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将“不确定”转化为新的可能性

将“不确定”转化为新的可能性

摘要: THE WISDOM OF BEING UNSURE

在算法与确定性清单盛行的时代,不确定性不是敌人,而是唤醒信号与进化动力,拥有巨大的潜能。





“生活在安全的世界是危险的,最好的思考始于‘不确定’”。这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社会评论家玛吉·杰克逊在其新书《意料之内: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中的一句话。

这种观点与现代社会人们所追求的确定性完全背离,但却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在算法与确定性清单盛行的时代,我们习惯于用公式和规则来应对生活,渴望通过锁定一个确定的答案来获得安全感。我们习惯于依靠固化的认知和熟悉的视角来解读问题,追求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这种对确定性的依赖让我们感觉到一条稳健的发展道路似乎触手可及。

玛吉·杰克逊认为,人们长期以来对确定性的过度追求其实是一种误区,不确定性实则是推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不确定性思维正是认知的起点和进步的源头。她在书中通过跨界研究和全球案例,从神经科学、医学、人工智能到团队管理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不确定性在认知、社会和个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帮助读者学会接纳不确定性,提升心理韧性,并运用“不确定性智慧”抓住机遇,在无限可能中寻找希望之路。

这与传统“求稳”思维的悖论形成对比:越是依赖确定性答案,越容易在“黑天鹅事件”中瘫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当前时代称为“不确定性十年”,气候变化、技术革新、全球格局变迁,每个领域都充满未知。而杰克逊的视角为这一标签注入了希望—未知即机遇。

重新认识不确定性。在经济学、医学、教育等不同学科中,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和表述形式各异。但总体而言,专家们普遍认为不确定性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偶然性(aleatory)不确定性”,这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不可预测特性,其结果难以事先确定。比如,股票市场到春天转为牛市的概率有多大?病毒再次变异的可能性有多大?

另一类是“认知性(epistemic)不确定性”,这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是我们明确察觉到“某些问题我尚未掌握”的边界感。它与单纯的“无知”不同—无知是对某领域完全缺乏认识,而认知性不确定性则是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缺口。前者是客观存在的随机性,后者则是突破思维边界的契机。例如,医学领域中的医生面对罕见病毒时,承认“认知性不确定性”反而能激发深入研究,最终找到治疗方案。

作者认为,不确定性非但不会自动让我们陷入认知瘫痪的泥潭,反而在高阶思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人们在充满挑战的时代拥有良好的判断力、灵活性、相互理解的能力以及高度的创造力。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皮层中约70%至80%的神经元为锥体神经元,这种细胞正是人类处理、记录和感知不确定性的核心。当我们遭遇意外或模糊情境时,这些神经元会释放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前额叶皮层的高阶思维能力。此时,我们的大脑会变得对新信息更加敏感,工作记忆能力提升,注意力更加集中,专注力提高,这种状态被称为“良性压力”,它会打破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迫使我们跳出固有思维框架,重新审视问题。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凯布尔(Joseph Cable)说:“不确定性是大脑在告诉我们‘这里有东西需要学习’。”关键在于区分“唤醒反应”与“恐惧反应”:前者指向问题解决,让我们进入理性探索状态;后者导致认知瘫痪,陷入本能避险。当我们感到模糊不清时,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恐惧,并因此选择逃避。

玛吉·杰克逊认为,不确定性带来的良性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与“正念”相似,它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是对正在发生的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不确定性让我们对环境保持敏锐—这是任何决策的重要起点。

适应性专家会在知识边界处创造新可能。作者认为,并非人人都接受并掌控不确定性。真正能驾驭不确定性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只擅长套用已有知识的传统专家,而是一类被称为“适应性专家”(adaptive expertise)的人—他们既能在熟悉领域高效行动,又能在未知挑战前放慢节奏、深入思考。传统专家在“良性环境”中依靠直觉无往不利,但在未知挑战面前可能失灵。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在多伦多的一场肝脏手术中,经验丰富的主刀医生因误判组织边界而僵持,年轻医生卡罗琳·莫尔顿通过重新审视解剖结构、验证血管走向,最终避免了致命失误。

“适应性专家”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们深知“何时以及如何保持不确定”。在熟悉场景中,他们能流畅运用知识;而在面对复杂挑战时,他们会放慢节奏、深入思考,比初学者花更多时间诊断新问题。他们会沉下心来追问:“哪里出错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他们的第一大特征。

此外,他们还具备“᠀宽视野”和“深入思考”两大能力。他们不会局限于单一假设,而是探讨多个可能性,力求理解问题的本质,并能在测试和评估多种方案后,迅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种认知模式的核心在于:敢于在知识边界处工作。适应性专家善于倾听问题本身的“诉说”,而非固守已有的答案。

团队能否通过接纳不确定性实现创新呢?玛吉·杰克逊在书中以NASA火星探测任务为例做了说明。2007年,一条错误指令几乎毁掉价值数亿美元的漫游车,NASA的应对措施是暂停所有操作、召开全员辩论会,鼓励任何人质疑决策。这种“允许说‘我不知道’”的文化,最终让团队突破瓶颈。

真正的团队智慧,始于对“不确定性的制度化接纳”,允许团队中有“我不知道”“也许存在另一种可能”的声音存在,本质上是在构建认知的“防雪崩机制”。

对普通人而言,如何化未知为力量?玛吉·杰克逊在书中给出了日常可践行的行动指南。

第一,培养“消极能力”。如诗人济慈所言,在不确定中保持谦逊,避免急于下结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第二,用脱敏练习提升心理韧性。玛吉·杰克逊提到了一个词—不确定性容忍度。对不确定性高度不耐受者如同生活在“确定性茧房”里,任何意外都会触发应激反应。他们习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也更容易被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困扰—在他们眼中,未知等同于威胁,每一个问号都是潜在的危机信号。如何提升心理韧性?作者认为,可以通过渐进暴露法接触低风险不确定性(如尝试新路线、学习陌生技能),重塑大脑的压力反应机制。

第三,打破“功能固着”。如德国心理学家卡尔·东克尔的蜡烛实验所示,跳出事物固有用途的思维陷阱。

正如卡尼曼的经历,他不留情面地质疑那些长期被认可的思维观点,激发了他和阿莫斯·特韦尔斯基的开创性工作,揭示了捷径思维的局限性。他曾经的一位学生说,卡尼曼的典型特征是怀疑。

科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与好奇心、创造力、适应性以及明智决策密切相关。它不是一种麻烦或者负面因素,而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和情感工具。不确定性就像一只思维的牛虻,把我们从自满中唤醒,当然,前提是我们愿意回应它的召唤。正如作者所说,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时刻,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理解和应对不确定性。“我想重新定义面对‘不确定性’的态度,不恐惧,拥抱它。

《意料之内》  本书探讨了不确定性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作者玛吉·杰克逊指出,人们长期以来对确定性的过度追求其实是一种误区,不确定性实则是推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不确定性思维正是认知的起点和进步的源头。  本书通过翔实且多元的案例,全面展现了不确定性在转变思维、积累知识、催生创造力、构建社会和谐以及应对复杂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作者还特别探讨了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不确定性的人工智能模型,使其与人类协作进步,更好地适应人类需求。  玛吉·杰克逊将令人惶恐的未知,转变为意料之内的欣喜,帮助你学会接纳和积极利用不确定性,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在未知中探索的勇气和能力,从而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与变化。


玛吉·杰克逊  曾任《波士顿环球报》的特约专栏作家,并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新哲学家》《国际邮报》等出版物撰稿。先后毕业于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编辑 — 一方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