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周末 > 城市 > 对话何见平,发现威双中国馆的“元境”奥义

对话何见平,发现威双中国馆的“元境”奥义

摘要: 2022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开幕倒计时1个月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延期一年,终于将在4月23日拉开帷幕。这场全球艺术界的“狂欢”虽姗姗来迟,但却仍然万众期待。不仅因为参展艺术家数量是2005年以来最多的一次,而且其中超过90%都为女性,创造了史上之最。而中国国家馆展览主题“元境(Meta-Scape)”,与此次威双的主题“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遥相呼应,以一种中国文化艺术的方式回应了这个时代并展现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在展览开幕倒计时一个月之际,由中国馆主理团队视觉设计、国际知名设计师何见平操刀设计的“元境(Meta-Scape)”视觉形象释出,《周末画报》特别对话何见平,从海报到logo设计,他将一个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元境”落在二维空间,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元境(Meta-Scape)”动态海报

 01

 跨越虚拟与现实的藩篱 

 创造“元境” 

由于疫情影响,延期至今年的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将于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在花园展区和军械库展区向公众开放。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有来自58个国家的213位艺术家参展,以及81个国家参展。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官网:

www.labiennale.org/it/arte/2022

其中,位于威尼斯军械库展区的中国国家馆展览主题为“元境(Meta-Scape)”,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中国馆包括了室内展区及室外展区两个部分,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展览在视觉呈现上能够极大程度地形成对比及呼应。可以说中国馆是每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的“重要地带”。4位(组)艺术家受邀参展,分别为刘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


中国馆展览平面与室内效果图 ©BUZZ庄子玉工作室

相比前几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Re-睿”、“不息”,今年主题“元境(Meta-Scape)”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何见平谈到,策展人的理念影响了他的设计思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直都是艺术家痴迷的主题吧?艺术家的想象力有时更容易将现实遗忘,从而进入虚拟未知的空间。18世纪的宗教画中就有着对未来的疑惑,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就是未来的视觉真实体现,而像Max Bill那种有机体型的抽象绘画,有时也会将观者带入虚拟的想象空间。”

何见平将策展人张子康与助理策展人孙冬冬所定义的“元境(Meta-Scape)”理解为虚拟和真实的融合语境,如同平行世界中互不干扰的两个空间产生的一次意外交集,充满了对比性和不可能性,但又不那么违和。“‘Meta’本是虚拟的,存在我们认知和视觉外的空间,而‘Scape’却随时都在,就在城市街道里,在海边,在高山,在人的视野中,在艺术史里,在Landscape中。”


钱学森对“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翻译(图/人民网)

张子康曾在采访中提到“元境”的由来,源于钱学森在一次科技展览上的一件手稿中他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翻译为“灵境”。在后来的信件中,钱学森还指出,“灵境”技术及多媒体能大大拓展人脑的知觉,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在何见平的解读中,镜子就是分割虚拟与现实的存在。中国志怪古籍中跨越镜子就是另一个世界,西方的魔镜故事同样用镜子隔离真实与虚幻,于是镜像被他充分运用到了这次的主视觉设计中。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元境(Meta-Scape)”静态海报

“主视觉的图形是Landscape镜像后,延伸镜像的手法,有着一组镜像的中国风景,被叠印在整齐精致的硅胶时装模具的脸部图形上。这其实就像是自然孕育和工业生产的重叠错位。”何见平说。

而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红色与黄色两种绚丽的荧光色彩,何见平将其视为一种对自然色彩的干扰,几乎能令人忘却真实的生活空间:“在自然中不真实存在的色彩,却有着比自然色彩更吸引视觉的力量,这有点悖论,但又真实存在着。如果延伸开去,艺术何尝不是这样,真实生活的经验,有时可能比不上对虚拟空间的想象。在真实和恍惚中的片刻迟疑,也许就是‘元境’。”



 02

 构建“我境”与“他境”的对话 

 不停“超越” 


中国国家馆“元境(Meta-Scape)”logo设计

助理策展人孙冬冬曾介绍,在中国馆中,三位艺术家与一个联合集体项目共同构筑了“元境”的空间叙事空间。而这种“造境”,营造和呈现的一种万籁共生的宇宙意识,以此来讨论人类为未来世界的共存所设定的文明路标。

在logo设计中,何见平将“元境(Meta-Scape)“的文字寓意聚焦在“Unknow Space”和“异境”,浓缩了艺术展览的内涵。“如莫比乌斯环,对空间有着矛盾的视觉效果,将文字分组,中英文字分居环的均等两边,犹如‘我境’和‘他境’两个Space,犹如两个空间的对话,又如阴阳的联结。”


logo视觉运用设计

这也让人不禁想起不久前受现代传播创始人暨董事会主席、CEO邵忠之邀,同样由何见平设计的Meta Media(超媒体)全新logo视觉形象。巧合的都属于“Meta”系列,但却各有各自的寓意。


“Meta Media”全新logo视觉形象

何见平说:“我还是忠于自己对‘Meta’这个概念的理解——即真实和未知两个空间的图形转换。”我们可以看到,在“Meta Media”logo设计中,两个单词被组成了一个圈形,看似有一个顺时针方向公转中,却包含了两个不平行空间的自转。“虽然肉眼很难分辨,但从逻辑思考中来看,文字转出来后,应该是字母的逆向或者镜像,而事实上,顺向出现的文字却被视觉欺骗,这是两个不同次元的转动。”

中文“超媒体”则用横直线表现了一种全速前进的速度与方向感,并与英文的曲线形成对比。各个元素之间彼此协调,追随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先天惯例:在纷繁的外部世界中寻找一种平衡稳定的前进方向。而这也正是“Meta Media超媒体”想要传达的信息:现代传播集团是让元宇宙照进现实的先锋者。


“Meta Media”图标

不管是跃入一个崭新的异次元,还是打破现实的界限寻求对话与连接。一以贯之的,则是这个来自于希腊语的“Meta”所包含的“超越”意义。

从事平面设计二十多年,享誉国际的何见平拥有的头衔和奖项可以说不计其数。但他步履不停,跨越设计、艺术、出版、教育与策展的创意实践,乐此不疲地尝试新的形式、新的技法和新的领域。“超越”一词不仅体现在他无数作品中,也横贯他的创作生涯。


2021年,由设计互联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呈现的何见平中国首次大型回顾展“daydream 何见平个展”(图/ hesign.com)

何见平提到自己曾在唐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法专著《书谱》中看到一个“人书俱老”的概念,讲的是书法家专注于书法,将其视为一生的事情,最后书法与生活融为一体,人渐老去,书法境界也渐入化境。他认为,设计有着和书法修炼相似的一面,你得业精于勤,日行一课,不过他也深知设计与书法艺术的不同又在于——设计和人的创意能力有关,常常受制于技术革新的速度。

但何见平从来都坚定地认为:“新的形式、新的技法甚至新的领域,才能激发新的创意、新的动力和新的探索,才有助于设计师延长设计生命。人对于自己习惯的表现手法,总有依赖性,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安逸这个陷阱中去。”这种安逸显然无法诞生创造力。

《何云昌》出版物设计

中德建交五十周年logo设计

 “天堂电影院”厉槟源个展海报设计

“缺题——梁铨个展”海报设计


多年来见证了媒介形态的兴衰变化,如今又看到“元宇宙”浪潮席卷全球,许多人将这个潮流名词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在这场浪潮中,更多新技术的结合必不可少,挑战与机遇尚且无法看得明朗,不过何见平却依旧坦然:“如果从‘3D’作为未来去思考,那么平面设计师的境遇,必然是挑战大于机遇。但如果设计的核心是‘创意’的话,对设计师而言,未必不是机遇。人的生存也一样,所谓‘适者生存’,其中的‘适者’应该就是那些有创造力的人。”




编辑、撰文— Luzy

图— 受访者提供及网络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