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周末画报 > 商业 > 财富 > 邵忠:如何将奢侈品牌思维应用于媒体行业?

邵忠:如何将奢侈品牌思维应用于媒体行业?

摘要: 将每期内容都当作传世之作来打磨

最近我连续亲自专访了两位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的卓越领导人,一位是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另一位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即将上任芬迪(Fendi)全球CEO 。在访问中,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对奢侈品品牌思维的本质与核心要素具有高度的认知,有坚定信念和对卓越的追求。

“我坚信:创造的热情将永不熄灭。”——卡尔·奔驰本文作者画卡尔·奔驰


其实我们超媒体控股集团的定位从创办伊始就致力打造成为国际化、时尚化、高品位、社会心的高端媒体品牌。我们的信念就是“虽然我们不是国际品牌,但是我们一直以国际品牌去思维。”

奢侈品牌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炼金术,通过将物质产品转化为精神符号的创造性实践,在商业逻辑中注入永恒性追求。这种思维模式超越了传统商品交换范畴,构建起连接物质消费与精神认同的桥梁。

一、核心要素的三重维度

1. 理念的绝对性  

奢侈品牌必须建立如同宗教般坚定的价值信念体系,其核心理念需同时具备:

历史纵深感:与传统文化、经典文化形成精神谱系

未来前瞻性:融合先锋文化与潮流文化的时代洞察

价值排他性:通过"与众不同"的标签化表达建立认知壁垒

2. 体验的完满性  

遵循"High-tech, High-touch"法则,在四个层面塑造极致体验:

物质层面:对材质、工艺的偏执追求

审美层面:建立标志性的视觉语言系统

情感层面:触发身份认同与阶层归属感

精神层面:提供超越消费的意义承诺

3. 时间的辩证性  

奢侈品牌需同时驾驭两种时间维度:

永恒性:通过文化符号的沉淀形成历久弥新的经典

当代性:运用创新技术(如AI、元宇宙)重构传统表达

二、差异化实现路径

1. 品牌定位的哲学高度  

践行"只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精英主义策略

将"Global Vision, Local Culture"作为坐标参照系

通过"社会心"维度构建道德优越感(如文化遗产保护)

 2. 产品设计的艺术法则  

遵循"4C理论"的组合创新:

Culture(文化基因)× Creative(跨界创旧)× Change(语境转换)× Choice(身份标签)

实现"四精"标准:精神性、精致度、精美度、精彩度

3. 营销策略的剧场化表达  

构建"无IP不商业"的内容生态:

70%基准内容强化品牌调性

20%实验性内容保持新鲜度

10%颠覆性内容制造话题

采用"STYLE"传播矩阵:

Sense(感知)× Trend(潮流)× Young(年轻态)× Leadership(引领)× Emotion(情感)

三、超媒体控股集团的实践启示

我们在艺术媒体领域的探索证明,真正的奢侈品牌思维需要:

保持"国际化、时尚化、高品位、社会心"的DNA

践行"无AI不创业"的技术哲学

实现普世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的四维平衡

这种思维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出如《生活月刊》所追求的"奢侈阅读"体验——让物质产品成为承载生命美学的精神容器。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真正的奢侈在于"不放弃实践的勇气",在商业与艺术的临界点持续探索人性的无限可能。

将奢侈品牌思维融入媒体行业的战略路径

在媒体行业借鉴奢侈品牌思维,本质上是将稀缺性、高情感价值与极致体验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内容生产与品牌运营的方法论。这一过程需要系统性地重构媒体价值链,以下从五个维度展开:

一、高端定位的哲学基础

价值观锚定:如同奢侈品牌坚守"手工精神"与"传承价值",媒体需确立"国际化、时尚化、高品位、社会心"的DNA。超媒体控股集团通过"只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定位,将内容受众精准聚焦于具有文化话语权的群体。

理念具象化:参考《生活月刊》"从生活品味到生命品味"的实践,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形态。例如城市版内容的"文学化"处理,使都市叙事获得如高级定制般的文本质感。

二、稀缺性创造机制

1. 内容炼金术  

采用奢侈品的"限量发行"逻辑,通过"4C理论"(文化/创意/变革/选择)组合打造独特内容矩阵。如《周末画报》每个封面故事都是四种元素的动态平衡,其中"创旧"(Creative)维度尤其重要——将经典文化以先锋语境重新诠释。

建立"无IP不商业"的内容开发生态,像奢侈品牌经营经典款那样培育长青栏目。超媒体艺术平台的"权威性+国际化"特质,使其报道成为艺术市场的价值标杆。 

2. 技术赋能稀缺  

运用AI与VR技术创造"数字珍品",如NFT特刊或元宇宙艺术展。与百度ERNIE Bot的合作案例证明,技术创新能强化内容的收藏属性与体验独特性。

三、客户体验的仪式感设计

1. 触点美学化:借鉴奢侈品店的五感体验,将媒体接触点转化为"文化沙龙"。纸质刊物采用高级灰卡纸与专色印刷,数字端则通过极简交互设计营造"阅读圣殿"感。

2. 服务人格化:建立"主编-读者"直接对话机制,如同奢侈品牌的VIP客户经理制度。《艺术新闻》通过策展人导览等线下活动,将用户转化为文化共同体成员。

四、品牌溢价的四重支撑

1. 普世价值:内容需回应人类共同命题,如《商业周刊》"换个角度看世界"的视角  

2. 文化价值:像爱马仕深耕马术文化那样,超媒体通过《收藏/拍卖》塑造全民美感教育  

3. 艺术价值:每期内容都是"编辑策展",封面故事需达到美术馆级视觉标准  

4. 商业价值:通过会员制构建"文化身份认同",如路易威登旅行箱背后的阶层符号

 五、领导力的关键作用

1. 眼光培育:主编需具备奢侈品牌创意总监的复合能力——"科学、美学、哲学、玄学"的素养结构,确保内容既有前沿洞察又有历史纵深。

2. 系统思维:采用"High-tech, High-touch"双轨策略,用技术提升效率的同时保持人文温度。如将AI用于数据分析,但核心选题仍由编辑团队进行价值判断。

最终实现的效果应当如同高级珠宝:我们希望让内容本身成为承载时代精神的“文化硬通货”,读者获得的不仅是信息,更是参与文明对话的身份凭证。这种转型需要媒体人以"信念的王者"姿态,在碎片化时代坚守"精品意识"——正如我们超媒体集团32年来的实践所证明的,唯有将每期内容都当作传世之作来打磨,才能成就真正的媒体奢侈品牌。

在数字洪流中,媒体品牌要成为"信念的王者",就必须将每期出版物视为"时间胶囊"——不仅记录时代,更要通过精妙的观念编码,让内容在未来时空持续释放文化能量。这需要媒体人同时具备考古学家的耐心和未来学家的视野,在速朽的媒介环境中建造不朽的意义神殿。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我们反而更需珍视那些"稀有动物"般的文化坚守者。他们如同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既标记着文明的高度,又为浮躁时代提供精神坐标。超媒体控股集团始终相信,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成功,必然诞生于这种思想觉悟与商业实践的创造性融合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所谓的“流量”所左右,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成为值得信赖和被尊重的媒体品牌,而非过眼云烟的网红产品。

唯有将每期内容都当作传世之作来打磨

才能成就真正的媒体奢侈品牌


相关推荐 更多>
请填写评论内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