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在2020年年末举办两场新展览。她在这一年夏天时患上膀胱癌,接受了一场大手术。疾病并没有阻挡艾敏创作的脚步。艾敏是英国当代最著名也最有争议的艺术家之一。艺术媒体称她以“用艺术来表现生活中的创伤”闻名。
2020年,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成立的150周年。为庆祝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每年一度的服装学院(Costume Institute)展览选择将“时间”作为今年的主题。之前由于不可控因素而推迟和取消展览,终于,在10月底,《关于时间:时尚与绵延》(About Time: Fashion and Duration)正式对外亮相—比起以往,它足足迟到了五个多月的时间。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出生于爱尔兰的著名作家、诗人王尔德(Oscar Wilde)曾如是说。
装置、影像、图片、表演,艺术家曹斐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带来了与爱彼(Audemars Piguet)合作的全新艺术创作项目《不安之岛》(Isle of Instability)。曹斐架构了两个私密房间,以疫情期间的生活为蓝本,从个人层面回应了那段充满不安的隔离时光,探寻人类共有的不安情绪和对“逃离”困境的思考。
自1979 年“星星美展”之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当代艺术家。1986 年,偏安一隅的福建厦门达达艺术团体以振聋发聩“厦门86 新达达现代艺术展”释放了达达式的革命激情,启发了此后四十年间福建当代艺术的繁荣。而在厦门达达团体最为激进的核心人物之一林春眼中,福建始终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输出重要的能量。
德化白瓷领域泰斗级大师邱双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 记录了德化陶瓷在新时代的演进。
从事提线木偶表演艺术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泉州木偶艺术大师许润明,今天依然保有着艺术家的赤子之心。他的双手,灵活操控着千丝万缕,雕琢着木偶的每一个微妙的动作和表情,赋予提线木偶恒久生命和活力。可谓人偶合一,人偶同台。
生于东京、在纽约长大的年轻艺术家蔡文悠,多年来在家庭给予的特殊语境中往复挣扎,力求在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踪迹——在外人看来或许并无法感同身受,但对于蔡文悠来说,这是一场真真切切的拼搏。
他说,看到不合理的时候,就要有所表达。当然,疫情期间的吴达新是温柔的,他的喻示麒麟神力的雕塑作品《麒麟》袒露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2020年12月1日下午4时,联想在北京798园区木木美术馆举办了主题为“粹典范 大师作”的联想YOGA Pro x 莫兰迪艺术展新品轻享会,联想体验设计中心高级总监胡亦挺、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雷宛萤出席了此次新品发布会。
设计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咏叹,亦是人类无穷创意的结晶。自然的多样性和鬼斧神工般的瑰丽,给予设计师们源源不断的灵感,他们用装饰语言探索着艺术与自然边界并向其致敬。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设计”串联起跨越百年的“装饰”艺术图景。
玻璃,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一直有着一席之地。近代作为一种带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珍稀技艺,为大众所知的是闻名遐迩的威尼斯彩色玻璃制造业。而在当下,玻璃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器物”与“装饰品”,经过艺术家的创作,这种纯净而脆弱的介质呈现出既充满不确定性又具有无限可能的迷人特性。
上海进入深秋时节,树木萧条,寒风凛冽。然而骤降的温度却扑不灭「88号艺术空间」纤维艺术装置展的火热人气。
宋冬以法国高级订制时装屋Dior的经典Lady Dior手袋为蓝本而创作的作品延续了其艺术实践中的标志性语言:担当哲学符号的镜子,以及《物尽其用》和《无用之用》所表述的对于普遍消费主义的反思。与此同时,被命名为“寄生系列”的作品《窗包》寄托了他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疫情环伺的当下,他期待人与人之间、整个社会之间、不同的价值之间的共生。
过往十年中,经典的Lady Dior不断与艺术相遇,幻化出千变万化的新样貌,而每一次与艺术的碰撞,都为Dior这个经典的时装品牌注入了崭新别样的生命力。今年,Dior Lady Art项目的“第五辑”问世,Dior再度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十位艺术家与Lady Dior结缘,分别以自我的艺术语言为时装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