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馆15周年之际,上海外滩美术馆(RAM)正式宣布,自2025年5月2日起取消展览门票制度,向所有观众免费开放。观众可提前在线上预约后入馆参观,无需购票。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这一决定是对“艺术平权”理念的实践回应——让美术馆成为无门槛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步启动的「努拉经济」制度,将通过艺术代币机制探索观众参与的新模式,开启一场“去货币化”的社会实验。
此次免费开放得益于洛克·外滩源街区的大力支持,使得美术馆终于实现了这一理想,以街区为载体的艺术文化共生体得以再次升级。
为何免费?重建艺术与公众的本质连接
“艺术的价值不应由门票定义”,作为一家私立资助的非营利机构,美术馆始终致力于打破艺术体验的阶层标签化倾向。在上海,真正免费且非商业化的公共艺术空间仍属稀缺,免费开放是美术馆与洛克·外滩源街区共同的理想——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出入,以自主方式感知艺术。
自2010年创立以来,上海外滩美术馆不仅举办了多个世界级的重磅展览,如开馆首展“蔡国强:农民达芬奇”等,更积极扶持前沿艺术实践,为边缘视角和独特生活愿景提供生长的土壤。美术馆馆长与首席策展人朱筱蕤表示:“艺术机构是少数还能将不可能化作可能的场所,为我们提供想象和制建另类之物的空间。”
从公共空间到公益属性再升级
从2023年洛克·外滩源开街时以“公共空间”为命题的首届外滩建筑节,到2025年上海外滩美术馆宣布全馆展览免费开放并启动「努拉经济」制度,这一系列行动展现了洛克·外滩源对“公共性”探索的层层递进与持续深化。两年前,外滩建筑节通过历史建筑活化、街头装置艺术与公众参与式论坛,重新定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它不仅是物理场域的共享,更是思想碰撞与文化生产的容器;此次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则从制度层面打破经济门槛,将“公共性”从空间维度推向资源分配维度。二者以“公共参与”为内核形成闭环:建筑节激活了街区的物理公共性,让艺术走出白盒子,融入街巷与人群;而美术馆的免费政策与代币经济实验,则试图构建制度公共性——通过取消门票、重构价值交换规则,让艺术资源摆脱消费主义标签,回归平等共创的本质。
这种从“空间开放”到“制度开源”的升级,不仅是洛克·外滩源“艺术赋能城市”理念的实践延伸,更揭示了其对公共文化生态的前瞻性想象:真正的公共性,终须在自由准入的物理空间与去中心化的参与机制中共同生长。
上海文化艺术街区目的地
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属的洛克·外滩源街区主办的多维文化活动与美术馆形成强烈共振:“外滩建筑节”通过历史建筑活化与公众参与,重新诠释城市遗产的当代性;“重奏外滩音乐周”在百年建筑中演绎古典乐与实验音乐的碰撞,延伸了公众听觉艺术感受维度;“蕾虎时装周”将先锋时装秀场嵌入街巷,公共艺术项目“下腰女孩”则以充满城市幽默的雕塑形态,引发市民自发创作与传播,成为连接艺术与日常的“社会黏合剂”。这些活动不仅为街区注入持续的文化活力,更反向滋养美术馆的学术实践——音乐周观众循着琴声踏入美术馆的声音艺术特展,建筑节论坛嘉宾即兴发起关于城市更新的圆桌讨论……艺术与生活在此无缝交织,使外滩美术馆成为市民可漫步、可参与、可创造的“艺术街区目的地”。
与此同时,由历史建筑、广场、内街组成的艺术街区内,遍布创新型商业业态,咖啡馆、书店、餐厅及零售店,与美术馆、画廊共同创造了洛克·外滩源作为艺术街区目的地的烟火日常。
“努拉经济”,用时间与行动兑换艺术体验
免费开放后,美术馆将启动由艺术家伊莲娜·海杜克设计的实验性制度「努拉经济」。该制度以1993年南斯拉夫发行的废弃“10亿第纳尔”钞票为原型,将其转化为美术馆内唯一流通的艺术代币“努拉钞票”。观众可直接购买,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项目共创等方式赚取代币,用于兑换讲座、表演、工作坊等限定名额,或收藏、转赠乃至购买纪念品。所有代币收益将直接支持展览及公共项目的实际运营成本。
“这不是简单的替代收费,而是一场关于参与价值的实验。”美术馆解释称,“当金钱不再是门槛,我们希望以时间投入、创意贡献和社群互动,重建观众与艺术的深层联结。”未来一年,美术馆将持续观察这一制度能否成为可持续模式,并邀请公众共同书写规则——在这里,每个人既是体验者,也是经济系统的构建者。
同时,五月揭幕的还有位于美术馆六楼的新设艺术图书馆,典藏艺术研究领域精心遴选的罕见书目、当代艺术刊物、展览画册、出版物、档案和一手文献等在本地难以获取的资源,供读者免费参考阅览。下半年九月,备受期待的第二届外滩建筑节亦将回归上演。