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18条查询结果

Ingenuity 独具匠心

如果说有一种时装就像梦一样,那说的一定是高级定制时装。2012春夏高定秀场中,如梦如幻的刺绣与薄纱,璀璨闪耀的珠宝镶嵌,对面料与宝石透彻且极富艺术性的理解,都为高定服装注入了生命。

甘国亮:目的地,是下一站

甘国亮从第一代港人传媒工作者,到今天再来到北京,坐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目睹眼前的风光,心中对各种现象已经透彻明白不已:“这个人”的下一站,一切尽在不言中。

和怪兽对话的艺术家

那种因为技术和财力无法达到写实而想尽办法表达让观众受到震撼而想出的种种奇招让人非常佩服。比如沙怪兽在受到科特队光线攻击后变成纸片粉碎了。

舞台上的黑马和蚂蚁

十几年前,丰江舟以摇滚青年身份跨足舞台剧的音乐创作,正好遇到了喜欢在戏剧中尝试音乐和多媒体的孟京辉,于是,丰江舟和他的音乐犹如戏剧舞台上的黑马,一跃成为决定某些戏剧质量的关键人物。陈明昊的表演有很强的爆发力,脑筋灵活,是孟京辉这几年器重和力捧的演员之一。两人除了在孟京辉的传统戏剧中有合作之外,丰江舟的多媒体戏剧创作也常常找陈明昊一起讨论,而陈明昊的导演处女作《蚂蚁没问题》则请来丰江舟操刀音效,“抛弃”孟京辉,这两人私下里的合作又能迸出什么样的火花?

交流彼此的空间

女性心性细腻、敏感,她们通常从捕捉日常身边的普通事物中找到艺术灵感,创作的题材也更与个人经历发生关联。女性艺术家的这些特质,都能从展览“我即是我所在的空间”中洞悉,这个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瑞士女性当代艺术展,展出了来自瑞士具有代表性的10位女性艺术家的50件油画、版画、摄影、雕塑、装置、影像等作品,构成了这次瑞士当代女性艺术创作变化的基本线索。

Moataz Nasr 括号中的引言

莫塔兹•纳塞尔(Mo a t a z N a s r ),被视为阿拉伯当代艺术及埃及后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工作及生活于开罗。自学成才的他获奖无数,近年更活跃于艺术界,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国际艺术活动,如塞萨洛尼基双年展( 2 0 1 1 ) 、卢本巴希双年展(2010)等,受到当地及国际的认可,令其知名度大大上升,成为一位相当重要的埃及艺术家。

machine Revolution 机械大爆炸

2年前,比利时的Z33画廊曾举办了一个设计展览“Design by Performance”,展览的构想来自行动艺术(或称为偶发艺术),探讨在跨界频繁的现代,艺术和实验性质的设计品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如何定义是艺术?还是工业设计品?2年后,这间画廊又带来一个新的“THE machine”展览,带来一系列新型机器,引发人们对环保、社会生产方式的关注。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展总监,Jan Boelen为哦我们呢探讨了“机器”与“设计”、“未来生活”间的联系。

DAVID WEISS 不朽艺术组合 Fischli/Weiss的终结篇

瑞士艺术家David Weiss去世,终年66岁,世界失去了当代极伟大的艺术家。Weiss的去世,标志着当代艺术界一段跨越33年的不朽合作伙伴关系的结束。从1979年起,Weiss与同为瑞士艺术家的Peter Fischli结成艺术组合Fischli/Weiss,两人共同创造了过去30年来最丰富多彩、令人难忘的深刻作品。美国批评理论家Fredric Jameson提出过一个有名的论断,他指出后现代时期的标志在于“情感衰退”,诚实与真实减损,被反语大规模取代。然而Fischli/Weiss却表明,反语与诚实不能没有对方而存在;事实上,再没有比反语更诚实的了。

家庭场景里的hardcore

她让小说里的人们正常地看电视,看报纸,做糕点,聊家常,然后忽然之间,在一个小小的节骨眼上,黑暗与狰狞就翻了出来。

回到莎士比亚时代

全男班演出莎士比亚戏剧,你或许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笑话、一场闹剧,但英国普罗派拉莎士比亚剧团告诉我们,莎士比亚时代的莎翁戏剧原本就是这样。而现在,我们只是跟着这个剧团,一起回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莎翁戏剧。

蒂博戴的“德彪西”

端坐在钢琴前的让-伊夫斯•蒂博戴(Jean-Yves Thibaudet),以独特的音色、精致的风格与无穷的技巧征服全球的听众,被视为当代法国钢琴学派的最佳代言人。而一旦当十指离开琴键,兴趣多元的他,立即让自己喜爱尝试的天性得以充分施展,录爵士、演歌剧、拍电影,一样不落,甚至还当起了平面模特儿。

北外滩111:威海路696后记

这是威海路 696 号的后记,一个自然发展成形的艺术家聚集地忽然有天原因不明被收回,难得在城市最中心的艺术乐园令人遗憾地消失。艺术家们后来去了哪里?这也是威海路 696 号之新传,因为在这个被称为北外滩 111 的地方,部分威海路 696 艺术家搬入工作室,明亮的空间与新格局营造出一片新艺术乐土,威海路 696 号的标签逐渐淡去。热闹不嘈杂,快乐且自由,这里虽不是城市最中心,却倚靠外滩,在居民区中闹中取静,天高,阳光明媚。

王序 何见平 设计的台前,思考的幕后

在深圳华 • 艺术沙龙的“ D-Talk 论坛”上遇到王序的时候,他和几年前并无太大变化,还是喜欢抽烟,说话语气明快爽朗。他策划的“ D-Day 设计日志”展上,邀请了何见平作为论坛嘉宾。 D-Day ,即 Design-Day ,是设计师、设计工作室每一天的设计日志,实验性展出“设计背后的故事”,窥探不为人知的工作过程的同时,无形中也具有了教学意义。王序在策展之时退到幕后,看着按计划进行却又不受控制发生的一切;而何见平最终为旁观者,也借由这个展览进行思考,并由此探讨展览的未来及平面设计的可能走向。

创作者的思辨空间

从 5 月中开始,“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正式拉开序幕,策展人以“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为题,并称这是一个从实践者和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的,希望重提个体秩序的展览。展览会一直持续到 8 月 31 日,其间穿插李明维、丁乙、隋建国、宋冬、张培力等艺术家的讲座。这个研究型展览带来的思考,大概无法令普罗大众完全明了,却为创作者提出了思辨空间。

Daniel Wahlberg &richarD Sjoblom游走于两种文化间

这是两位来自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年轻设计师,目前经营瑞典最具潜力的时尚品牌之一 — “Army of Me”,为男士提供全套成衣时装系列。初创之期,由各国时尚买手发现了他们并与其展开合作。之后有趣的是,Wahlberg和Sjöblom将品牌创立地定在了上海。如今,他们仍在上海与斯德哥尔摩之间穿梭,犹如不断游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而这正为他们的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灵感。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