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2(mc2.art)是由全球知名艺术媒体ArtReview与创意影像平台NOWNESS联合推出的全新科技艺术平台,于2025年7月21日正式上线。MC²首个夏季影像展映特辑《异态现实 Alternate Realities》同时推出。该系列聚焦人工智能与影像之间的张力,探讨身份、自我起源、感知与控制之间不断演化的关系。
作品来自多位国际先锋艺术家,由M+博物馆数字项目策展人Kate Gu(辜雪婷)、前Nowness创意总监Bunny Kinney、迪里耶未来艺术中心总监Irini Mirena Papadimitriou、ArtReview主编Mark Rappolt与 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HEK)策展人Marlene Wenger 联合策展。
其首个夏季影像展映特辑《异态现实 Alternate Realities》,聚焦人工智能与动态影像艺术的交叉探索。以下是核心信息整合:
一、MC²平台定位与背景
1.核心使命:探索人工智能及新兴科技对叙事方式、文化表达的影响,构建人类与机器互动的前沿阵地。
2.命名寓意:源自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象征创意、技术与能量的转化关系。
3.内容形式:通过线上数字平台与线下活动呈现艺术实践,并开展研究、出版报告及文章,描绘数字文化景观。
二、《异态现实》特辑亮点
核心议题
探讨AI重构下的身份认知、自我起源、感知与控制权,以存在主义发问——“我们是谁?当算法重塑记忆与声音,如何生存于新现实?”。
策展团队
由五大国际策展人联合操刀,包括M+博物馆数字项目策展人辜雪婷(Kate Gu)、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策展人Marlene Wenger等。
参展艺术家
Nouf Aljowaysir、Ayman Zedani、陆扬、Kawita Vatanajyankur、Natasha Tontey、Nikita Diakur、Silvia Dal Dosso
艺术家与展映作品
Nouf Aljowaysir的作品《我从哪来?》(Ana Min Wein?,2022) 通过AI语音偏见揭露数字殖民主义对移民记忆的侵蚀。
Ayman Zedani的作品《地球城邦》(Terrapolis,2020)以算法生成数字花卉,构建后人类共生生态,模糊人类与自然界限。
陆扬的《独生独死—创造者:十二因缘》(DOKU the Creator- Twelve Nidānas, 2025)则让数字化身进入冥想仪式,打破线性叙事,创造意识断裂。
Kawita Vatanajyankur的《人类躯壳中的机器幽灵》展示了AI控制肌肉刺激,将身体转化为“合成主体”,探讨技术对身体能动性的干预。
Natasha Tontey的作品《关于其他未知的明天》(Of Other Tomorrows Never Known, 2023)基于印尼宇宙观的“非人类中心主义AI”,呈现生态精神导师的想象。
Nikita Diakur的《后空翻》(Backflip, 2022),捕捉数字化身反复练习翻筋斗,隐喻AI学习中的脆弱与韧性。
Silvia Dal Dosso的《未来将会诡异至极》,通过deepfake与故障美学呈现现实边界的荒诞,并以此呈现不断瓦解的现实边界。
艺术形式创新
融合纪录片、科幻、仪式、视觉散文等多维媒介,以AI为“镜像”与“质疑者”,挑战传统叙事逻辑。
三、平台意义与未来方向
文化实验场:推动数字媒介作为“画布与催化剂”,拓展文化表达与认知边界。
跨学科对话:连接艺术家、观众与机器,探索非人类创造力(如算法生成)的伦理与美学价值。
全球参与:线上平台(mc2.art)支持观看展映,社交媒体与通讯订阅提供持续更新。
四、访问方式
官方网站:[mc2.art] (https://mc2.art),由设计工作室nonplace呈现。
社交渠道:Instagram及新闻通讯(官网可订阅)。
此项目标志着科技艺术领域一次突破性尝试,将深度的文化批判植入算法时代的美学实践,值得持续关注其后续活动。
科技艺术领域一次突破性尝试
将深度的文化批判植入算法时代的美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