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幻莫测的多元市场,奢侈品牌如何完成与不同时代客户的连接?如何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保持创造力?与尚睿风(Ramon Ros)的对话告诉我们,奢侈品牌关乎历史传承、创造力和商业管理,用高效领导力推动协同效应,才能让品牌适应时代需求。
“这么多年了,我没见过在中国的奢侈品牌领导人出过这样一本书,你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做?”面对来自超媒体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CEO邵忠的提问,尚睿风(Ramon Ros)举起了手中的《领导力养成手记》回答:“我希望真正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对我有用的工具,是在这30年工作中学到的经验。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笔记本,更是一本自我发展的日记。正如书中最后引用佛陀所言,‘请运用对你有益之物,其余的就让它随风飘散。’这能帮助你自我提升,让你变得更好。”他用“非传统意义”来形容这本宝蓝色的书—奢侈品管理思考变成了一条条精炼的语录,书名上方醒目地标注着“1+1≥3”,手记留白设计是为了让读者写下自己的想法......
“奢侈品最关键的要点是卓越,这不仅指产品卓越,而是关于品牌的一切,也就是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要达到最高标准的卓越。”他这样总结道,“奢侈品没有那种天然的刚需属性,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断地去制造情感链接,不断去制造渴望,打造一个你一生都会非常渴望和向往的品牌。”正是对于卓越的追求,汇聚成《领导力养成手记》中关于奢侈品管理的反思、想法、结论、提醒和经验教训。
回想过去几年的管理生涯,尚睿风赞叹于中国市场的活力和深度,也自豪于中国团队拥有的全球高水准。对于这么重要的市场,尚睿风能给外国管理者什么建议?“保持好奇心。”他说:“在中国,在太多的层面、有非常多东西可以学习,所以要保持好奇心。而要保持好奇心,不要想当然,你必须非常敏捷,必须接近更多人。”
春意融融,人流如织。在昔日“海上第一名园”、如今上海的时尚设计和文化创意聚集地─张园,两位相知已久的老友再次相约畅谈。
与其说这是一次思想对话,不如说是一种能量碰撞。古朴的黑色木窗、生机勃勃的绿植倒映在尚睿风深邃的眼眸中,这是他无数次赞叹的地方。每一次穿过石库门里弄,他都会被中国深厚的文化所震惊,风好像是从几百年以前吹过来。周围那些年轻而生动的笑脸令他百感丛生,他们营造出一种非常有上进心、乐观、开放,也非常乐于沟通的氛围。据统计,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占比在全球范围内仍持续上升,2024年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20%-25%,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40%的市场份额。这是所有奢侈品牌管理者都无法忽视的体量。
追求卓越
在《领导力养成手记》中,尚睿风通过“方向-自我-成长-团队-生活”五个维度阐述了管理心得。他将“初心”置于全书首篇,“你需要想象自己十年后的模样,想清楚一个能囊括你所做一切的目标......你必须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让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
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尚睿风热情坦率,有着宛如雕刻般立体的五官和小麦色的肌肤,习惯于微笑友善地直视别人的眼睛。言谈中的沉稳语调与审慎态度,又让人感觉到他的谦逊与机智。这样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总能筑起梦想之墙,并与战术为友,达成目标。
30年前的尚睿风手握心理学和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的学位,在深思熟虑中选择了英国的玛莎百货作为职业起点,“我的第一份工作教会我很多,它告诉我工作是怎么样一个框架,工作是怎么做的”。他对零售业充满了兴趣,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行业里,他遇见了很多人,去过很多地方旅行,这些都令他受益,“在所有的职业道路中,有好的老板,有不好的老板,我们要做的是调自己的鸡尾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我也有很多精神领袖,其中有很多人其实不是我直接认识的,比如,马云或者乔布斯,我会通过媒体去了解他们的思想。”
对卓越的追求使尚睿风其后与奢侈品行业结缘。他谈起奢侈品牌最重要的特征:“我们时常谈论‘二八法则’,聚焦能产生80%价值的那20%任务。对卓越的追求能够把品牌最根基的DNA、价值观最大程度地应用到现在的商业环境里。”
为了创造渴望,尚睿风变成了一个梦想家—不断地去做梦,做大到无边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梦。时装秀、艺术展、快闪店、餐厅,他在不同项目中为品牌带来了新鲜感和梦幻体验。
他用一个艺术收藏家的眼光,将当代艺术与品牌创意结合在一起,为品牌带来新生。“当代艺术是建立在创造力的基础上的,是奢侈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你如何以一种与今天相关的方式重新创造过去。所以,我认为也许世界上最好、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就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每天都要质疑自己和环境,以及为什么与今天相关的东西在过去不相关?伟大的艺术家是不断发展的。他们只做一件事,如果成功了,他们就永远做下去。”在采访中,他解释了当代艺术与奢侈品牌的关系,“当代艺术的核心就是创意,创意对奢侈品牌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两个是紧密相连的主要原因。这个创意能让你永远都是不同的,而不是以同样的机制永远同样地生存下去。”
他认为,创新能使奢侈品牌完成与不同时代客户的连接,“挑战在于世界在变化,客户也在快速变化,必须确保自己与市场保持联系。客户总是在那里,但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连接点。奢侈品牌是关于历史传承、创造力和商业管理的,这三个支柱组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三角形,以一种独特的协同方式发挥作用,让品牌越变越好。”
保持好奇心
在共同的目标下,尚睿风的团队共同完成了多项创新项目,有些项目甚至改变了奢侈品游戏规则。“虽然任务艰巨,但我们有来自全世界最非凡的团队。创意永远来自团队。”他为此感到自豪:“当你本人是一个梦想家,并且你的团队也被你打造成了梦想家时,魔法就会发生。”
Ramon Ros(右)与超媒体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CEO 邵忠(左)合影
中国市场环境多元,奢侈品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我非常信奉co-creation,就是大家一起共同合作,达成协同效应。如果我能向你学习,你也能向我学习,我们也同时向其他人学习,那么,一切都会变好。”尚睿风将协同称为奢侈品管理的“魔法”。他同时认为“学习”是构建领导力的关键点之一,“我觉得领导者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保持谦逊和渴望,这既包括根据自己的专业认知,以专业认知为中心而散发出的一种非常谦逊、非常愿意聆听的姿态,也包括对完美的不断渴求。”
对于CEO一词,人们通常的理解是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而尚睿风更喜欢的解释是—首席能量官(Chief Energy Officer)。
作为一个外国人,如何适应中国?尚睿风表示,中国是一个很容易工作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的人都非常有上进心,非常乐观,非常开放,也非常乐于沟通。整个生态是非常有活力的,每个从国外来中国的人都惊讶于这里惊人的速度、数字化,以及服务水准。在一些国家,中国的形象不是很真实。人们来到中国,会被这个地方的人的水准和深度所震惊。
即便得知自己即将离开中国市场,尚睿风手头的多个“魔法”项目也还在进行着,“我们做的是一个传奇,我是否在这里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让所有人记住这个传奇。”
对于曾在七个国家工作,旅行过200多个国家的他来说,“如果是速度,那肯定是中国。如果是创造力,那可能是意大利。”他印象深刻地说,“我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高潮和低谷,所有国家的制度都是正确的,所有时间都是正确的,这取决于你想要哪个领域。”
回顾这一年行业内发生过的变动,奢侈品市场正在孕育新的秩序,再加上关税动荡所带来的冲击,尚睿风如何对待人生新的旅程?他的梦想依然朴素务实:“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是要把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让我所有的团队能够具备更好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去处理自己生活当中的问题。当他们处理得更好的时候,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好,虽然只是一点点。”
1+1≥3
对信念和梦想的探求,使两位对话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尚睿风喜欢这样的开放氛围,没有虚假的和谐,双方各抒己见,“1加1”沟通的效果可能大于3、大于4、大于5......正是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与同事、朋友和团队的互动中,他得出了很多想法和经验教训,并于今天结集成书。
尚睿风的员工也都熟知“1+1≥3”这个理念,因为每一天、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开每一场会的时候,他都会向所有在场的人灌输这个理念。
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相比,尚睿风更倾向于聘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让他们告诉自己应该要做什么。“我会经常隔一段时间就把重要的同事叫过来,讲一些我的理念、我的想法,以及他们是如何做的。但更多的不是让我单方面地输出,而是让同事们有权利不同意我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变成一个挑战。”
在日常管理中,尚睿风认为应该把精力用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我们到底还能做什么?我们应该着重做什么?其实你就是要认清一个目标,然后把所有的精力付诸这个目标上去做,而不是反复地去讨论。”他表示,当急需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把它交给一个很忙碌的人,并在需要时去启发这些人,全力地支持他,“我们应该注重的是能量,而不是时间,大家都应该非常认同为什么需要去做这件事情,然后全力往那个方向去前进。如果你并不认同这一点的话,其实你也不适合和我们一起工作。”
邵忠问他平常有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尚睿风回答,他日常就有做笔记的习惯,因为越明显的东西是越有价值,但也容易被忽略。“就像真理永远是非常简单的,但人们通常会不记得,所以要记下来。我们需要花时间去反复阅读它们,让自己记住这些真理。我自己也写很多日记。我认为在你的生命中会有这样一个时刻,你能够理解以前可能很难理解的事情。”
或许这也解释了尚睿风为何相信信念,相信勇气,相信理念。“我从小就非常关注有名的格言或者言论。”他说,看很多管理者的自传或书籍,会读到很多故事,比如,他曾经做过哪些事情,碰到过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的,“但我更倾向于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传播方式,一条一条、很清楚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可以对这些内容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更像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在讨论协同、信念、意志、勇气、远见的间隙时,邵忠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书的最开始,你写道‘成为你所期望的那种领导者’,这是哪种领导人?”尚睿风回复,“谈到理想的领导人,我想引用甘地的一句话,要获得你想要得到的改变,你必须首先能去做。我认为对人们来说,对他们能做的事情承担全部责任,尽可能有意识地推动想要得到的改变,在看别人之前先看自己和镜子,这是非常重要的。”
邵忠继续提问,“你认为你已经成为一个理想的领导者了吗?”尚睿风回答,“我觉得没有,以及未来也永远不会成为我心中那个理想的领导者,因为我们一直在自我成长的旅程中。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做得更好,因为环境总是在变化。我认为生活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终点。”
Q=邵忠
A=尚睿风(RAMON ROS)
Q:很多人不明白,奢侈品为什么要跟当代艺术有很多结合,你如何看待这个关系?与当代艺术的合作,对奢侈品牌有什么帮助?
A:当代艺术是建立在创造力的基础上,是奢侈品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你如何以一种与今天相关的方式重新创造过去的方式。我认为,也许世界上最好、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就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每天都要质疑自己和环境,以及为什么与今天相关的东西在过去不相关?伟大的艺术家是不断发展的,他们只做一件事,如果成功了,他们就永远做下去。当代艺术的核心就是创意,创意对奢侈品牌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两个是紧密相连的主要原因。这个创意能让你永远都是不同的,而不是以同样的机制永远同样地生存下去。
Q:你认为你已经成为一个理想的领导者了吗?
A:我觉得没有,以及未来也永远不会成为那个理想的领导者,因为我们一直在自我成长的旅程中。我认为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可以做得更好。因为环境总是在变化。我认为生活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终点。
Q:环境的变化实在太多元了,你永远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有没有几个重要的关键点,是成为领导人需要构建的?
A:你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Humble and Hungry,就是谦虚并且有渴望。一个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认知,以专业认知为中心而展现出的一个非常谦卑、非常愿意聆听的姿态,另一个就是对完美的不断渴求。
Q:在这么多年的管理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在我来到中国三周之后,就爆发了新冠,新冠是对领导力的非凡挑战。在新冠期间,我们是第一个去关闭了所有店铺的品牌,后来又重新开启了所有店铺。在新冠之后,其实我们得到了一支更强的团队,这就是一个最好的领导力的验证。
Q:那么,你是如何面对这种挑战的压力?
A:我认为只有一种方法来处理压力,那就是有目的地做事,就是必须有目的驱动。我认为,如果你不相信你所做的工作,不相信你想要改善的自然,不相信你想要改善的世界,不相信你想要改善的环境,不相信你想要改善的社区,那你就不能做好任何工作。所以压力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只要目的足够大胆,足够强大,你就能处理好压力。
你知道,目的是你为什么做事情的最终原因。它不是外在的,也不是销售驱动的,它是改变世界和改善世界的决心。你必须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让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这个其实可以解释为人生的意义,就是我为什么要存在?这个原因是初心所在。
Q:你如何面对短期目标所带来的压力?
A:我们还是要认清现实,就是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我可以控制的事情,另一个是我没有办法控制的。我们应该把精力用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费在我不能控制的事情上。
我们到底还能做什么?应该着重做什么?其实就是要认清一个目标,然后把所有的精力付诸这个目标上去做,而不是反复地去讨论。
Q:中国文化是如何影响你的?
A:我主要是通过阅读。我读了很多中国历史,我去了洛阳,令我难以置信的是,在15世纪,中国拥有的船只大小,已经是哥伦布当时拥有的最大船只的10倍。
Q:你作为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生活和工作,你觉得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A:老实说,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容易工作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的人都非常有上进心,非常乐观,非常开放,也非常乐于沟通。所以这里的整个生态是非常有活力的。每个从国外来中国的人都惊讶于这里惊人的速度、数字化,以及服务水准。人们来到这里,会被这里的人、他们的水准和深度所震惊。
Q:据我的观察,大部分人都不太喜欢听所谓说教的东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A:当你准备好的时候,你自然会愿意去听一些道理。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成熟度非常不一样,总有一些人是正好到了这个阶段,愿意去听这些内容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佛陀的话是最好的,你取走对你有用的,再继续你的旅程。这很有趣,当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会有很多指导性的意见,但通常学生们并不会正视它们。但是当我们毕业了之后,开始工作后,我们却又非常急迫地想要找到方向跟指引,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这些指引都是非常无价的。而且我觉得,提出问题比提供答案更重要,其实我们就是要能够去挑战一切事物,以及提出正确的问题。
采访—邵忠
撰文—张古月
编辑—范荣靖
封面摄影— Robert Nilsson
其他摄影—龚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