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备受关注的GLASSTRESS玻璃艺术展,日前来到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AD,再一次聚焦玻璃引发的新生艺术形态。该展览将持续至今年6月2日。
评论家惯用大师的名字指代其作品,比如“这是一张Newton”,而不是“这是一张Newton的作品”,就好像Newton现在逐渐成为一类时尚派别似的。在时尚摄影领域,这类大师不多,他们的作品风格极端统一和个人化,以至于我们一看到属于他们风格的作品便能直呼其名。LillianBassman可以算 是其中一位。
2月12日,希腊雅典,警察走过一栋遭纵火的建筑。警方表示,约8万名示威者聚集在该建筑附近抗议。此前,希腊议员批准了一项艰巨的旨在避免违约的紧缩方案。
艺术家被认为是最接近神的人,艺术,是让人通往圣洁殿堂的道路。但抽象艺术大师安东尼•塔皮埃斯却用他的艺术告诉我们,艺术,应源于生活真实,应是人类思想升华的结晶,即便出处卑微。
你对创作者的工作室有兴趣吗?如果可能,你最想窥探谁的工作室?
2011年底,艺术家范勃的个展“曳游”在广州大剧院当代馆举行。这是他时隔4年后的个展,展出 了新作《木言系列》。个展结束后,我们约在他位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工作室中畅聊,聊得最快乐的 是他最爱的古玩收藏,说到范勃的画作,一切要从收藏说起。
美国当代艺术家和先锋音乐 家迈克•凯利(Mike Kelley,1954年10 月27日~2012年1月31日)离世
继上季的韧性和中性风格之后, 2012年春夏似乎预示着更女性化及性感妆容的复苏——皮肤散发着健康的光泽。
Heather Peak和Ivan Morison合作的 作品如同与材质、历史、地点与实施过程的 一个艺术盟约。他们联手创作的 各种巨大“飞行物”,犹如天外来客。
“变形记”:让-保罗•古德作品展
借用手头现有的工具来美化自己的体形,而不 是变成自己外表的一个奴隶—这是女性的 一种职责。
既然有“游吟诗人”的存在,那么弗莱德•科莱伯格就是“游绘画家”,曾先后在纽约、罗马、莫斯科等地做驻场艺术家,形成在印度庞蒂舍丽和巴黎间“双城生活”的格局。
在法国里昂大酒店的中庭,一道片片白纸构成的光线之流被狂风吹散在空中,翱翔在冬日的黑夜。它们是英国设计师Paul Cocksedge为一年一度的里昂城市灯光节创作的装置作品。在Paul的手中,光线成为一种触手可及并且极具可塑性的物质,而不再是仅仅被封装在玻璃灯泡中或者霓虹灯管中的光亮。
让我们迎合一下末日预言:假设艺术世界在2012年终结会怎样?即使没有世界终结的威胁,我们仍需为钟爱艺术的人们,为每个关切人士之利益,用心探讨艺术世界的美好明天。
在有着文身历史的日本,偏爱身上“入墨”妖媚女子的图案。色彩、线条的排布就像男人无限蔓延的欲望,带给肉体变相的享受和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