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菲律宾:旧包袱与新希望

菲律宾:旧包袱与新希望

摘要: PHILIPPINES:HERE LIES HOPE

尽管仍难摆脱旧有政经包袱,菲律宾经济增长与转型却不乏新生机。

 


 

 

 

2022年5月9日,菲律宾第10任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的独子小马科斯(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Jr.)成功赢得菲律宾总统大选,并于6月30日携全家集体亮相其就职典礼。这个大起大落的政治家族重回权力巅峰的高光时刻,自然在全球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国际社会更免不了又是一番热议。

算来小马科斯总统执政至今已一年有余,而他上任以来表现出全力推动菲律宾社会经济转型的决心,并提出了“8点社会经济议程”,覆盖食品安全、改善交通、可负担清洁能源、卫生保健、教育、社会服务、健全财政管理、政府部门效率等8个方面。

作为该议程实施起点,2023年菲律宾国家预算方案总金额达5.268万亿菲律宾比索(960多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开发获得最多拨款(9765亿比索),接下来才是教育(7786亿比索)、卫生保健(3424亿比索)等其他预算领域。

在近期菲律宾大型基建项目当中,备受关注的有投资43亿美元的菲律宾南通勤铁路项目。该铁路建成后将连接首都马尼拉与其南面50公里处的内湖省卡兰巴市(Calamba),为通勤者提供安全、可负担且可靠的交通选择。

此外,马尼拉地铁项目(MMSP)的工程进展也是万众期盼。该地铁总长度达33公里,连接首都区的巴伦苏埃拉市(Valenzuela)和帕拉尼亚克市(Parañaque),另有一条线路连通帕赛市(Pasay)的尼诺·阿基诺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未来全面投入营运后,每日将能运送51.9万名乘客,并将自奎松市到尼诺·阿基诺国际机场的时间从原先的1个半小时缩短至35分钟。

菲律宾将加大投资改善交通系统,图为小马科斯总统出席马尼拉首都区地铁相关项目活动

按照小马科斯当局的规划,未来数年内菲律宾的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将高达9万亿比索(约1630亿美元),其中123个将为改善地区连通的铁路、公路及机场升级等交通项目,若加上灌溉及洪水管理等水资源项目,以及数字化连接、健康、电力&能源、农业等其他项目,总数则将达194个,而其中45个项目将为公私合营性质,由私有机构提供资金。

与其前任杜特尔特总统更重视向国外融资但严待国内商界大佬有所不同的是,小马科斯上任后特地设立了商业顾问委员会,定期与各位商业大亨会晤,试图为其基础设施宏伟蓝图的展开,在国内外寻找私有部门投资“金主”。

通过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小马科斯总统的雄心是在2028年其6年任期结束之前,实现8%的经济增幅。

2023年1月底,菲律宾政府还向公众发布了《2023—2028年菲律宾发展计划》,提出要打造一个更繁荣、更包容、更韧性的社会。该计划的核心是通过让经济重新走上高增长轨道并实施经济转型,为创造就业重赋活力并加速消除贫困,让菲律宾在2025年迈进中上收入国家行列。

除了社会发展和保障、提升灾后复原力之外,数字化转型也是该计划的一大聚焦点,菲律宾GoDigital运动也已宣告启动。截至2021年,菲律宾的互联网渗透率为52.7%,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为62.3%,而越南的对应数据则为74.2%和87.8%,泰国为85.3%和111.9%,马来西亚为96.8%和125.1%,印度尼西亚则为62.1%和114.8%。看来,菲律宾还真得为GoDigital加把劲了。

菲律宾经济转型的另一着力点则是服务化(Servicification)。菲律宾的服务业虽发达但提供的多是低生产力饭碗,而其制造业很难取得长足发展。随着科技的进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日渐模糊,制造业也需要与服务相关的劳动投入。未来,菲律宾的服务化战略将围绕经济产业集群打造相应的生态系统,以吸引投资并创造对高生产力饭碗的需求。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业及物流业也需要服务化,以便向全球价值链的更高端攀升。

数字化和服务化之外,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连接性(各岛之间及城乡之间的交通及数字连接),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私有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是菲律宾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关于创造就业,“2023—2028计划”不仅关注饭碗数量,还在“更多”之余,强调要创造更高质量、更绿色的饭碗。

截至2022年,菲律宾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7670兆瓦,落后于越南(45326兆瓦)、泰国(12197兆瓦)、印度尼西亚(12481兆瓦)与马来西亚(9044兆瓦)等国。

关于碳排放,菲律宾2021年确定的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是75%(2020—2030年),但提出当中仅有2.71%是无条件减排,而其余72.29%要以发达国家提供资源为前提条件。

 

人口大国的粮食与饭碗

小马科斯为菲律宾第17任总统,而自其父下台的1986年至他上台的2022年,36年间菲律宾已先后经历了科拉松·阿基诺(又称阿基诺夫人)、拉莫斯、埃斯特拉达(2001年因涉嫌贪污而被迫下台)、阿罗约(菲律宾第二位女总统)、阿基诺三世(阿基诺夫人独子)、杜特尔特等6位总统的执政。

不得不说,腐败问题至今仍是菲律宾政坛的顽疾。透明国际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始创于1995年,而2022年菲律宾在该排行榜的180个上榜国家中仍排至第116位,得分低至33分(满分为100分),其史上最高分也仅为38分(2014年)。

而2022年东盟其他好几个国家——新加坡(83分)、马来西亚(47分)、越南(42分)、泰国(36分)、印度尼西亚(34分)等国的得分均高过菲律宾(文莱2020年的得分为60分)。

若从202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排行榜来看,菲律宾在全球166个上榜国家中排第98位,也远落后于泰国(第43位)、越南(第55位)、新加坡(第64位)、印度尼西亚(第75位)、马来西亚(第78位)等国。

就人口总数而言,菲律宾倒是在全球高居第13位,占比约达1.46%。在其约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1.17亿人,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2.77亿人),但高过越南(9882万人)、泰国(7179万人)和马来西亚(3428万人)等国。

其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4.1岁,全国约7300多万人为年满18岁的成年人。估计直至2050年,菲律宾仍将是个人口保持增长的年轻国度。只是,每年新增约200万人口,自然也为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菲律宾西滨南海,东临太平洋,乃由7000多个大小岛屿构成的群岛国家,其国土上不存在任何大河造就的三角洲或平原,而多是山地或沿海低地。这一地形短板意味着它不可能成为真正丰饶的稻米之乡,毕竟在山地上开垦梯田种水稻存在许多局限。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产粮国均位于东南亚大陆版块,比如说越南坐拥“大饭碗”湄公河三角洲,而泰国的湄南河平原及呵叻高原也是大粮仓,而菲律宾这种岛国则往往是粮食进口国。

人口庞大的菲律宾极为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图为今年5月奎松省举行的丰收节庆典活动

在菲律宾,粮食安全始终是个难题。世界粮食计划署(WFP)2022年10月—2023年3月的最新监测调查数据显示,菲律宾每10户家庭中就有1户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其中农户和打零工为生的家庭尤易陷入口粮危机。农户中粮食不安全的家庭占比达16%,是非农户对应比例(9%)的将近两倍。打零工为生的家庭中则约有20%粮食不安全,是有正式职业或稳定收入的家庭对应比例(5%)的4倍。

说起菲律宾的农业,不少中国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其出产的丰富水果。中国超市货架上的香蕉就有许多原产地是菲律宾,菠萝、木瓜、牛油果、椰青和椰子等也有不少来自菲律宾。据悉,未来还会有更多榴莲自菲律宾出口至中国市场。

菲律宾国土划分为三大岛群——北部吕宋岛、中部维萨亚斯群岛及南部棉兰老岛。其中棉兰老岛的达沃大区(Davao)是其香蕉和榴莲的头号产地,但该大区的粮食不安全人口比例也恰恰高居全国之首,达22.2%。而粮食不安全人口比例最低(5.5%)的两个大区伊罗戈斯(Ilocos)和卡加延河谷(Cagayan Valley),则均位于北部吕宋岛。2022年这两大区的水稻收割面积均有60多万公顷,仅次于中央吕宋大区(70万公顷),而全国水稻收割总面积则达480万公顷,大米总产量达1976万吨。

总体来看,吕宋岛、西维萨亚斯大区及中维萨亚斯部分地区粮食相对较为安全,而东维萨亚斯大区和棉兰老岛粮食不安全问题则较为严重(棉兰老岛西南部的哥打巴托市、南哥打巴托省和萨兰加尼省是例外,这三地粮食较为安全)。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菲律宾的农民竟然是粮食净购买者,不过若细察一下其农产品具体产量,你就会发现这也不奇怪。以水果香蕉和菠萝为例,菲律宾每年香蕉产量高达900多万吨,菠萝产量也接近300万吨,在全球均名列前茅。而其大米年产量接近2000万吨,却仍满足不了其庞大人口的需求。近两年其大米进口总量分别达296万吨和379万吨(前五大供应国依次为越南、缅甸、泰国、中国及印度)。此外,每年进口的小麦则达600多万吨。

2022年全球饥饿指数排行榜显示,菲律宾在121个上榜国家中排第69位,得分为14.8分(分数越低排名越靠前,10~19.9分为中度饥饿水平),而越南(11.9分)、泰国(12分)、马来西亚(12.5分)、印度尼西亚(17.9分)则依次排第55位、第56位、第58位和第77位。

若从贫困发生率来看,菲律宾目前尚有16.7%的人口(约1950多万人)生活于3.65美元/日的贫困线之下。而其目标是到2028年将贫困率降至个位数水平。

与菲律宾庞大又多为年轻人的人口相关的另一个挑战则是创造就业。

2023年5月,菲律宾的劳动参与率(LFPR,指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在内的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为65.3%,其中年轻人的劳动参与率为33.8%。若从失业率来看,去年同期为6%,今年则下降至4.3%,为2005年4月至今的第二低纪录(2022年11月为4.2%)。不过,年轻人失业率尚达11%。5月其全国雇佣劳工总量达4826万人,其中服务业占了58.8%,而农业及工业则分别占24.3%和16.9%。

 

服务业引擎与新能源潜力

说起菲律宾服务业,就不得不提及其发达的业务流程外包产业(BPO,也称IT-BPM,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管理产业)了。1992年,当管理咨询巨头埃森哲进军菲律宾开设首家联络中心时,菲律宾政府就意识到本国在BPO业务方面存在巨大潜力。菲律宾人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且当地劳工成本低廉,单凭这两大竞争优势就足以吸引外企将呼叫中心等非核心业务外包至菲律宾,再加上菲律宾政府在随后的数年内还启动了特别经济区法案及税收优惠政策为该产业“加油”,更促使其BPO业务迅猛发展。

2000年代初,BPO业务在其GDP中占比还仅为0.075%,但2010年菲律宾在BPO收入和从业人数方面就已超越了印度,崛起为“世界BPO之都”;到2021年,菲律宾在全球BPO市场所占份额已达10%~15%,BPO产业对其GDP的贡献率高达7.5%,为当地经济带来的收入则达295亿美元,创造的直接就业岗位达144万个,间接就业岗位则有361万个。而且,这些岗位如今已不再全部集中于马尼拉首都区,其中30%已分布至各个省份。

刚起步时,菲律宾的BPO业务以呼叫中心为主,现在则已覆盖至客户服务、技术支持、数据录入、软件开发、金融财会、医疗保健及知识流程外包等领域。

菲律宾服务业另一大支柱则是旅游业。

疫情前的2019年,菲律宾旅游业创造的直接就业岗位达130万个,若加上间接就业岗位,饭碗总数则达570万个。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WTTC)的数据显示,菲律宾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926亿美元,对GDP的贡献率达22.5%。菲律宾旅游促进局(TPB)透露,2019年菲律宾旅游业商品及服务的总值接近478亿美元(在其GDP中占比高达12.7%),其中国内游客的消费总额达366亿美元,而826万名国际游客的消费总额则达110亿美元。

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际游客人数大幅缩水八成至130万人,旅游业收入因此足足损失了4000亿菲律宾比索(约70多亿美元)。

好在2021年和2022年菲律宾旅游业终于开始复苏。2021年得益于其国内旅游业率先回暖(但国际游客人数因封城锐减至16万人),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410亿美元(对GDP的贡献率则为10.4%);2022年国际游客人数回升至246万人,带来了1490亿菲律宾比索(约27.4亿美元)的收入。2023年估计外国游客人数将增至480万人并带来58亿美元的收入。

菲律宾旅游部(DOT)原本预计得等到2025年之后外国游客人数方能完全恢复至800万人以上的水平。不过,其新任“80后”旅游部长克里斯蒂娜·弗拉斯科(Christina Frasco)表示将加速旅游业复苏,2023年将力争加强菲律宾作为邮轮旅游目的胜地的吸引力,并计划在穆斯林聚居的棉兰老岛(Mindanao)开拓清真旅游业(Hahal Tourism),瞄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东地区游客群体。

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菲律宾GDP分别增长了5.7%和7.6%,2023年预计将增长6%,虽落后于越南(6.5%),但领先于印度尼西亚(4.8%)和泰国(3.3%)等其他6个东南亚国家。

菲律宾国家统计局(PSA)则表示,2023年第1季度菲律宾GDP增长了6.4%,主要驱动力来自批发零售业及机动车维修(7%)、金融保险活动(8.8%)及其他服务业(36.5%)。从三大产业来看,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分别增长了2.2%、3.9%和8.4%。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菲律宾服务出口的一部分,菲律宾海外务工人员(OFW)对其GDP的增长也功不可没。2022年菲律宾海外务工人员汇款总额高达325亿美元,在其GDP中占比接近8.05%。

2021年该群体多达180多万人,其中六成为女性,她们主要从事非技术工作,如保洁、家政或在酒店或餐馆帮工等。接纳最多菲律宾OFW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沙特阿拉伯(24.4%)、阿联酋(14.4%)、中国香港(6.7%)、科威特(5.9%)、新加坡(5.8%)和卡塔尔(4.8%)。

2022年,菲律宾GDP达4042.6亿美元,人均GDP则为3620美元,人均GNI(国民生产总值)则为3950美元(Atlas方法),尚属中低收入国家,离世界银行中上收入国家最新标准(4256~13205美元)尚有306美元的差距,但估计最快到2023年或迟至2025年就能脱离中低收入国家阵营了。

近期,全球尤为关注菲律宾经济一大动向——去年11月,菲律宾能源部(DOE)最新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案》,将外资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持股上限从原定的40%全面放开至100%,以加速实现到2030年35%电力、到2040年50%电力(相当于52吉瓦)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2023年1月小马科斯总统访问中国,之后很快就传出好消息——9家中国能源公司计划进军菲律宾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总额将达137.6亿美元,覆盖风电、核能、储能系统及离网供电系统等领域。

据悉,菲律宾的离岸风电潜能高达178吉瓦。这一点风电强国丹麦自然看在眼里。今年3月,哥本哈根基础设施合作伙伴计划(CIP)已通过其旗下的新市场基金(CINMF)与菲律宾签订了总装机容量达2000兆瓦,为期25年的服务合同,计划于北甘马仁省、南甘马仁省、北萨马省、班诗兰省和拉乌尼翁省等地开发风电项目。

如果可再生能源产业能为菲律宾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绿色饭碗,而非目前普遍存在的低生产力饭碗的话,自然是菲律宾年轻人未来之幸了。






撰文—布浩 

编辑—LIN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