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诺贝尔奖的问世和遗憾有关。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发明硅藻土炸药的初心很单纯,就是想要帮助工人们更有效率、更加安全地完成各项高风险工作,例如爆破岩石或开挖山洞等。但渐渐地,这项技术引起各国军方重视,被运用到战场上,造成死伤无数。
1888年4月的一个早晨,他醒来打开报纸,竟读到自己的讣闻“死亡之商过世”,文中将他描写为一个贪婪、不道德的人,以人类的生命作为代价来积累财富。
原来,当地媒体出了乌龙,误把他去世的哥哥当成是他,但他也因此有了一个特别的体验,在生前就得知他人对他的评价。为了不让自己留下遗憾,他立下遗嘱成立基金会,奖励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诺贝尔奖于1901年创立。
遗憾一定是坏事吗?不尽然。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就善用遗憾最小化框架理论做出他人生的重大决定。早在创立亚马逊之前,他一直在华尔街工作,拥有可观的收入。1994年,他发现互联网流量正在高速增长,就萌生了辞职创业的想法。他和他的老板在纽约中央公园逛了许久,并向老板告知他的想法。老板对他说,“你的打算听起来靠谱,但这更适合眼前没有一份好工作的人去做。”这让贝索斯苦思许久,也和他的妻子讨论,她说,“不论你做什么,我都百分之百地支持你。”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方法,称之为“遗憾最小化框架”,并表示这是影响他一生的理论。“我把自己想象成80岁的模样,回望一生,要把遗憾的事降到最少。”他说,“我知道在我80岁时,不会因为这次尝试而后悔,不会后悔参与互联网这个我认定了不起的事情中来。我知道,哪怕失败了,我也不会遗憾,而我可能会因为没有尝试而最终后悔不已。”
他说,“如果你能想象自己年满80岁,并思考‘老了的我会怎么想呢?’,你就可以因此摆脱每日琐事的困惑。只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你就可以做好生命中的重大决定。”
研究显示,与做错事相比,人们更后悔没有采取行动,对“不作为”感到后悔的人数与对“做错”感到后悔的人数比是2:1。
这个结果出自本期封面人物,全球著名商业思想家、《憾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所做的调查。
“遗憾是我们最容易被误解的情感。”他告诉《周末画报》,后悔是人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它涉及只有人类才拥有的叙事、讲故事和精神旅行的能力。事实上,每个人都有遗憾,它们是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那些脑损伤、反社会和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人才不会后悔。
他希望人们能把遗憾看作一种信号、一种敲门声、一种强大的变革情感,而每一个变革中的组织都能坐在一起针对遗憾进行对话。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他推出了全新作品《憾动力》,“我们应该把遗憾作为一种变革工具,改变我们的决策和整体生活。如果我们最终总是被消极情绪所吸引,我们将会很痛苦,并且没有机会改善我们的遗憾。”
事实上,“遗憾是一种向善力量”这一观点已在学术心理学中流传开来。艾米·萨默维尔(Amy Summerville)领导迈阿密大学“后悔实验室”长达11年之久,她指出,反向思考一种情况如何可能会变得更好,可以改善未来的结果。后悔类似于身体上的疼痛,“疼痛是我们身体发出的信号,表明身体出了问题。我认为后悔也以同样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平克认真学习了这些关于后悔情绪的科学研究,这项研究跨越了许多领域——社会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认知科学,等等。
同时,他也着手于自己的调查研究,包括一项针对美国人对后悔态度的民意调查,并通过“世界遗憾调查”网站,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反馈。他说,令他惊讶的是,仅仅通过几条推文和一份简报,他们很快就建立了一个数据库,收到到来自109个国家的23000多条遗憾。
调查表明,83%的人至少偶尔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感到遗憾。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有更多的职业遗憾,因为当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时,他们放弃的机会也更多。
平克将人们的遗憾主要分为4种不同类型。基石遗憾(Foundation regrets),即自身未能在财务、教育或健康等问题上尽责任;道德遗憾(Moral regrets)来源于自身做过的不当行为,对没有做出正确的事感到后悔;关系遗憾(Connection regrets)是遗憾中最大的一类,与家庭成员、朋友、爱人、同事等人际关系有关,表现为当二人关系渐行渐远时,出于害怕尴尬或丢脸而没有主动联系对方;勇气遗憾(Boldness regrets)往往与“机会”相关,后悔当机会出现时自己没有好好把握。
“这4种类型的遗憾揭示了人的价值所在,每一种最常见的遗憾类型实际上反向揭示出人类的深层次需求。人们渴望稳定的生活、追求激情的能力、发展牢固的关系,以及高尚的道德。”平克说。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尽全力减少遗憾,而是去优化遗憾。”这是平克在新书中的一句话,也是他最想向读者传递的信息: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遗憾。
范荣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