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瑞士连续14次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一。
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东麓,沿瑞士苏黎世驾车一直东行,会经过一段大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这里便是以星罗棋布的企业闻名于世的“楚格”所在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作为瑞士面积第三小的楚格州,从由捕鱼业和制造业维持的“瑞士贫民区”,转变为大宗商品交易巨头Glencore Plc的总部所在地,以及数百家跨国公司的前沿聚集地,成功跃升至瑞士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也是欧洲成长最快的科技重镇。
沿路可见,鲜明独特的风土民情,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和密密麻麻的写字楼相得益彰,愈发衬托出楚格所孕育的无限生机与活力。这个连普通中国县城大小都不及的“低调小镇”,至今已吸引上百家初创企业和世界500强公司的进驻。
据瑞士创业新闻网(startupticker.ch)和瑞士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融资协会(SECA)发布的《2024年瑞士风险投资报告》显示,楚格州34家初创企业共募集了4.57亿瑞士法郎的投资,其中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楚格的洁净科技公司Atlas Agro,在2023年获得了瑞士初创企业中最大的一笔投资(2.83亿瑞士法郎)。
相比之下,苏黎世州仍是瑞士初创企业获得投资最多的地区,167家初创企业共融资8.72亿瑞士法郎。成立于2014年的数字保险公司Wefox独自获得了9,900万瑞士法郎的融资,而成立于2008年的旅行平台GetYourGuide则获得了7,700万瑞士法郎的融资。
苏黎世已成为瑞士最重要的创业中心,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初创企业以及高素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吸引了谷歌、Meta和微软等全球科技巨头,它们纷纷在苏黎世开设办事处和研究中心。“外国公司在另一个国家里开展大规模研发是件非常罕见的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经济与数据分析部负责全球创新指数工作的SachaWunsch-Vincent表示:“低税率搭配上对工业监管的自由态度,早就让瑞士成为跨国企业吸铁石。”
今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表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排名表上,瑞士已经连续14年蝉联最具创新力国家头衔,不只在科学、技术和创意服务方面排名第一,“瑞士的许多指标,几乎是所有指标的排名都很高”。据Sacha Wunsch-Vincent介绍。这就与以色列、爱沙尼亚等国形成鲜明对比,此类国家主要是在独角兽企业估值、获得的风险投资与某些信息与通信技术指标上拔得头筹,可在大多数其他方面的得分却比瑞士低很多。
“瑞士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高科技初创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Gebert Rüf Stiftung基金会主任Pascale Vonmont表示。
“无人机谷”的诞生
专利数是衡量一国创新成就的最直观指标,瑞士在“知识与技术产出”这一项得分尤其突出。这项指标衡量标准之一是专利申请。2023年,瑞士向欧洲专利局提交9410项专利,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2.7%。就每百万居民的专利申请量而言,保持了近年来全球第一的位置。名列前茅的专利申请实体为罗氏制药、JT International、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ABB、雀巢、斯沃琪集团(The Swatch Group)等大型公司。
在这个阿尔卑斯山国家里,不仅是大企业,即使是中小企业,也都有至少一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以无人机企业为例,瑞士目前有近百家无人机相关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崛起,集聚形成瑞士的“无人机谷”。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中心
这个“无人机谷”,就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之间,密密麻麻地聚集了25所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作为全球公认的无人机诞生的地方,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智能系统实验室(LIS)更是功不可没。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温巢,通过各种项目帮助学生和毕业生创建公司。直到今天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依然是我们进行基础科研的重要合作伙伴,在这里新兴公司可以相互交换经验。除此之外,这所大学对于有天分的青年人来说还是一块吸铁石。”瑞士无人机初创企业Flyability创始人Patrick Thévoz如是说。
瑞士的无人机谷与80年代的硅谷类似,集聚了世界级研究机构,龙头大公司、实力强支持机构以及初创企业,他们之间的合作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Flyability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Elios是Flyability公司生产的防撞型无人机,也被称作是全球首款用于检测行业的工业级无人机。据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撞,自带保护罩的它,三百六十度全方位防护不撞。
Théove非常清楚:“其他同行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在合作上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当然也意味着竞争。但是这对‘无人机谷’来说百益无一害。因为这样,令投资者和顾客对其实力更加深信不疑。”
产与学的双向奔赴
作为支持研究的公共机构,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FNS)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并在2010年发起了由洛桑理工牵头的瑞士国家能力研究中心(PRN)机器人项目,汇集了6所高校和研究机构。
洛桑理工学习算法与系统实验室(LASA)负责人Aude Billard也肯定了这个说法:“如果要对世界前20所实验室进行排名,那么基本上四分之一都来自瑞士,尽管我们的人口只有800多万。”偌大校园中建有多幢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在其中一幢的一楼,这位瑞士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和她的团队日常通过为现有机器人编写软件的方式,探索机器人与人类的共栖话题。
瑞士的高质量知识与技术产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和公共部门紧密合作的良性生态系统。高校是瑞士创新源头,高校之间分工明确,可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教育。
综合性大学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为代表,负责基础科研,这两所高校在电子、工程学等领域科研实力雄厚,为瑞士创新能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早在千禧年到来时,就已在校内开辟创新园区,租给新创公司和大企业设研发实验室。到现在,全球已经有上百家企业进驻。很多初创企业便是诞生于这两所大学的前沿研究团队。
若是仔细审视各项指标,则会发现瑞士的研究非常出色。瑞士拥有欧洲最优秀的科研高校,将国内生产总值中投入研发的比例也超出经合组织平均水平。仅2023年,瑞士就投入246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千亿元)用于研发。
瑞士特别擅长创造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联动,在高校与工业的研究合作方面胜过了其他所有国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创新经济学教授Martin Wörter指出:“这方面卓有成效,是因为在瑞士,高校拥有的技术先进知识能够与企业需求合拍,人才要为企业所用。许多专业还和产业一起设计课程、邀请企业开课。”
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
“瑞士是世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冠军”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事实。这是连线杂志的前主编,也是TED演讲的总策划人Chris Anderson说的:“Switzerland is the Silicon Valley of robotics(瑞士就是机器人领域的硅谷)”。
经历了将近十多年发展、投入了约8500万瑞郎(约合将近7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后,支持创新的公共机构瑞士联邦创新局(InnoSuisse)于2022年1月1日启动了瑞士机器人NTN创新推进项目(NTN Innovation Boosters),每年投入经费50万瑞郎(约合408万元人民币)。
2024 年 AI+X 峰会
“每年我们至少会向10个项目提供支持,并对这些‘新芽’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资金。”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如果说,瑞士国家能力研究中心聚焦的是前沿研究,那么现在则是进军市场的时候了。如今市场对不同种类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正如Aude Billard所说,“创办一家初创公司是一回事,但能有真正的产品产出又是另一回事”。
转移转化是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这“最后一公里”,其结果必然是前功尽弃。早在2013年,瑞士就正式启动“科学技术转移支撑系统”,为企业提供“丰富创新方案、提升创新目标、帮助寻找合作伙伴直至合作项目形成并提供资助”的全程服务。同时,瑞士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司法和执法机构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权益。
对于创新,瑞士各级政府谨守分寸,避免对企业和科研机构过多干预。瑞士也是少数几个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若问瑞士企业,政府拼经济有哪些做法、产业创新政策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不是“没有”,就是一个“奇怪,为什么要有?”的表情。
瑞士机械、电子和金属产业协会(Swissmem)董事Rudolph说得很直白,“创新是产业的责任,政府不比企业高明”,瑞士没有策略重点产业,政府也不特别奖励某些领域。“政府补助会让企业缺少压力,但企业只有在压力下才会成长。”Rudolph说。
钻研瑞士经济的Adler不讳言道:“骄傲地成功(pride to succeed)是瑞士中小企业的传统。要求政府帮助,表示这公司很弱。”
政府在瑞士经济的角色,是建立一个适合做生意的生态系。“瑞士政府其实并没有对创新进行微观管理,我们并没有设立‘创新部’或相应的产业政策。”瑞士经济学家Philippe Monnier曾表示,“瑞士政府更多的是致力于为企业构建良好的框架,大部分研发则由私营部门进行。”
追赶硅谷的决心
瑞士被山、被大国包围,但瑞士人习惯往外走,再小的企业,也努力贴近世界的脉搏。瑞士
创业者Cristian Grossmann知道,他的公司迟早要前往美国发展,才能实现从瑞士本土小型初创企业到国际企业的飞跃。他说:“如果不在美国,就不可能成为一家全球性公司。”一次偶然的机会,Cristian Grossmann遇到了硅谷的一位投资人,从而获得了扩大业务所需的数百万美元资金,并得以扬帆海外。
瑞士和硅谷有许多共同之处:尖端的学术研究、实力雄厚的高等学府、创新型产业集群。但瑞士这个阿尔卑斯山地国家仍然缺乏创业文化和相关投资,无法做到真正地与加州相提并论。
“尽管在苏黎世也具有良好的支持网络,但在瑞士的创业起步并不容易。”创业者Cristian Grossmann说。因为在瑞士,主导着市场并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的企业,往往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如食品巨头雀巢和制药巨头罗氏,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在硅谷,两家最大的公司,Alphabet和Meta成立时间都不到20年。对于硅谷这样一个几乎只有瑞士国土面积九分之一的地区来说,每年取得“独角兽”公司规模的初创企业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多。仅2023年,就有20多家企业成为“独角兽”公司。
“在硅谷,每年都会诞生数十家具有雀巢、罗氏、ABB这般潜力的公司”。生活在旧金山的瑞士企业家Gert Christen说,他曾帮助数家外国公司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其中也包含了来自瑞士的企业。
“要创办一家新公司,你必须每周工作七天,并甘愿失败和失去积蓄。但瑞士人更喜欢拿固定工资,享受舒适的生活、假期和有保障的收入。”Gert Christen说。硅谷的创业文化中固有的某种敢于冒险的勇气,是瑞士所缺乏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硅谷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发展初期到后期都可能获得资金支持的地方。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金融和私募股权教授Ilya Strebulaev的研究表明,上市的初创企业在这里有机会能够获得7轮风险投资。相比之下,在瑞士,获得投资的机会主要集中在早期阶段。这位斯坦福大学教授说:“有许多瑞士和欧洲的初创企业移民到硅谷,以筹集后续资金。”
尽管早在2022年,苏黎世州对新兴企业的投资已首次超过20亿瑞郎。日内瓦、洛桑和楚格等城市也正在成为创新创业中心。然而,瑞士距离硅谷创纪录的数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1年,硅谷初创企业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是瑞士的30倍。
Sophie Rampart说:“瑞士在人才、研发和新发明方面有很多优势,但要拓展业务仍然困难重重。”这位在苏黎世与旧金山两地耕耘多年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十多年来一直在帮助气候和健康领域的瑞士初创企业加速在美国市场的发展。
Sophie Rampart认为,瑞士政府应采取更多措施,激励初创企业将业务从瑞士拓展出去。并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确保大学开发的技术进入市场,而不是将这一机会让给外国投资公司或国际技术巨头,“在硅谷,要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要拥有更高的目标,否则就会失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高瞻远瞩的创新。瑞士,也理应如此。”
撰文- 贾弋 编辑-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