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27条查询结果

Daniel Arsham 解构空间

在《盗梦空间》中,昔日的帅哥莱昂纳多气定神闲地向小罗莉展示梦境的世界,弹指一挥间,天崩地裂,小罗莉佩服的眼神估计也恰好反映了观众的心理情绪,弹眼落睛。梦境空间所引发的想象让我们弄不清是真是假……

细江英公:记忆与虚无的千年写真

无际的田野、空幻的叠影、舞动的身体、虚实莫辨的记忆显影和仪式般的生与死……出现又隐没在细江英公作品中的,正是这样似是而非的虚无。在战后的60年代,这个艺术家的传奇作品,曾刻写了一个时代的挣扎与彷徨……

从《艺术家的生涯》到《托斯卡》

如果说2009 年陈薪伊导演的《艺术家的生涯》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原装进口的《蝴蝶夫人》都已经是国家大剧院舞台上获得普遍好评的普契尼歌剧经典,那么在北京,普契尼盛年期的三部巨作只剩下最成熟的《托斯卡》还缺乏一个令人信服的舞台诠释……

ART DECO ON YOUR HAND 装饰艺术腕表之风格传承

大英百科全书中标示着“Art Deco”的字条里读到这样一段话:伴随着 19 世纪末期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从古典艺术中萌生出的现代艺术流派,例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未来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名非名,形非形”的中国当代抽象艺术

尽管当任何形式的艺术进入成熟期后都会出现重复性较高的作品,雷虹却不认为目前的抽象艺术作品中存在着重复性,尤其在中西方作品之间。他向来注重“内观”,说道:“从创作基础来看,形式感和情绪的表达都是相似的。之所以用方形系列作品参加这次展览,是因为前段时间在纽约看到很多研究性的抽象艺术展。我发现,当艺术走到一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相同的形式感和表述方式。”

曾被称为Prince之作的我的艺术品

最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中,Prince先生与Jack Goldstein、Laurie Simmons、CindySherman和Sherrie Levine等涌现于1980年代的艺术家群体,同被归为“Pictures Generation”(照片世代)的一部分。

A UnrestrAined Poet 方文山:文字造像艺术家

可以引起人心里愉悦、视觉冲击的事物都可以定义为“美”,美的极致表现就是艺术。文字之美有两类:一类是字形上的美,如中国书法中的草行篆隶在视觉上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另一类则是含义上的美,如唐诗宋词蕴含着画面和情绪,在语义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上让人感受到美。

ARBITER 2011-4-30

设 计 的 社 会 意 识 一 直 是 讨 论 的 一 部分,也是设计史的一大部分。形式有许多。与当地社群的合作创作生产一直也是好模式。像 这 次Fr o n t与 南 非 的 贫 苦 妇女们 合作。但 是不同于大部分人的就 是利用她们的手工艺或是当地材料,Front与她们的合作 方 式是让 她们说自身的故事,然 后变 成像诗句一般,再用珠片串出文字。社会实践外还充满了诗意。

After Daybreak “破晓”之后

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专卖成交额超5,500 万美元,创多项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纪录,更频现大手笔的“亚洲收藏家”。当代艺术家排名呈现新鲜排列方式,现场戏剧感十足……

无言之美 —从“侣明室”看明式家具

比利时收藏家菲利普•德巴盖(Philippe de Backer)18 岁时便有了自己的第一件艺术藏品,是一幅日本书画,那时便有人预言,喜欢日本艺术的人,最终都会回归中国艺术。回顾当年,德巴盖先生历数着他与明式家具的不解之缘……

疯狂玩跨界

最近看到马兴文Simon,是在上戏的端均剧场,一场名为时尚创意大师课程的讲堂上,他用中英双语给台下的学生讲授他的创意思维与设计人生。他思维跳跃,语速很快,时不时还给大家来段幽默的插曲……

一周 2011-04-16

孟加拉法院日前裁定“小额贷款之父”尤努斯必须辞去格莱珉银行董事总经理一职。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尤努斯的声誉激怒了孟国总理哈西娜,后者视尤努斯为潜在的政治对手,指称格莱珉银行和其他小额贷款机构收取高利息,“吮吸贫穷借款人的血液”。

年轻艺术家的51m2

2009 年10 月至2011 年1月,草场地的泰康空间发起了一个有趣的艺术项目“51 平方”,提供经费及展览空间激励年轻一代艺术家创作,并欢迎毛遂自荐。对于大多数年轻艺术家来说,当代艺术圈之于他们,也许就相当于这不大的51m2 和广阔的中国大地。虽然尚不能称其为一席之地,泰康空间“51 平方”的出现或许是个希望的开始……

老幽默的“法式”春天

每年“中法文化之春”带来的现代舞、戏剧及电影,都是亮点。因为有其古怪并浪漫的风范,足以迷倒崇洋且谨慎的上海人。这次的活动虽遍布全国,并贯穿2011全年,来沪的内容却相对节俭,尤其“法国电影展”的失之交臂,让喜欢看法式动画片的孩子们多有失望……

1+1与无解的常态

在一件艺术作品的背后,艺术家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一个作品的产生经历了怎样的阶段?从某个角度看,这个环节是比作品本身更有吸引力的部分,而此次何香凝美术馆“1+1—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里更宏大有趣的一个点是,把两岸四地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丰富性的关联通过艺术表达聚集在一个平台上……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