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人造肉”销售遇冷

“人造肉”销售遇冷

摘要: ALT-MEAT FEVER HAS COOLED

当大多数人尚未在餐桌上品尝到人造肉的滋味时,它却已经“凉”了。




多家人造肉公司接连倒下。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替代培根公司Hooray Foods在Instagram上宣布停产;新西兰人造肉公司Sunfed因缺少资金而黯然倒闭;澳大利亚人造肉公司v2food关闭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加工厂,联合创始人兼CEO Nick Hazell去职;VBites Food Ltd在创始人Heather Mills自掏腰包回购后才免于破产;总部位于美国的人造肉明星企业SCiFi Foods近期亦表示难以为继。

该公司创始人Joshua March在自述信中写到:“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下,我们未能筹集到将SCiFi汉堡商业化所需的资金,公司因此耗尽了时间……我们的现状,反映的也是当下人造肉和其他肉类替代品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在他的描述中,SCiFi Foods仍需要数千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小规模商业发布,而全面商业化至少需要数亿美元。但是在如今惨淡的融资环境下“这几乎没有可能实现”。

人造肉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提取动物干细胞,在实验室利用多种营养物质精心培育而成的培养肉;另一种是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通过模仿肉类口感,用豌豆蛋白、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制成的素肉制品。

2020年前后是人造肉行业的高光时刻,那时猪肉、牛肉等价格高居不下,再加上环保和健康理念的营销宣传,人造肉成为风靡一时的“未来产业”,无数资金涌向了这一赛道。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至2022年间,人造肉产业共吸引近30亿美元投资,包括软银、卡塔尔投资局以及微软创始人盖茨等众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参与,相关企业的市场估值一路高歌猛进,在2019年5月达到“真香”巅峰。

行业龙头Beyond Meat纳斯达克挂牌首日,股价即暴涨163%,创下近20年来最佳IPO表现。随后3个月,更是一路上扬,股价翻了5倍,市值曾一度达到120亿美元。但如今,其股价已跌至发行以来的低点。当地时间9月27日收盘,Beyond Meat股价为7.465美元,市值4.86亿美元,较最高点缩水95%。

Third Bridge分析师John Oh表示:“考虑到整个行业目前的状况,Beyond Meat‘必须进入生存模式’。”亏损连连之下,Beyond Meat不得不通过裁员等手段削减运营支出,曾在2022年秋季裁员2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9%,以实现在2023年下半年现金流转正的目标。美国另一家植物肉明星企业Impossible Foods也因经营不善,在2022年宣布裁员20%,公司CEO宣布离职,上市时间无限推迟。

雪上加霜的是,人造肉行业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经历了一场舆论和政策打压。去年一季度,意大利率先立法禁止生产销售包括人造肉,认为实验室合成食物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不能保证,随后掀起一股全球范围内的抵制人造肉风波。这场风波今年也传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颁布了全面禁止人造肉行业的禁令,两周后阿拉巴马州也效仿出台了类似禁令。

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消费者们不再买账。消费者试吃过人造肉后,觉得口味还是不能跟真肉相比。开发人造肉汉堡的Impossible Foods CEO Peter McGuinness说,口感才是最大的问题。他认为,人们对食物的第一要求是口感,如果人造肉口感不佳,他们也不在意它能减少多少胆固醇与饱和脂肪。

美联社与芝加哥大学合作的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较早前做过的一项民调亦发现,每10个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人表示,在购买食品时,口感是极其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价格与营养价值,美国人并不会优先考虑食物对环境的影响或对动物福祉的影响。

Beyond Meat的创始人Ethan Brown也曾多次表示,他将持续追踪消费者在烤肉及餐厅吃肉品时的愉快经验,不管多艰难也要破解其中密码,打造出可以与之媲美的人造肉肉味道。而最终目标,就是做出与传统牛排一样令人垂涎消魂的素食牛排,能吸引到最挑剔的肉食主义者也来改吃人造肉。

不过Ethan Brown的这个“理想”,想要在物价升高的大环境下实现,并不容易。咨询机构尼尔森在2022年的研究数据就已显示,Beyond Meat的牛肉产品零售价比市场牛肉售价高出125%左右,甚至比有机肉类高出40%。更何况是在百物腾贵的当下,许多消费者都不愿再买较昂贵的人造肉,转而选购价格较便宜的真肉,致使人造肉销量一落千丈。就连曾经上架过人造肉的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等餐饮巨头,亦纷纷撤去此类菜单。

梳理下来,不难发现,消费端持续低迷,看不到盈利空间,是人造肉行业一夜之间哑火的主要原因。但归根到底,人造肉是由技术驱动发展的,需要颠覆性的创新和突破,市场营销和天花乱坠的故事只能维持短暂的热闹,却无法弥合与大家所构想的“未来肉”之间的差距鸿沟。而技术的更新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像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这样的头部公司尚且感到吃力,其他初创公司更是压力重重。

还是那个朴素的道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遇冷之下,哪家人造肉企业能攻克技术难关、深入消费市场需求,就能抢占先机,让人造肉市场迎来新一轮洗牌。

 


编辑—Amen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