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建筑应服务于人而非地标

建筑应服务于人而非地标

摘要: FOCUS ON PEOPLE

孟加拉国建筑师玛丽娜·塔贝苏姆(Marina Tabassum)的作品扎根于特定地点、特定人群与特定文化肌理,解决真实问题,唤起情感共鸣,并具备应对未来的智慧弹性。




今年盛夏,位于英国伦敦肯辛顿花园的蛇形艺廊展亭(Serpentine Pavilion)又迎来了一个新面孔。

展亭四座木质胶囊形构筑物形成主要空间,半透明外墙透入柔和光线,呼应树荫滤光的园景氛围。其中一座胶囊形构筑物具有可动性,可转化场域使用方式,拓展空间可能性。展亭的南北向延伸轴线与蛇形艺廊南馆精确对位,中央环抱一棵半成熟的银杏树,其源自侏罗纪时期的活化石树种,既象征着时间的韧性,也隐喻建筑师对气候变迁的思考。随着展期从夏入秋,银杏叶片将由翠绿渐变为灿金,为建筑增添第四维度的时间层次。展亭结束使命后,这棵见证过无数对话的树木将被移植回公园,完成一场自然与人文的交错循环。

这正是由孟加拉国建筑师玛丽娜· 塔巴苏姆(Marina Tabassum)与其事务所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MTA)花了25年创作的“《时光胶囊》(《A Capsule in Time》)”,它以南亚婚宴中常见的临时帐篷“Shamiana”为灵感,利用木材构筑,透过可移动重组的构件、光线氛围的形塑等,将家乡具动态性、暂时性的建筑特质融于展亭,并发展出贴合肯辛顿花园的新貌。

没有炫目的金属,没有张扬的形态,塔巴苏姆用来自故土的陶土砖、竹材与藤蔓,编织出一个轻盈呼吸的生命体。雨水顺着精心设计的坡顶流淌滋养植被,阳光穿过砖砌花格墙洒下变幻光影,风自由穿梭其中。

这并非一座试图征服天际的地标,而是一个邀请人们驻足、沉思、感受自然节律的谦卑容器,完美诠释着塔贝苏姆一以贯之的核心信条:“建筑应服务于人、回应大地,而非沦为资本或权力的冰冷图腾”。

塔巴苏姆1970年出生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父母都是医生。1995年,她毕业于孟加拉国工程技术大学建筑系,于2015年创建了总部位于达卡的建筑事务所MTA,并担任首席建筑师。在此期间,塔巴苏姆看到了名人建筑师以利润为导向的建筑潮流兴起,她决定完全拒绝这种潮流,而选择采用一种更根深蒂固的方法——既关注人类状况,又关注环境责任。虽然有广泛的工作组合,但塔巴苏姆精心选择建筑项目,有意识地控制规模,每年开展的项目数量有限,且个性鲜明。这让她获得了印度年度建筑师奖 (2001年)、孟加拉国杰出女性成就奖 (2004年)、阿卡汉建筑奖(2016年)以及表彰创新伊斯兰传统工艺的贾米尔奖 (2018年)等奖项。她还是孟加拉国建筑、景观和住区研究所的学术主任,该研究所是一个为那些参与想象和塑造该地区环境未来的人们提供的知识平台。

玛丽娜·塔巴苏姆  出生:1970年出生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  身份:MTA创始人  代表作:A Capsule in Time、Bait UrRouf清真寺、孟加拉国独立纪念碑和解放战争博物馆等

玛丽娜·塔巴苏姆被冠以“寻根建筑师”的美誉。“寻根”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希望在我的设计中,让建筑找到根源。为此,建筑需要找到它所属的历史、文化、气候等。这不仅体现在视觉审美上,还包括将场所的所有相关元素都融入在建筑语言当中。”她补充说:“建筑通过从这些故事中寻找到的成分来增加叙事元素。因此,在我们问砖块它想成为什么之前,谈话必须从这个问题开始:‘你是谁,砖块?你的故事是什么?’”

在塔巴苏姆的方法中,创造与环境相协调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

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2012年达卡Bait Ur Rouf清真寺。这座将塔巴苏姆带到更多全球观众面前的建筑令人着迷:虽然它显然是一个神圣的空间,但它没有任何伊斯兰建筑的熟悉主题。

这是一座由砖块和光构成的宏伟坚固的建筑。它看起来既现代又永恒,有点像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卡恩的作品。Bait Ur Rouf清真强调空间和光线。这里没有任何雕塑和文字指引,光成了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元素,它指引着信徒们面壁祷告的方向。整栋建筑没有设计窗户,阳光透过天花板和墙壁的空隙,形成斑驳的光影,伴随一天的光影变化,浑然天成又变幻莫测,使祷告者感到神圣而静谧。最为关键的是,它不仅可以作为礼拜场所,还可以作为达卡周边密集社区的避难所。

“建筑可以重新树立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的自豪感。建筑可以使人们在社区中获得更好的生活和生活条件。我坚信这一切都可以在不牺牲空间和场所营造的内在目标的情况下实现。每个站点都有一个故事。”塔巴苏姆说。

除Bait Ur Rouf清真寺之外,塔巴苏姆的代表作品还有孟加拉独立纪念碑和解放战争博物馆、Panigram精品生态度假村等。其中,在1995年完成的独立纪念碑和解放战争博物馆设计中,光影运用同样精彩。该建筑的博物馆部分几乎埋入地下,从博物馆入口走进去,可以发现天顶开了一个洞,在洞口的光照下,整个水柱都亮了起来,形成“光瀑”,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启示氛围。

“她所有的工作都以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为基础,而塔巴苏姆真正引领了关于建筑、人类和地球互动方式的对话。”业内如是评价塔巴苏姆。

塔贝苏姆拒绝被归为“明星建筑师”,坚持工作室的小规模与独立性,只为那些与自身理念深刻共鸣的项目倾注热情。她的目光投向更宏大的议题:如何让建筑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积极力量?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守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韧性?如何让最贫困的社区也能享有尊严的空间?

在塔贝苏姆的建筑词典里,没有“自我”的霸权,只有对土地虔诚的阅读、对材料本真的尊重、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切体察,以及对文化记忆温柔而创新的转译。伦敦蛇形画廊的陶土砖与竹影,达卡清真寺内流淌的光线,以及“库迪巴里”为无家可归者撑起的小小天空,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真正的建筑革命,或许不在于冲破云霄的高度,而在于俯身大地时,那份谦逊而坚韧的建造智慧。

当全球建筑界日益反思其环境与社会责任,玛丽娜·塔贝苏姆的道路,正是一条指向未来的、充满启示性的路径。




编辑——万慧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