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以确认“现在”的内涵。人们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事实,即使是相同的事实,人们也会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解读。
3月13日,全球银行股遭遇“黑色星期一”,美股银行股集体下跌,多只个股触发熔断。这一幕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风景线”。但历史从来是持续的,不可能发生“熔断”。
著名经济学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在其新书《历史不会熔断》中表述,可以这样看过去的100年:还是这个地球,还是这个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和危机的叠加——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气候危机、疫情和公共卫生危机、文化危机。持续的各类危机,引发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和“巨变”。
其中,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历史后果是冷战。冷战结束、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历史终结” (end of history),历史舞台的各种力量继续博弈。21世纪之后,一方面,世界因为IT革命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革命蔓延到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领域;另一方面,全球化从辉煌到衰败,市场经济失灵,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分裂主义不断抬头,区域性军事冲突持续性发生,生态环境恶化。历史正在印证复杂科学,显现出日益强烈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的特征。历史事件不是单独的小概率事件,而是小概率事件的集合,即人们常说的“黑天鹅事件”的集合,以及尤其是底层力量的积聚和爆发,正在改变着历史走向。
《历史不会熔断》 历史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矩阵。回顾过去的100年,有的历史维度彻底中断和消失,有的从非主流演变成主流,有的在演变过程中异化,有的从更深层上改变了人类的走向。 本书从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维度,探讨人类未来如何通过创新和合作,以实现和谐美好的可持续发展。 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从经济、科技、贸易的角度梳理了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对世界格局和秩序的深刻影响,如巴黎公社、1929年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英国脱欧等;第二章聚焦中国历史,收录了作者与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所交流讨论的关于中国历史的38个问题,以及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对拉美五国、西亚六国考察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思考;第三章从人文和伦理的视角探讨了技术和文明的关系,包括火药发明如何改变世界历史,并收录了1984年钱学森先生和作者讨论科技和国民经济关系的来往信件;第四章探讨了中国货币的演变历史,特别是从北宋交子出现到当代数字货币的发展全历程;第五章集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思想史的思考,以及对中国经济研究方法和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第六章展现了21世纪20年代前沿科技发展,主要是人工智能、量子革命、区块链、元宇宙等领域的技术进展,以及科技革命如何加速数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七章面向未来,阐述了数字经济、未来城市、海洋空间、宇宙空间的开发和全球未来趋势的互动关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影响。
对历史趋势的预测愈发困难。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以确认“现在”的内涵。不仅未来决定现在,而且“现在就是历史”。“现在”与“未来”和“过去”的纠缠更明显,国际形势几乎变幻莫测,人们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事实,即使是相同的事实,人们也会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解读。
朱嘉明认为,在过去100年的历史矩阵中,伦理、思想、科技、经济、生态、政治是相互作用、影响和改变历史的关键性变量。
从经济来看,过去100年,经济领域的根本性演变是自由资本主义历史、完全市场竞争历史的完结。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自由竞争和私有制市场支持社会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和效率,和所谓的“帕累托均衡”,都已经与数字经济渐行渐远。当代的现实经济是以市场和政府互动为基础的,国家作用呈现强化的趋势,根本原因是金融货币制度的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金本位制度的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国家通过央行控制货币制度;1971年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关闭美元与黄金窗口,意味着完全基于国家信用的货币体制的形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国家信用货币制度的危机;这些年所讨论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就是论证货币财政化制度的合法性。
再以生态为例,过去100年,地球的生态问题从不是问题到成为问题,再到现在成为人类共同的重大问题。因为持续碳排放的积累,全球气温升高,极端气候常态化,冰川融化,岛屿消失。其深层的原因确实是市场原教旨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的惯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正陷入四个不可逆的困境:人口增长基数不可逆、生态资源破坏和消耗不可逆、经济增长需求不可逆、气候恶化不可逆。因为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持续性危机,已经成为颠覆世界的一种新模式,所以,人类面临“刚性选择”,“要么允许气候异常改变世界的一切,要么改变绝大部分经济以避免那种命运”。
朱嘉明认为,历史之所以可以继续,不会熔断,因为历史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构造,一个时空和事件相融合的体系,接近数学的矩阵定义:一种复数或实数的排列和集合。
朱嘉明 经济学家,现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 MBA。曾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担任工业发展官员,曾任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大学。代表著作有《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现实与选择》《论非均衡增长》《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两千年》《书话集》《未来决定现在》和《元宇宙与数字经济》。
事实原本是历史的核心,然而,朱嘉明认为,传统的历史观念和逻辑都将被现代科技彻底颠覆。华纳兄弟推出的四部《黑客帝国》的思想价值在于,未来的世界很可能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并存。人类,包括数字人和虚拟人,可以在这样的两个世界中转换角色。
如果未来是这样,这意味着历史不但有古典真实模式,而且有虚拟现实模式;历史中的主体,不但有传统的人类,而且有智能机器人;未来历史的创造者,不但不局限于传统的碳基人,而且主导权要让渡给硅基人。也就是说,历史的对象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还包括迅速成长的“后人类社会”(posthuman society)。
人们曾经坚定不移地相信:事实乃是现代史学的核心之一。现在,因为科技革命,以信息和数字形式存在的事实,以量子纠缠方式存在的事实,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事实模式。如果说,按照约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的观点,万物源于比特(It from bit),比特就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事实和存在,所以历史就是比特的排列和集合。
现在,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人工智能的生成式预训练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目前的经济构造和生活模式,甚至人类本身。其意义可以与实现摆脱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或者摆脱太阳引力的第三宇宙速度技术媲美。在不断推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前沿背后,很可能存在类似芯片技术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或者互联网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这样的规律将强烈影响历史矩阵中的维度组合。
而人类又将如何预测或者适应未来?德国历史学家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1808—1884)在他的《历史知识理论》(Historik)中的一段话或许道出了真谛,“我们的心智力、精神力量能在理念层面上,把未来和过去与自己的现实结合起来,使自己类同于永恒。”
编辑—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