意见,给了一些比较亲密的朋友,而之后常常又从艺术效果和收藏价值上都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甚至最近一位好朋友,把自己的收藏,在新加坡做了一个成功的展览,在展览中还特地感谢了我。
老实说来,我不太喜欢大自然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那些蛇虫鼠蚁,尤其是当那些小生命爬走在身上,现在想到也觉得毛骨悚然,尤其是蜘蛛那8只脚,实在是吓人。英国装置艺术家Shane Waltener曾经在伦敦Aldwych地铁站用编织做了一个艺术装置,取名为《Auntie Peggy has departed》,一个又一个的蜘蛛网使用钩针编织而成,这样的蜘蛛网出现在家中也不错。
去年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如今已是亚洲地区最多人谈论的当代艺术展览—期间最多人谈论的活动之一,就是收藏家兼艺术顾问William Zhao在他山顶家中举行的私人鸡尾酒派对。
2010年5月26日,香港国际艺术展开幕之夜,于香港君悦酒店的泳池旁,聚集了300多位为了艺术之名而出席晚会的来宾。这夜既是现代传播集团旗下最新刊物《艺术界》的香港开幕晚会,也为了庆祝它及集团另外两本旗舰刊物《周末画报》及《号外》再度成为香港国际艺术展合作伙伴。
大半个星期,整个香港都是在层层的香槟泡沫和浓浓的艺术氛围笼罩下……作为仅仅是第二届的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HK可说是空前的成功。
此次深圳华•美术馆“‘惊鸿一瞥’德国艺术家迪特•容个展”,不少人闻讯而来,想必都对全息艺术和这位“全息艺术先驱者”感兴趣。而展览开幕当天也十分有趣,展场那边是一群学画画的小孩子们在钻来钻去,对每一幅作品都充满好奇,不断变换位置观察,对于那些被风轻轻一吹就变换造型光影的装置,几乎忍不住要伸手去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