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通过音频播客表达自我,播客逐渐成为内容创作的新蓝海。
“做家务的时候,听播客简直就是精神按摩,”已经连续听了3年播客的小谭感慨,“播客完完全全成了我的生活搭子。”除了是播客的忠实听众外,小谭自己也开始了自己的播客频道。
每次录制前,她都会把门窗关闭,隔绝外部噪音,麦克风一摆,找好话题,先录制视频上传电脑,剪辑的时候把音频视频分离单独剪辑音频。小谭的播客听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倾诉是我录制播客的初衷。播客给了我喘息的出口,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用声音陪伴了听众。”
最近几年,随着播客日益流行,播客逐渐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内容新载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通过音频播客表达自我,分享知识、观点和生活,播客逐渐成为内容创作的新蓝海。据《中文播客新观察》数据显示,播客受众平均年龄为30.2岁,其中22—35岁人群为核心用户。
全球播客行业网站ListenNotes数据显示,中文播客的数量已达5.7万,用户规模超1亿人次。有数据显示,未来中文播客的消费规模还会保持年均16%的增长,增速位居全球之首。在视频行业发展至如日中天的阶段,播客似乎带来了音频行业新一轮的曙光。
由CPA中文播客社区发表的《CPA2024播客营销白皮书》显示,从起床洗漱开始,播客就走进了听众的一天,直到睡前播客依旧在陪伴着听众。收听播客的场景也从做家务、通勤,延伸至睡前洗澡的放空时段。另据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文播客数量迎来过一次井喷式增长,尤其是起到心灵抚慰的播客节目也迎来一波新增长。截至2023年9月,即便是新兴的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其上的播客节目总数量也已经超过7.5万档。
播客最早在北美市场兴起,这个词汇来源于英文“Podcast”,是一种互联网音频内容产品。随着蓝牙音响、无线耳机等硬件发展成熟,人们接收声音讯息更加方便,收听的场景也更加多元,促成了播客的快速发展。可以随意下载、随时收听,播客很快成为不少人通勤、健身、做家务时的声音伴侣。
2020年对于播客来说是关键的一年,疫情等因素使国内播客迎来了一波高速增长,甚至有人将2020年称为“播客元年”。无需质疑的是,疫情是催生播客的加速器。喜马拉雅副总裁殷启明认为,归根结底,精神消费的升级是播客得以生长的原动力。
“自2021年以来,有许多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也开始做播客了,播客正在成为市场化媒体的标配。”播客平台小宇宙首席执行官舒玉龙表示,“早期播客的制作水平比较粗糙,但依然有这么多拥趸。播客的核心还是内容,随着播客的流行,节目制作会越来越精良。”
随着创作工具的普及、自媒体平台兴起、知识分享和00后自我表达需求的增长,播客越来越趋向平民化发展。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素人播客出现在平台,为何在近几年越来越多普通人加入到播客创作和使用中?
首先,播客录制的门槛并不高。几个人通过录音软件或工具聊天,就可以制作节目,内容可以是嘉宾漫谈、主播独白,甚至是音频专题片等,播客内容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荔枝、小宇宙、喜马拉雅等在线音频平台的兴起,为用户提供了发布、推广和分享播客的渠道,促进了声音内容平民化趋势崛起。
其次,播客更符合时代需求。相比于传统的广播,播客的特点有所不同。广播的节目大部分都是直播流,不便于做内容的二次分发,也没有内容消费的属性;而播客具有这些潜力,它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要。而且播客的主流受众,绝大多数没有听广播的习惯,海内外的受众都以年轻人居多。
最后,播客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对于播客节目本身来讲,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还是广告。据JUSTPOD对播客受众的调查,83.5%的听众愿意接受节目头尾插播硬广,55.3%能够接受品牌对播客的冠名。由此可见,播客凭借其高质量的人群画像和用户黏性,通过节目定制、音频直播、私域转化,在打造内容阵地的同时延长传播周期,在广告营销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进而反哺音频播客的内容生态。播客这片流量新蓝海,也为内容创作者、平台、品牌方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为了对接品牌需求,播客市场在节目定制和精准投放层面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艾瑞咨询在报告中称,此前受外部环境影响商家投放移动互联网的广告预算压缩明显,但投放播客的优质品牌客户反而逆势增长,可口可乐、凯迪拉克、麦当劳等国际品牌出现在播客内容中,甚至涌现多达几十家播客栏目同步营销的大事件。
2023年以来,中国播客用户需求的细分化和个性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的播客节目涌现出来。在2023年的中文播客世界,最风靡的话题是富豪和商业公司如何在商海中浮沉的故事。在小宇宙APP上排名靠前的节目像《知行小酒馆》《无人知晓》《疯投圈》《温柔一刀》等,他们的主播大多从事的就是投资理财、商业金融相关的职业。可以明显看到,从前两年听众对人文、社会、文化类议题的侧重,到今年明显倾斜向了商业、投资、个人成长类的内容。
虽然中文播客正蓬勃生长,但仍有不少挑战。中文播客在内容方面仍存在形式单一、话题不够多元等问题。大部分的中文播客都以谈话节目为主,一个小时的播客转化成文字是近两万字,传递的信息量太大,需要调动的思考也太多。或许,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增加播客内容形态的丰富性,用做音频节目的方式做播客,值得更多创作者去尝试和探索。
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播客复兴再次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感知能力的延伸”一说,当视觉注意力红利消退,其他的感知体验便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教授邵燕君也说道,“声音是一种触觉,帮我们打开更感性的文学维度。”关于音频,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声音电波不会消失,永远有新的听众爱上它。
编辑—蔡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