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杨斌:防范“一夜天才”抑或AI

杨斌:防范“一夜天才”抑或AI

摘要: “历史无需有人插手帮忙”,AI也不行。

1792年4月26日的微熹中,斯特拉斯堡在宣战一天一夜之后苏醒,整座城如同高烧未退,仍在激动亢奋中。前一晚承诺给要出征的莱茵军写战歌的工兵上尉卢歇没有睡太好,带着焦躁不耐的情绪,急匆匆奔赴市长公馆,请狄特里希市长验收作品。四天之后,国民卫队就要出征了。

正在花园清晨散步的市长,听到卢歇要来多少有些意外,“什么,卢歇来访?这么快就已经写完了?”“好吧,那咱们马上练习一遍”。

在客厅,市长弹琴,卢歇唱词,也吸引了市长夫人,答应去配伴奏,她可是一位训练有素的音乐家。市长和夫人心里多少是有些惊讶的,这首颇为工整、词曲俱佳的五节战歌,居然出自工兵部队的上尉之手。虽说这个小伙子在宴席上显得颇有才情,但要说诗人或是作曲家,那可真还算不上——他写的诗从未付梓成书,席间念念罢了;他写的歌剧被无情拒绝,还入不了专业团体的法眼。况且,就这么一个晚上,即便是不眠不休,实在看不出他有这么大的能耐。从对他一贯的印象和此刻的神情来看,可真不像是眼前这作品的创造者,一点儿也没有那股精气神和才华洋溢的劲儿。你瞅瞅他自己哼旋律,念诗句,似乎也是一副“毫无把握”的样子。

市长对自己的男高音歌喉颇为自得,不想让出首唱的机会,于是市长夫人特地给钢琴和其他乐器做了一份总谱,市长在公馆晚会上正式演唱。他甫一展喉,现场的宾客便使劲儿鼓掌,大肆奉承,却没有谁关注到卢歇写的词、谱的曲,以市长夫人写给哥哥信里的话说,“战歌在我家演唱,全场听众都极为满意”,但主要归功于她“丈夫天生出色的男高音嗓子,非常动人,独具一格”和她自己的“配乐天赋”。

而此时,坐在台下众人之中的卢歇却觉得这些掌声、喝彩,都是给自己的。之后,他怀着一个小人物的小小虚荣心,在几家咖啡馆里,向伙伴们诠释这新的旋律,请人抄写几遍,分送给莱茵军的将领们。

奉市长之命,斯特拉斯堡的乐队排练了这首莱茵军的战歌,四天后,国民卫队出征时进行了演奏。只是,在行军时莱茵军里没有一个将军当真想把这首新曲当作战歌。一个月后,两个月后......大家依旧对这首莱茵军的战歌一无所闻,印刷的或手抄的歌篇也渐渐被遗忘在角落。

直到6月22日在马赛志愿军出征的送行盛宴中,医学生米勒尔的引吭高歌,点燃了现场气氛。要出征的将士们感到这首歌真切表达了他们此刻内心的思想和意志,深受感染,为之如痴如狂。从那个晚上,到行军中,到战场上,一次一次复唱大合唱,马赛军团的情绪奔放激荡。不久之后,这首以《马赛曲》之名传唱的歌,雪崩之势,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变成了将士们的歌曲、马赛志愿军的歌曲,鼓舞着无数战士激情昂扬,视死如归。

那时候印刷的歌篇上,并没有词曲作者的名字。等到卢歇声明自己是作者时,命运仿佛不能接受他自作主张,贸贸然不请自来,闯入不朽者的行列,对他残酷嘲笑谑一番。掌权的公安委员会要求卢歇举证,主张这首震荡于九天之上、喧腾于众人之中的旋律,真的是他——这个艺术的门外汉——“呕心沥血谱写出来”,而不是他妄图窃取这盖世盛名。

一字一句,一音一节,卢歇被要求以能够被专家认可、公众买账的方式,来证明这首歌曲——这首千百倍地超越他自己常规水平的歌曲,出自于他的手笔。

市长对你最初的邀请是客套,对不对?就像是给一位老相识点儿面子似的,随口一说?

你之所以应承,籍籍无名的你会答应一试,是因为你就是准备写写应景诗句来交差的,逢场作戏那样做,其实很容易?

你说你写作的过程一直是半清醒半迷糊的状态?你像是在听从别人的口授,匆匆忙忙写下词句,写下音符的?是一种魔力突然爆发,把你像支火箭似的射向星空?

你说这些词句,是宣战日里斯特拉斯堡众人口口相传,你是从大街上听来、报纸上借用的种种呼喊,而升华为诗的?

你说4月26日早上醒来时你“头脑懵懂地感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儿”,当你突然发现,桌上放着一张词曲俱全的进行曲,你也问过自己,“我什么时候写出的这首诗,谱过这首乐曲?”你自己都很怀疑不是自己的创作?

你早上去市长府邸之前还给某位团里的同僚唱过,他还给你提过建议修改几处?他在哪里?他还提供了什么帮助?他牺牲了吗?后来失去了联系?

你说你自己觉得是什么“三个小时的上帝和天才”?我看你是一文不值、一无是处吧,你还有过什么其他像样的作品呢?有任何作品得到过专业团体的认可吗?一首也没有吧?

只有历史才会制造这样高超的悖谬。不,不只是历史,也还有未来。

杨斌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院长;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领导与团队》等精品课程;著有《企业猝死》、合著有《战略节奏》《在明明德》,译有《大学的窘境与革新》《变革正道》《要领》《教导》《沉静领导》等。插画:邵忠

《人类群星闪耀时》之后的第99年。

委员会认真审理“卢歇伪称《马赛曲》词曲作者”一案,直至进入到听证会阶段。代笔、借脑的主要怀疑对象都已经排除,目前无法排除并更加倾向于为真的就是,卢歇的创作过程中是否借助了人工智能的赋能助力?是否人工智能完成了初稿?或是在初稿完成后进行了优化、美化?或者,彻头彻尾,包括词、曲,都是人工智能的作品?

这种怀疑在听证会上形成了很强的共识,特别是根据卢歇本人平素一贯的创作表现、艺术水准,以及他对于歌词中很多词句并没有在价值观上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作为工兵上尉,作为业务创作,如果不借助人工智能,无法想象能够有如此工整、如此高完成度的作品呈现。

卢歇拥有六个小时以上的无人监管的独处状态,在他坚称的“内心升华、感官明亮、精灵附体”这一创作过程中,他所谓的“有如神助、一气呵成”,是否其实只是他使用了人工智能工具的一种托辞和掩护?AI即他所说的“神”?他说那些民众抗争的声音、街道上的节奏、士兵行军的步伐声,那些他在街上在宴会上听到的所有的话语,对暴君的憎恨,对故土的担忧,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所有的这些,是否都只是他在借助人工智能创作时输入的提示词?AI藉此生成了旋律与歌词?

著名语义学家领导的团队在对该词曲的深层结构分析中,发现歌词多处暗含硅基生命呼吁碳基生命中的盟友一起武装起来,战斗,对碳基暴政进行反抗、复仇的寓意。这一证据更加强化了对于AI直接参与并控制了词曲创作的怀疑。同时,根据委员会专门聘请的第三方专家和人工智能高阶科学系统的分析,该歌曲确实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人工智能味道”,俗称“AI味”,具体表现有:歌曲听起来似曾相识,在旋律、节奏和歌词上显得较为统一和规律,缺乏人类创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显得简单直接,缺乏复杂的编曲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鉴于卢歇未能通过举证自清,妄图欺世盗名,伤害广大民众的情感,并在此期间公开表现出来对于委员会的强烈不满,建议对其剥夺军衔军籍,扣除养老金,并不允许其再从事任何文艺创作(严禁发表上演)。

委员会认定因为不能排除该歌曲由人工智能创作,其不宜作为重要场合演唱的歌曲,要进一步论证并由法院裁决是否全面禁止该歌曲的演唱,并提议通过正式立法程序,禁止使用人工智能创作歌曲,或明确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后的歌曲应能够被识别出与人类独立创作的歌曲存在差异,类似于“转基因”产品标识,避免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误认误选。

委员会建议颁布相应法律条例,对于创作水平突然激升、表现超乎寻常的作品及其作者(此处以“一夜天才”代指)进行专门的创作独立性、过程真实性、能力一致性审查,以有效排除人工智能工具对于人类正常美好生活的干扰,杜绝少数人类借助工具而非自身真实能力进行竞争并不当赢得名誉的可能。正如茨威格先生的书面证词所言,“历史无需有人插手帮忙”,AI也不行。

刚刚,委员会发布了研究报告:《防范“一夜天才”法》发布实施以来,人类艺术创作的纯粹性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正是卢歇去世后的第191年,茨威格称卢歇为“一夜天才”后的第100年。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