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折翼的电动汽车新势力

折翼的电动汽车新势力

摘要: FAILING HARD

曾被寄予厚望的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Canoo为何走上陨落之路?





8年前,来自德国汽车行业和金融界的资深高管乌尔里希·克兰兹(Ulrich Kranz)与史蒂芬·克劳斯(Stefan Krause)共同创立了一家名为Evelozcity的汽车初创公司。公司成立后,克劳斯担任首席执行官,而克兰兹担任首席技术官。2018年4月,Evelozcity聘请了欧宝(Opel)前高管倪凯铭(原名Karl-Thomas Neumann),进一步扩充管理团队。他们怀揣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雄心壮志,开发了一种模块化的电动汽车平台,可广泛适用于不同车型,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两年后,这家公司改名为Canoo,在电动汽车领域翻开了新的一页。

Canoo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托伦斯,研发团队主要驻扎于密歇根州底特律地区,生产业务则位于得克萨斯州贾斯汀。公司以滑板底盘设计为基础,推出了多个系列车型,比如,2019年的首款电动车MPV、皮卡、轿车和货车LDV。他们的车型也曾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技术吸引了不少关注。然而,2025年1月,Canoo宣布破产,并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交了自愿请愿书,全面停止运营。

从创立初始,胸怀大志的Canoo就设定了一个远超普通电动车企业的目标。其设计理念强调空间的最大化利用,试图重新定义汽车内部结构。公司提出的订阅模式更是打破了传统车辆购买与租赁的界限,希望通过服务创新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

在过去几年里,Canoo在美国也赢得了一些大客户。2024年1月,它收到了美国邮政服务(USPS)的订单。在此之前,它还曾与汽车租赁公司Kingbee、车队租赁提供商Zeeba和大型零售商沃尔玛签订了合同,其中一些合同的购买量达到4位数。甚至连NASA和美国国防部都曾采购过Canoo的原型车,这些合作一度让Canoo跻身为电动车行业最亮眼的新星之一。

然而,Canoo的危机其实早有征兆。自2022年开始,公司频繁爆出严重的现金流问题。相关文件显示,Canoo曾发出警告,表示对未来能否继续运营存疑。2023年11月,Canoo在俄克拉何马州开始生产电动车,并计划从州政府获得高达1亿美元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但仅仅一年后,公司就裁掉了23%的员工。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高达1.65亿美元,而2023年同期亏损为2.04亿美元。更令人意外的是,2024年前三季度的总收入仅为150万美元。2024年12月18日,Canoo宣布暂停位于俄克拉何马州的工厂,并让82名员工“强制休假”,且表示公司将努力寻找推进运营所需的资金。

行业观察者们分析,这些财务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该公司几个关键决策的失误:首先是融资不力。Canoo未能将美国能源部的有条件贷款承诺转化为最终贷款,随后与外国投资者的谈判也屡屡失败。其次,他们在商业模式上的摇摆不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原本公司创始团队提出的平台许可计划本有可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流,但被后来上任的首席执行官托尼·阿奎拉(Tony Aquila)放弃,转而专注于整车销售。

阿奎拉于2020年加入Canoo,并于2021年成为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他上任后对公司进行了重组,希望通过订阅模式来销售车辆,而不是按最初计划的分销,他后来还拒绝了创始人向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滑板平台的计划。2024年9月,Canoo汽车工程高级总监克里斯托夫·库特纳离职,标志着Canoo的所有创始团队人员都已离开,公司的运营几乎停摆。

过度扩张也是一个问题,Canoo原本计划快速扩展到国际市场,但欧洲生产项目未能落地。同时,公司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工厂耗费巨大资源,却始终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

Canoo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屋漏偏逢连夜雨,202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Canoo处以150万美元罚款,指控其在IPO过程中涉嫌误导投资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进行调查后确信,Canoo涉嫌在2020年与谷歌合并上市前,以不切实际的收入预测欺骗了投资者,涉案总额高达数亿美元。Canoo在2024年亏损1.18亿美元,负债1.64亿美元,最终破产时资产不足5万美元。截至今年1月中旬,Canoo的股价只剩下1.35美元(约合人民币9.7元)/股,相比其11454美元(约合人民币8.25万元)/股的最高股价,只有不到万分之一。

Canoo的破产不仅是一家初创公司失败的故事,更折射出电动车行业当前的诸多挑战。Canoo的失败表明,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缺乏稳健的财务规划与商业模式同样是致命的。Canoo在研发上的投入巨大,却未能快速实现商业化,导致资源耗尽。此外,Canoo过于依赖政府项目和大客户订单,却忽视了市场的多样化和风险管理。当然,行业竞争加剧和资本市场的冷却也加剧了初创公司的生存压力。随着更多传统车企加入电动车市场,初创企业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拥有明确的差异化优势。

对于那些渴望在电动汽车赛道上分一杯羹的企业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的竞赛,更是一场商业智慧的博弈。提醒同行们要学会平衡创新与商业化,在研发创新的同时,确保核心产品能够迅速推向市场,实现盈利。同时,要注重多样化融资渠道,不要过于依赖单一投资者或政府项目。在全球电动车行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挑战四伏,机遇仍在。Canoo的失败是电动车初创公司迈向成熟道路上的阵痛,唯有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平衡,才能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撰文— 弗尤 

编辑— Lynn Lee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